<h1><b style="font-size:22px;">11月5日清晨6点半,24位60年代的同学及家属朋友兵分两路,分别从连江、福州出发,福州集中后开启漳潮4日游。车厢里满是岁月沉淀的情谊,大家促膝而谈,追忆青春往事,分享近况点滴,欢声笑语不断。</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兴致所至,邱团长牵头唱起流行及经典歌曲,熟悉的旋律响起,众人各显身手,歌声嘹亮又饱含深情,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一路欢歌一路畅聊,时光悄然流逝。</b></h1> 赵家堡 <h1><b style="font-size:22px;">约11点40分到达赵家堡,赵家堡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故称赵家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福建建房子多数坐北朝南,而赵家堡的房子都是坐东向西,因为他们的皇朝在西边,向往着他们的皇朝。我们从东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土地庙。</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诒燕堂为宋代皇室后裔所建,是堡内城中唯一厅堂(祠堂),清同治年间族人筑就,为五间二式院落并增后厢房,呈典型闽南民居样貌。南宋祥兴二年,闽王赵若和避元兵追拿改姓黄,于漳浦建楼隐居。明洪武十八年,经御史朱鉴查族谱奏报,其孙黄明官一族复赵姓。明隆庆五年,赵若和十世孙赵范衣锦还乡,万历二十八年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赵范子赵公瑞仿宋两京布局,续建外城。</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完璧楼是宋室遗脉留存的精神地标与建筑瑰宝。南宋覆灭后,闽冲郡王赵若和携近臣辗转至此隐居,其第十世孙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动工兴建此楼,以寄家族情怀。这座三层四合式四方楼规制规整,高20米、占地484多平方米,花岗岩石基与三合土墙筑牢根基,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完璧楼”之名取“完璧归赵”之意,匾额用字暗藏深意,“辛”大“王”小,道尽王族流亡的艰辛与复国期盼。</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楼内水井、天井暗道与墙体射孔等设计精妙,既满足居住需求,又具备严密防御功能。它不仅是军事与民用建筑的完美融合,更以砖石为笔,镌刻下一段王朝兴衰与家族迁徙的厚重历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古井是城堡防御与生活用水的重要设施。古井周边保存有宋代建筑风格的石砌井栏,是赵家堡内少数保存完好的宋代遗存之一,与“墨池”碑、“松竹村”碑等一同构成城堡的文化景观,反映了南宋皇族后裔对故国文化的传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接着参观赵家堡展览馆南三堂,南三堂含忠堂、志堂、惠堂,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馆内核心展品是志堂的“二八帝神像”,这是赵若和随驾南巡时携带的帝籍祖图,高约50厘米、宽35厘米,常年珍藏于香木锦盒,为赵氏传家宝。南三堂装饰简朴,屋脊飞凤装饰却彰显皇家血统。展览馆承载着赵宋王族后裔对故都汴京的思念与“北雁难归”的忧伤,是传承家族记忆与历史文脉的关键场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南山堂为当时的学堂(读书处),忠堂、志堂、惠堂分别为初、中、高三级学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辑卿小院由赵家堡第二代主人赵义(字公瑞,“辑卿”为其号)所建。原为赵义读书之处,设一大一小两扇门,大门门匾刻有“辑卿小院”四字。园内景观独具韵味,门侧立花岗岩仿太湖石,园内散布天然奇石,部分刻有“巢云”“来薰”等题刻,还留存石径、绿树及带五言古诗与纪年跋文的石花盆。作为赵家堡建筑的重要组成,它既彰显明代园林风格与主人文化品位,也承载着赵宋王族后裔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府第广场是当时祭祀、练兵比武的地方。广场上矗立着五对旗杆石。古代科举中获得功名者,竖旗杆石以光宗耀祖,赵家堡的旗杆石显示了其官宦之家的身份。府前有两口石质水缸(可用灭火用)。此外,赵家堡府第前还有上马石、石马槽等陈设,这些设施显示了家族曾经的辉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正中是族人居住之所,称“府第”、“官厅”。府第分三组:中间由并列的三座四进正宅组成,每座三间,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为正厅,其后为后厅及后楼。正宅两边有双护厝,前有石埕,石埕前有倒座。正宅左右,有东西两组住宅,西组是四落带单护厝,今仅存遗迹;西组住宅当时未建成,可能与东组对称布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府第中的一对石鼓是龙凤纹样的青石门鼓,象征“门当户对”,全国仅存两对,另一对位于故宫。位于府第正厅大门两侧,与门楣上方的户对(砖雕或木雕)共同构成“门当户对”传统。寓意镇宅祈福,鼓形稳重厚实,雕刻纹样(多为瑞兽、吉祥图案)兼具装饰性与驱邪避凶的寓意,守护宅邸与族人平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府第中大堂的 “福曜贺兰” 匾,是明神宗为嘉奖赵家堡始建者赵范而赠。赵范曾任户部郎中,两度督边并赴贺兰山脉周边赈灾政绩卓著,匾额寓意福泽光耀贺兰,彰显家族朝堂荣光,其赏赐金银也成为建堡部分资金。牌匾下方神龛(大修后重设,原物已毁)供奉赵范父子等先祖神主牌,楣额书 “御赐金绮”,大堂中陈列宋太祖、宋太宗、宋魏王的画像。</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汴派桥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于府第前荷花池上,仿《清明上河图》州桥形制,由石梁桥与拱桥组成,桥栏刻 “汴派桥” 隶书。荷花池分清浊两池,暗合汴梁潘杨二湖。“汴” 指宋都汴梁,桥名寓意 “汴派流芳”,是赵氏寄托故都乡愁、彰显皇族后裔身份的标志性景观。</b></h1> <h1><b>六角凉亭建在汴派桥上,和仿《清明上河图》州桥形制的汴派桥融为一体。游客常在此围坐休憩,闲聊宋朝旧事,它既为这座寄托赵氏乡愁的古桥增添了雅致的景致,也让整座桥更具供人驻足赏景的实用功能。</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德聚佛宝塔,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所建。塔高约 5.95 米,呈四方形,为 7 层石构实心形制,二至六层四面设佛龛,内嵌 20 尊形态各异的佛像。它仿北宋汴京铁塔缩建,比例为十分之一,是赵氏皇族后裔寄托故都思念的重要建筑遗存。</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大戏台与关帝庙隔路相望,跨道 “父子大夫” 石坊附近。它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见证了赵家堡的兴衰变迁,也是当地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 2010 年赵家堡新春庙会期间,这里就上演了木偶戏等精彩节目。</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赵家堡关帝庙与戏台、“父子大夫”石坊等共同构成北门入口广场,地位显著。庙宇为传统建筑风格,与周边古建筑相得益彰,是赵家堡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b></h1> <h1><b>赵家堡北门是城堡的正门,其门框为平顶石构,原有石刻匾额 “硕高居胜”,但门楼已毁。北门前方设有瓮城,略呈六角形,墙上有夯筑的三合土城垛,内侧留有人行道,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瓮城内有赵范撰文的《硕高筑堡碑记》石碑,与武庙、古城墙等建筑相互呼应。</b></h1><h1><br></h1><h1><b>赵家堡内古榕树多为明清时期种植,树龄约百年左右。这些榕树分布在城堡周边,导游介绍古榕无须属于“姆榕”。</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目前可查的石辗盘榨糖工具多见于福建其他地区或更晚时期的遗址,例如泉州、漳州等地的明清糖业遗址。</b></h1> <h1><b>赵范在《硕高筑堡记》中对硕高山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的描绘:“吾浦名岳,一丹灶,一大帽,而对起祖于龟山。大帽之脉从龟山东北分结,傍结小帽,山冈延袤,越百余里,人才生其间者若周翠渠、陈布衣、王方伯、高江二太史、陈涂铨部,至如佛潭、鉴湖港头鸿关有陈杨林顾彬彬诸科甲,俱钟厥地灵。而余祖居积美,亦其分支焉。丹灶一脉,从龟山西南分结,次结小灶,山冈延袤六百余里,人才生其间者若林会魁、詹蔡二柱史,至如锦湖东姚、陆鳌蔡郑、陈彬彬诸科甲,俱钟兹地灵。而余新居硕高山亦其分支焉。”</b></h1><h1><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1点结束赵家堡的游览。</b></h1> 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 <h1><b style="font-size:22px;">午餐后,下午两点20分到达火山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漳州市漳浦县前亭镇崎沙村火山岛景区及龙海市滨海地带,海陆域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1年被列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公园以火山地质地貌为核心,保存了2600万至700万年前形成的玄武岩、古火山口及柱状节理群等遗迹 。公园集火山喷发遗迹、海蚀景观于一体,设有火山广场、玄武岩石墙等景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漳州火山岛形成的过程:如今,我们在漳州看到的火山虽然大多在海里,但它们并非海底火山。专家解释说,大约在1万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台湾海峡被海水淹没,附近的火山也因为海水的上涨被隔成了岛屿。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具有改变和塑造地貌的强大力量,同时又能为人类带来大量可利用的资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游览的路线</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牛头山景区以2460万年前第三纪古火山口为主体,是国内罕见的盾状火山口地质遗迹,总厚度达178.5米。火山口历经15次喷发,形成六方柱状节理玄武岩、枕状节理玄武岩等特殊地貌,被誉为“古火山博物馆”。潮汐作用造就"潮涨水淹,潮退口现"的独特现象,具有火山学、地质构造学研究价值。景区融合地质保护与旅游功能,周边分布明镇海卫古城、南太武山、镇海角灯塔等自然与人文景观,形成海滨浴场与历史遗迹交错的旅游带。</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林进屿完全是由火山熔岩类的玄武岩组成,岛上最著名的火山景观是火山口以及火山口中的喷气口群和古熔岩群。小岛暴露的侧面从顶端一直延伸到底层,而重重相叠的火山喷发堆积物告诉我们,这座岛屿是火山多次喷发而堆积形成。在林进屿上,圆环形构造分布的无根"喷气口"极具观赏性,分布在林进屿东北面的海滩上,多达16处,是世界罕见的喷气口群。</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南碇岛南碇岛“漂浮”在林进屿的东南面,是一座椭球形的火山岛,离海岸约6.5公里,面积更小,仅仅是林进屿的一半。从香山半岛眺望,林进屿和南碇岛犹如一对姐妹岛,一前一后排列在海上。南碇岛由清一色的五角形或六角形石柱状玄武岩组成,数量有140万根之多,朝东北向扭动,形成一种风卷蹈海的韵律。当地称之为“发状石林”,也有人称之为“熔岩珊瑚”</b></h1> 六鳌抽象画廊 <h1><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4点30分到达六鳌,抽象画廊位于六鳌半岛东海岸新厝村,距县城约45公里,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景区以崂岈山东面风化花岗岩海岸地貌为核心景观,东临台湾海峡,西接滨海固沙林带,南北两侧分布连坝沙滩 。主体区域由沟壑状风化岩构成,岩石表层呈现红棕色几何图案,形成抽象岩画群</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崂岈仙迹” 的岩石经千万年海蚀风化和风沙侵蚀形成,有一处神似脚印的图案。传说仙人葛洪在灶山炼丹,一日想去东山铜陵游玩,途经崂岈山时,在山上留下一个很深的脚印,同时,在跨过古雷山的时候,由于跨得太急,只留下一部分的脚印,故有 “崂岈仙脚迹,古雷破一蹶” 的民间传说,这给崂岈山增添了无限的神奇色彩。</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据说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绵羊拜佛"、"崂岈仙迹"、"七女沐浴"、"乳鸽初醒"、"鳌城幽谷"、"蛙出深谷"、"石笋逢春"、"情侣石"、"地球石"、"孙悟空望西天"、"蜥蜴教子"、"乐山大佛"、"秦始皇偷情"、"唐明皇选美"、"海龟下蛋"、"情人接吻"、"群鸟归巢"、"小鸟栖树"、"变形金刚"、"猪八戒望西天"、"耶稣遇难"、"老龟听潮"、"迎客松""恐龙蛋""时光隧道"等等。这里的"天然怪物",正等着你去认识,去辨认。</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五点半孔雀在景区大门送走了我们</b></p> <h1><b style="font-size:22px;">8月5日晚上入住金汤湾海水温泉公园:作为国家4A级景区,这里提供高矿化度海水温泉体验,泉质含氡气放射能,对骨骼关节和心血管健康有益。我们的同学朋友一半以上参与海水温泉体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未结束请继续观看《2025年同窗好友漳潮四日游(二、东山岛。。。)</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