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诗汇是贵州省大方县六龙镇著名文化人士,以诗词创作和传承地方文化闻名。我和徐先生的交往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5年,我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凤山公社当知青。徐诗汇毕业于毕节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凤山小学任教,担任语文老师,后来又担任初中的老师。那时候,乡下学校有师范文凭的人不多,因而他受到了学校的重用,担任高年级的语文老师。那个年代,农村很落后,照明点的是煤油灯,徐老师通常是在灯下备课。课备好后,为第二天的授课做好了充足的准备。</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教师工资收入微薄,学校没有食堂,生活要靠自己,一般是上完课自己做饭,通常一日两餐,基本上是粗茶淡饭,很难吃一次肉,日子过得很艰辛。更主要的是,徐老师的爱人黄国英没有工作,靠缝纫打衣服谋生,家庭十分困难。那时候他们已有三个子女,发工资的头一天,或当日,黄国英要从十公里外的六龙来到凤山,眼巴巴的望着徐诗汇的工资养家糊口。在此窘境下,徐诗汇连香烟也舍不得买,一包烟要节约抽个好几天。我无聊的时候爱去他那里和他吹牛,一通牛吹完了,烟也抽完了,实在止不住烟瘾,两个人又弯着腰在地上寻找烟屁股,点燃后又猛吸上两口。由于烟不好买,比较紧缺,徐诗汇一方面是注意节约,另一方面是请学校的李先敏老师在大方购烟。我同徐诗汇有一定的年龄悬殊,但上山下乡的农村生活十分单调,尤如荒岛上的孤男寡女,而且我们都喜欢打篮球,因而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徐诗汇喜爱诗书,爱写写画画,除上课外,还承担学校的宣传工作。一是负责学校的出刊任务,二是利用学校的房屋墙面,书写制作一些当下的宣传标语口号。有一年六龙学区九个公社小学搞评比,凤山小学得了第一名,受到了学区张盛富主任的夸赞,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马干山离凤山街上约四五里地,马干山牧垦场有许多下放的知识分子,他们来凤山赶场的时候,见到了凤山小学的标语口号,出的宣传专刊,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一打访,原来出自学校里的徐诗汇老师,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他们对这位年轻的教师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赞许。通过知青刘文岚,徐诗汇认识了马干山的一些知识分子。徐诗汇在凤山开启了他的诗书人生,从那个时候开始,他迷恋上了书法与诗词。徐诗汇个人也总结凤山是他最得意的十年。当时的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低,文人爱书,徐诗汇没有多的钱,有一次用粮票换了一些钱,走路去大方县城的新华书店去买一些他喜欢的书籍,而自己饿着肚子步行走路回家。徐诗汇足足有几个书柜的书,但有个规柜,一般不会借人。1977年,全国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我考取大学,离开了凤山。</p><p class="ql-block">在凤山期间,除徐诗汇外,我同学校熟悉的还有黄家林校长,黄志翔,石寿长老师等。黄家林我叫他娘舅,我之所以到凤山当知青也得益于他的支持和帮助;黄志翔则与我是六龙谭家祠堂的邻居和兄长,他是从五凤小学调去凤山的。我和他兴趣相投,一起研究过照像,结识较早;石寿长是六龙中学的校友。只不过,他们成为了人民教师,而我还只是上山下乡,看不见未来,在农村苦苦挣扎的青年。那个时候,这些人年轻,血气方刚,爱争长论短,谁也不服谁,犹其是徐诗汇。因而黄家林校长,黄志翔等同他都合不来。我在凤山期间爱玩篮球,还和徐诗汇带学生去燕坪小学打友谊赛,经六龙时天已黑尽,徐诗汇的爱人黄国英赶忙做晚饭招待大家,半夜三更才把学生带回凤山。许多老师都说黄国英为人好,特别客气,除了吃饭,到他家黄国英要煮点清甜酒,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高的礼遇。不知什么原因,徐诗汇后来从凤山调到燕坪小学,到离开,他在凤山整整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后来,徐诗汇在燕坪小学一段时间后调到六龙中心校,并最终退休。</p><p class="ql-block">徐诗汇从凤山调燕坪,再调到六龙中心校,个人的命运多舛,一方面是说挨整,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家庭困难的时候,此时共有五个子女。在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也是其人生的低谷时期。虽然说我不时从毕节回到故乡六龙,但没有去他家里玩过。他家子女多,十人吃饭如雷吼。据说因为经济困难,黄国英还在燕坪公社的小中寨教过民校,增加收入。也许这段时间是徐诗汇一家不堪回首的岁月。</p><p class="ql-block">2004年,我遭遇车祸,感念人间之情开始学习写作,我的处女作叫《难向往事说再见》。2005年,我经历人生起伏之后,按三十年工龄的退休政策选择退休。我回到六龙居住了一段时间,也是在那个时候,再一次见到了徐老师,并同他有了新的交往,而且徐老师在见到我的文章之后十分高兴,还欣然写了一篇序。他在见到我之后非常高兴,说我的文章写得好,也出乎他的意料。他的话题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也爱滔滔不绝灌输一些他写的诗词,但是学农的我基本上不感兴趣。他很尊敬我的父亲,说我文化上赶不上我的父亲,言下之意就是我不会写诗词歌赋。我说不能以文凭决定高低,也不能以偏概全,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他也谈及街道上王启龙先生,我被王启龙先生关心家乡的一些事例所感染,受其影响,我写了一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章,主要是叙说王启龙先生的个人成长及故土情怀。从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在退休之后,应该关注并关心家乡。也是在徐诗汇的影响下,开始融入家乡的文化圈子,初来乍到,主要是学习。</p><p class="ql-block">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我还建议他在有生之年给徐春熙立一口碑,因为进士徐春熙参加戌戍变法不仅是他们家族的荣耀,也是家乡的光荣。不仅如此,还建议他向县里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到目前为止,已修缮坟墓和立碑,县有关部门已进行了堪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立碑中,险些将对联张冠李戴。这是老徐的固执己见及个人的足限。</p><p class="ql-block">徐诗汇比我年长十一岁,论年龄是我之前的一代人。在当时的六龙区,他和陈荫波,宋绍方,陈泽亮,陈志祥,秦万林,邱忠华等属于一代人。这批人经历了共同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经历。然而他们的一个共同点,热爱传统文化而因此结缘。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受六龙文化先辈的影响,热衷于诗词歌赋,书法艺术,并为之奋斗一生。</p><p class="ql-block">六龙是传统文化的沃土,是民族融合的代表之地。自明代以来,出现了谭文燥,陈鉴亭,谭开来,徐春熙,宋蛟,吴铁庄,陈百朋,谭冠英等历史人物;这里世代有著书立说的传统,最著名的有《醉月草堂集》《回水塔铭文》《谭氏家训》《吉风待楼记》《甲子救荒平粜记》《宋扶九公神道碑记》《文昌宫培修记》《醉风吟稿》《吴铁庄诗文杂记》,小说《梦中梦》,画册《山外山》,剧本《典型的母亲》等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郭兴吾,谭朝阳,陈祖英等文人墨客,在其影响感召下,出现了以陈荫波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化人。这批文化人中,主要有徐诗汇,宋绍方,陈泽亮,陈应龙,谭昭文,余廷林,高成勇,军旅诗人郭光顺,李显熙等。陈荫波对六龙文化的贡献,于改革开放后在困难的条件下,编辑出版以《映山红》为代表的手工文艺刊物,编辑出版《六龙撷英》,极大提振了六龙文化发展,并为《六龙诗词》《龙中诗刊》的编辑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六龙是以诗词文化为代表的三乡古镇,《六龙诗词》是六龙文化的延续,是展示现代经济文化建设的窗口。提及诗词文化,令许多人赞不绝口。陈荫波逝后的后陈萌波时代,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徐诗汇接过手中的接力棒,任六龙诗词楹联会长,担任《六龙诗词》主编,负责有关文化的工作。在陈荫波以及后来以徐诗汇为代表的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下,六龙镇获贵州省诗词之乡殊荣,也是毕节市唯一的省级诗词之乡,同时,获毕节市诗词之乡荣誉。徐诗汇个人编著《诗词百首译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徐诗汇老师的特点是肯做事,热心,徐诗汇退休前深耕古典诗词研究,退休后继续活跃于诗社,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关心六龙文化,用自己的专长服务家乡文化建设二十载,在其主导下,在高成勇的积极配合下。共出版《六龙诗词》43期,《六龙诗词》合订本三册。为六龙文化工作积极献言献策,是六龙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六龙诗词的参与者,建没者,传承人之一,为六龙文化建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被百姓尊为“文化人”。</p><p class="ql-block">徐诗汇执掌《六龙诗词》已走进二十年,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着也曾遭遇不理解,甚至是家庭的反对,但最终走到了今天。时光流逝,徐诗汇即将走进耄耋之年,青年时代耕耘教坛,致力诗书,退休后致力传统文化的传承。雁过留声,他的计划是八十岁出版自己的《徐诗汇文集》。徐诗汇是我的兄长和朋友,是受六龙老百姓尊敬的文化人,他从不听别人怎么说,怎样评价,只知埋头苦干办好《六龙诗词》孜孜不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奉献精神。徐诗汇因对六龙文化的特殊奉献而受到人们的肯定。六龙文化一路走来,历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周而复始,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有人评价说我是徐诗汇最好的朋友之一,也许这是人的缘分。徐诗汇花甲的那年,我曾专门从毕节去六龙为他祝寿,遗憾的是最终没有办成。再过十余天,徐诗汇老师将走进八十岁,君子之交淡如水,写一篇与徐老师的过往,对其个人作用的个人看法,我们的友谊,并衷心的祝愿这位文化人身体健康,老有所想,心想事成。</p><p class="ql-block"> 2025.11.10记于兰苑花园</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档案:陈宗屏,彝族,贵州大方(六龙)人,1957年生,经历过知青生活,恢复高考于1978年招生考入贵州农学院,从事农业科技工作,1989~1991年纳雍县扶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先行者。爱好文史,贵州省先进农业工作者,毕节地区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贵州省烟草学会会员,毕节市老科技协会会员,获省地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论文多篇,《大方文艺》《大方报》等发表作品,出版《这帮六龙人》合著;与人合编《六龙那些事》。</i></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二徐诗汇</p> <p class="ql-block">右一徐诗汇</p> <p class="ql-block">右一徐诗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