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上海市虹口区</p> <p class="ql-block">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沙泾路29号、溧阳路611号,原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始建于1930年,1933年竣工,由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余洪记营造厂承建。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五层,包含无梁楼盖、300根八角形与四边形伞状柱支撑体系,外方内圆布局融合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与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理念,总面积约3.17万平方米,沿街立面设镂空水泥花格窗,内部包含空中舞台、廊桥等特色空间。</p> <p class="ql-block">1933老场坊的建筑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可见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学风水学说中 “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p><p class="ql-block">“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道”等众多特色风格建筑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整幢建筑风格朴实无华,大气而不张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从它似乎不经意的精美装饰细部中,感觉到当初设计师的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如此流畅的生产工艺,精密的房屋结构,卓越的建筑设计,出现在近百年前的上海,可谓开一先河。即使在当时,全世界这样格局规模的宰牲场也只有三座,而1933老场坊是唯一现存完好的建筑,其他的也都无从可寻了。</p> <p class="ql-block">伞形柱</p><p class="ql-block">整栋建筑来源于无梁楼盖的结构设计,超过三百根的宽大伞形柱均匀分布在建筑方形的外围体量中,独立支撑起雄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八角形和四边形的伞状柱帽是该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八角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西侧,方形伞形柱帽主要分布于建筑外围的其他部分。</p> <p class="ql-block">廊桥</p><p class="ql-block">廊桥空间是该建筑最具有特质的特征之一,其独具的魅力来自于建筑光影所形成的神秘而富于变化的空间,是沪上摄影师疯狂追逐的创作基地。</p><p class="ql-block">外廊桥空间含有四层外廊和相互连接的26座斜桥。当初动物通过这些廊桥进入屠宰区域,每座廊桥的宽度都是不同的,不同尺寸的牛会通过不同宽度的廊桥进入,以达到分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花格窗</p><p class="ql-block">镂空水泥花格窗主要位于本建筑的西立面和南北立面的西端。</p><p class="ql-block">窗户的水泥全部是30年代从英国进口过来,坚固异常。</p><p class="ql-block">考虑到宰牲工艺气味浓重的因素,窗户全部镂空设计,便于空气流通。</p><p class="ql-block">同时,窗户正面朝西,与上海常年风向一致,可以更好的达到通风的效果。</p><p class="ql-block">同时正面朝西的窗户面向西方极乐世界,有让动物死后更好的轮回和超度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牛道</p><p class="ql-block">牛道是1933老场坊的建筑特色之一,当时生产流程和工艺已经跟国际接轨,实行人畜分离的制度。</p><p class="ql-block">便于动物行走的牛道经过特别的防滑设计,道面粗糙不平,配合有分流作用的廊桥,使整个生产工艺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如今的1933老场坊依然保留了这一原先的建筑特色,游客拾步而上,依稀间仍可感受七十多年前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空中舞台</p><p class="ql-block">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空中舞台”位于1933老场坊四楼,8米挑高的空中舞台的中央600平米面积悬空而设,全部用钢化玻璃制成,透明炫目,每平方玻璃可承重400千克。</p> <p class="ql-block">法式旋梯</p><p class="ql-block">位于中心圆2层到3层之间的法式旋梯一人宽左右,优美的弧形旋转出大的角度。如此大的角度其实是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中心圆是当初屠宰动物的地方,动物到此处一般会惊慌失措,为了避免因受到惊吓伤到人,特备设置了大弧度旋梯供工人逃生。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