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桂路的来历可是有故事的:易重,字鼎臣,祖籍山西太原。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亡,末代国王尚公逃亡齐国,齐国灭亡后被秦国迁放太原定居。后裔有迁往各地者,其中一支落户洪州(南昌)。西汉武帝时,易重先祖易洸官拜镇南大将军,率军守袁,曾高祖易铨公为避安史之乱,于公元756年迁入宜春,隐居城南集云峰下。是为宜春有易姓定居之始。 </p><p class="ql-block"> 公元806年,易重出生于宜春温汤与仙巩毗邻的邓表峰下一个小村庄钟村(唐宋年间同村同族一门包括易重共有九人连登黄甲,故后来村名被称做九联坊)。易重三朝之日一位来自湖南的跛脚高僧来到钟村易家,指定要见三日前出生的孩童,并因为其出生之时体重八斤八两,为其取名易重。高僧抚摸易重头部后,易重立刻破涕为笑。</p><p class="ql-block"> 易重从小勤学好问,博览群书,学业长进神速。七岁能文,八岁会诗,文名鹊起乡里,九岁与县令对句:“四周绿茵收眼底——万户喜忧记心头。”县令大加赞赏,直呼“孺子可教!” </p><p class="ql-block"> 易重中举好似冥冥之中上天注定。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袁州第一状元卢肇高中状元,黄颇、李潜同榜进士,一县三登科,轰动了京城,热闹了宜春。卢肇等人荣归故里后,县府官员和乡贤名士等欢聚一堂摆设宴席为状元接风洗尘,庆贺卢肇夺得袁州有史以来第一个状元。卢肇与易重是为同窗好友,对他自然格外热情,并感谢易重“分期应举”之情。何为“分期应举”?原来易重与卢肇才学不相上下,一同赴京面试难免有人屈居第二,故易重提议卢肇先去应考,自己待下期再去。卢肇得以高中状元而归自然对易重心存感激,故在入座之时谦让易重坐上状元席。易重也不推辞,欣然入座,并风趣地说:“恭敬不如从命,今日权当借你状元公首席,下届我一定奉还。”在坐众人无不惊诧,心存疑虑,认为易重太狂妄。谁知两年后(公元845年),易重果然考中状元。并且寄回《及第后寄宜春弟侄》诗一首,向家人报喜,其诗句中“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折两重桂。”表达了易重高中状元郎后的喜悦骄傲之情。其中“两重桂”又有一段插曲:进士放榜时,易重名列第二,一个叫张滨的得中状元。但是放榜之后,见同前科一样宜春考生成绩优异,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认为考试有作弊嫌疑。因此,当朝皇帝亲自出题下诏重考,结果张滨被黜易重反而名列第一,成为袁州第二个状元。 </p><p class="ql-block"> 易重后官至大理寺评事。一生悉心于诗文,作诗千余篇,惜多已散佚。易重晚年退居上高,今上高仍有易重后裔落籍定居者。咸通十三年(872年)易重去世,经本族“地仙”勘察,葬于新坊乡里睦村(今水库)之东侧茶山窝里,墓尚存。其妻之墓葬在洪江布星村东南山麓。 现全国易氏人口八十多万,分为三大支,分支不计其数,仅宜春就有58个分支,人口占易氏全国总数三分之一以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温汤玉盘广场旁重桂堂</p> <p class="ql-block"> 九联坊易氏宗祠(2022年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