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追求教育本质的道路上,我们英语组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真正融入、大胆开口、并感受到英语思维的乐趣?这个冬天,我们与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相遇,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本书,成为了我们学科组共同探索与成长的精神地图。<br><br>共识——从“浅层热闹”走向“深度宁静”<br>初读此书,我们深受触动。书中犀利地指出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课堂困境:看似热闹的互动背后,可能只有少数学生在进行真正的思考,而更多的学生则成为了“沉默的旁观者”或“虚假学习”的参与者。<br><br>这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英语课堂:那些流于形式的“小组对话”,那些只有固定答案的提问,是否真的触发了学生们的思维?《学习共同体》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需要一种“宁静”的、安全润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冒险”,不怕说错英语,敢于表达自己不成熟的想法。</h3> <h3><br><br>共研——英语课堂的“倾听”与“串联”革命<br>这本书的核心——“倾听”与“串联”,给我们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新。<br><br>“倾听”大于“讲授”:我们开始尝试,在课堂上不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而是俯下身,真诚地倾听他们试图用英语表达的内容本身。当我们把“倾听”放在首位时,我们听到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充满童趣和创造力的英语表达。<br><br>“串联”激活思维:我们学习着将一位学生的发言与另一位学生的观点“串联”起来,让课堂对话像接龙一样生长。比如,在讨论一个话题时,我们会引导:“Tom thinks that winter is the best season. What about your idea, Lucy? Do you agree or not? Why?” 这样,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成为了由师生共同编织的、充满思维含量的网络。</h3> <h3>共行——我们的实践与展望<br>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在最近的备课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如何构建英语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开始设计更多“少而精”的挑战性问题,替代以往碎片化的问答;我们尝试重构课堂空间,让学生能够面对面地进行真实的英语交流;我们更加注重设计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和思考的英语学习素材。<br><br>我们深知,从“教室”到“学习共同体”的蜕变并非一蹴而就,但这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能看到更多专注思考的眼神,听到更多平等、自由的英语对话声,感受到思维在深度碰撞中产生的火花。</h3> <h3>携手同行,静待花开<br>阅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行动的开始。我们英语组的全体教师将继续携手同行,将书中的理念化为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平等、富有挑战的英语学习生态。<br><br>我们相信,当我们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时,深度学习便会自然发生,教育的美好也将不期而至。<br><br> <br> 通讯员:史倩玉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