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7龍門石窟

明天

<p class="ql-block"><b>龍門石窟——郭沫若</b></p><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6公里处的伊河两岸。这里山青水绿、万象生辉,东西两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b></p><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等朝代的断续营造,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碑刻题记中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魏碑体的珍品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b></p><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 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b></p><p class="ql-block"><b>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是武周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这里法音绵历、香火炽盛。武则天曾在此主持了一次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洛阳达十八年之久,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 亲属根据生前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之上。</b></p><p class="ql-block"><b>白园(自居易墓园)是纪念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地方。它依山就势而造,面对潺潺的伊水, 背靠幽丽的香山。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从它闻世至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白园以它特有的人文魅力与自然景观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友人,如今这里已成为各界来宾凭吊这一历史名人的理想之地。</b></p><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景区这些洋溢着信仰情感的文化遗存,是古代社会广大人民对现实世界充满诉求意愿的物质折射。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和成效卓绝的创造能力。</b></p> <p class="ql-block"><b>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 通过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龍門”二字为陈毅手书</b></p> <p class="ql-block"><b>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 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前后营造时问长达400 余年。据统计,龙门石现存大小编号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品、30多万字, 佛塔78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红门正无声的彰显着皇家九五之尊的威严</b></p> <p class="ql-block"><b>入得龙门眼前一亮伊河静静流淌向我们倾诉千年岁月辛酸不远处龙门桥横亘在伊河之上鉴证着历史的漫长</b></p> <p class="ql-block"><b>龙门全景图</b></p> <p class="ql-block"><b>伊河上的龙门桥酷似“赵卅桥”</b></p> <p class="ql-block"><b>禹王池</b></p> <p class="ql-block"><b>龙门西山北端第一座大型洞窟,唐高宗时期所雕造。窟内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主像阿弥陀佛通高7.80米,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圆,表情静穆,胸部微隆,身披袈裟, 双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 衣摆宽覆座前。两侧胁侍菩萨仪态端庄,衣饰华丽,左侧观世音菩萨头顶高髻前雕出一立佛,右侧大势至菩萨高髻前雕出一净瓶。佛、菩萨之间有弟子恭敬侍立,菩萨外侧有英武刚毅、足踏地鬼的神王形象。</b></p><p class="ql-block"><b>潜溪寺正壁的阿弥陀佛和左右胁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尊奉的对象,系依据《阿弥陀经》等经典而雕刻,借助雕像传播西方净土信仰,引导世人依经修行,以期往生西方净土世界享受极乐生活。</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宾阳三洞</b></p><p class="ql-block"><b>宾阳洞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据《魏书》记载,宾阳洞是景明初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永平时,中尹刘腾又为宣武帝开凿石窟一所,合为三所,分别是现在的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工程始于景明元年(500年),终于正光四年(523年),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后因宫廷内乱而未全部竣工,仅完成了居中的宾阳中洞,南北二洞主体造像至唐朝初年完成。</b></p> <p class="ql-block"><b>伊阙佛龛之碑</b></p><p class="ql-block"><b>《伊阙佛龛之碑》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该碑由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起居郎褚遂良书丹,"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是唐楷书法艺术的杰出作品</b></p> <p class="ql-block"><b>宾阳南洞</b></p><p class="ql-block"><b>南洞系北魏宣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北魏时期仅完成洞窟的外立面、内部空间结构及窟顶莲花藻井刻,未及造像即辍工。据窟外北侧的《伊园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完工于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同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大阅于龙门”,应与该窟造像工程有关。</b></p><p class="ql-block"><b>宣内正壁主尊佛像高8.60米,结跏趺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面相、躯体及服饰已摆脱北魏"秀</b></p><p class="ql-block"><b>骨清像”“褒衣博带"的视觉特征,面容饱满,肩胸宽厚,衣纹刻划也由直平阶梯式变为圆刀刀法,主尊</b></p><p class="ql-block"><b>和两侧二弟子及二菩萨像的造型及服饰均显厚重,上承北魏刚健雄伟,下启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b></p><p class="ql-block"><b>南洞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龙门洞窟中贞观纪年最多的。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在研究初唐雕刻艺术风格和造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北魏时期(孝文帝)就玩“剪刀手”✌️太超前了!真哇塞!有史为证,不服不行!👍</b></p> <p class="ql-block"><b>老祖宗玩剩下的传下来也是时尚😁耶!✌️</b></p> <p class="ql-block"><b>宾阳中洞三壁分别造像一铺,正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南北两侧壁的一佛二菩萨,分别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洞窟前壁自上而下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雕刻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令人痛惜的是,两幅礼佛图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窟顶雕作巨大的宝盖状,中央莲花外绕八身伎乐天和两身供养天。洞窟地面则雕作莲花宝池状,中为纵向礼拜道,两侧各雕圆形莲花,外饰水涡、禽鸟和戏水童子等。宾阳中洞外门口两侧雕出金刚力士、甬道两侧刻大梵天、帝释天等护法形象。宾阳中洞的造像布局及装饰以突出宗教主题为前提,紧凑而相互联系,陪衬又产生效应。宾阳中洞的整个设计匠意,是中国六世纪初叶佛教石窟寺庙堂样式的重要代表;宾阳中洞展现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引领了当时中原北方地区的开窟风潮与造像样式。</b></p> <p class="ql-block"><b>隔河(伊河)相望的香山寺</b></p><p class="ql-block"><b>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是武周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这里法音绵历、香火炽盛。武则天曾在此主持了一次诗会,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大诗人白居易放情于龙门山水,慕恋香山寺清幽,居住于洛阳达十八年之久,自号“香山居士”。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 亲属根据生前遗嘱,将他葬于龙门香山之上。</b></p> <p class="ql-block"><b>敬善寺洞</b></p><p class="ql-block"><b>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一663年开凿, 功德主系纪国太妃韦氏, 前室二力士像,个性比较突出。</b></p> <p class="ql-block"><b>牡丹泉</b></p><p class="ql-block"><b>龙门山脚下,住着牡丹一家三口。 天,牡丹携小儿到伊河岸边洗衣遇一恶霸,恶霸见其貌美,欲霸为妻,牡丹不从, 一家三口被逼投河自尽。这时,伊河涌起三股水柱托起牡丹一家直飞天际.···.. 而在水柱涌起的地方,出现三股泉水,泉水翻腾,就像三朵盛开的牡丹花。乡亲们为怀念牡丹一家,取名牡丹泉。</b></p> <p class="ql-block"><b>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因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而得名。其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珍珠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锣鼓洞南边上方约2米处,泉口呈圆穴状,直径约1米,水底有细泡自石穴中涌出,缓缓上升,状若串珠,故有珍珠泉之名。</b></p> <p class="ql-block"><b>惠简洞</b></p><p class="ql-block"><b>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单室结构,窟内正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大型弥勒像,两侧侍胁弟子、菩萨,因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奉先寺主尊卢舍那佛和右侧弟子阿难,又俗称“小奉先寺”。</b></p> <p class="ql-block"><b>药王洞</b></p> <p class="ql-block"><b>拾级而上登奉天寺</b></p> <p class="ql-block"><b>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b></p> <p class="ql-block"><b>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b></p> <p class="ql-block"><b>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b></p> <p class="ql-block"><b>奉先寺</b></p><p class="ql-block"><b>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为唐高宗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皇后武则天曾助钱两万贯, 上元二年(675年)功毕。</b></p><p class="ql-block"><b>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处摩崖像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8米,大像龛环北、西、南三壁雕一坐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身大像。</b></p><p class="ql-block"><b>正中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米,耳朵长米1.9;弟子通高约10.65米;二菩萨通高约13.25米;天王通高约10.5米;力士通高约9.75米。</b></p> <p class="ql-block"><b>卢舍那佛是华严宗敬奉的主尊,为“报身佛”。</b></p><p class="ql-block"><b>大佛面相饱满,眉如新月,双目俯视,慈祥而端庄,睿智而明朗,形象生动而逼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头部高4米,耳长1.9米……(放大图片可见大佛之大,最显突出之处可见其耳朵👂耳长1.9米,毫无疑问世界之最)</b></p><p class="ql-block"><b>卢舍那意为光明普照之意。</b></p> <p class="ql-block"><b>这组群雕像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雕刻精湛,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出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唐代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是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夜幕将降,站在漫水桥遥望伊河两岸,两岸灯光初显,伊河鄰波,游船乘着夜色启航,远处龙门桥也已华灯初上。</b></p><p class="ql-block"><b>千年华夏正低吟北魏、大唐盛世之繁华再现,古都洛阳向世人展示她古老的曾经和当下及未来。</b></p> <p class="ql-block"><b>以下是现代版的穿越一饱眼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