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新兵连练胆量

公益行

<p class="ql-block">每当冬季征兵的号角吹响,43年前领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幕,总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当时就是参军的选择,让我的人生从此被改写。</p> <p class="ql-block">1982年6月,我从乌鲁木齐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那年的冬季征兵来得格外早,“投笔从戎”的念头在心底翻涌不息,我没多犹豫,便攥着户口本直奔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办事处报了名。万幸的是,父母没有阻拦,只是拍着我的肩说“照顾好自己”,这份无条件的支持,让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军装,走进了红桥附近的某守备部队。</p> <p class="ql-block">报到没多久,北疆的严寒就裹着风雪袭来,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营区对面,便是一片肃穆的东山公墓,荒草在寒风中瑟缩,远远望去透着几分萧瑟。一想到要在这荒僻之地度过三年,刚满18岁的我心里不由得发怵,夜里躺在床上,总忍不住胡思乱想。可新兵排的训练,容不得半点胆怯。为了练我们的胆量,排长常组织夜间集训,最难忘的便是“坟前取条”:每人抽签确定目标坟墓,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前往,取回藏在墓碑旁的字条才算完成任务,失败的人要在全排面前接受点名批评。</p> <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执行任务,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手电筒的光在坟茔间晃悠,只能照见黑黢黢的墓碑和摇曳的荒草,风刮过坟地的声音像极了呜咽。我攥着手电的指节发白,脚步发沉,每走一步都忍不住回头,恐惧地像藤蔓一样缠紧心脏,连呼吸都带着颤抖。可一想到“完不成任务就要受批评”,又咬着牙硬着头皮往前冲,摸到字条的那一刻,手心全是冷汗,跑回营区时后背的衣服都被浸湿了。</p> <p class="ql-block">新兵训练的严苛,远不止练胆。紧急集合是家常便饭,为了能在哨声响起后三分钟内列队完毕,我们白天反复练习打背包,夜里索性和衣而眠,连鞋袜都不敢脱,背包绳就搭在床头,生怕慢了半拍。高强度的队列训练、五公里越野、战术动作练习,一天下来浑身酸痛,吃饭时连拿筷子的手都在抖。打小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的我,哪儿吃过这样的苦?有好几次,训练到崩溃时,“当逃兵”的念头都在心底疯长。</p> <p class="ql-block">深夜躺在简易的木板床上,望着窗外的月光,父母的身影总会浮现在眼前。他们送我入伍时,眼角的不舍和期盼,还有这些年为我付出的心血,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我一遍遍问自己:难道这点苦都吃不了?难道要让父母失望?理智一点点压过了退缩的念头,我咬着牙告诉自己:既然来了,就不能当孬种。</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里,我慢慢褪去了少年的稚气。不再怕黑,不再怕累,紧急集合时能麻利地打好背包,五公里越野能跟上队伍的步伐,面对严苛的要求,也能挺直腰板扛过去。那张小小的入伍通知书,不仅带我走进了军营,更推着我从一个懵懂的大男孩,一步步蜕变成了有担当、能吃苦的男子汉,这份戎装岁月里的磨砺与荣光,也成了伴我一生的宝贵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