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哥v的美篇

河哥v

<p class="ql-block">橘园遇天夫</p><p class="ql-block"> 文/河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漫山柑橘缀满枝头,金灿灿映得满山满垄发亮。此番随散协赴石门“秀坪园艺场”,我本为观风水而来,亦身负采风之任,却未料有意外之喜。行至园艺场门前,一眼便撞见个熟面孔——石门县的“活宝贝”张天夫先生。这份偶遇实在稀罕,我赶忙上前握手,一开口便聊起了文化里的那些事儿。</p><p class="ql-block"> 在常德文化圈,张天夫先生的名号无人不晓。我与他虽属初交,却颇有一见如故之感。他待人亲和,善谈且满腹经纶,无论是天文地理、文学典籍,还是道家经纶,只要话匣子打开,便如数家珍、条理分明,那股子“知识长老”的气度,着实令人敬佩。聊至兴起时,他言语间尽是吞吐山河的格局,即便谈及《四书五经》,也能讲得天地相融、意趣盎然,越接触越觉他可爱可敬。</p><p class="ql-block"> 从前的石门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是出了名的贫困县。即便坐拥东山峰世界之最的名茶、秀坪柑橘、澧水奇石、兰草文化这些宝贝,也因被武陵山脉环抱,鲜为外人所知,像藏在深闺里的明珠。 而张天夫先生,身兼中南大学教授、国家级创作家、多项诗词歌赋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是石门县政协副主席,更是为石门特色产品奔走的“策划人”。他最大的喜好,便是品茶、创作诗词歌赋,还有玩赏奇石。我曾在书中、墙上见过孔老夫子与鲁迅的肖像,总觉得张教授与二位有几分颇似——个头、眉眼、胖瘦,连那份斯文持重、不苟言笑的气质,都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初见时,他与我们聊得最多的便是秀坪的柑橘文化。为了推广秀坪柑橘节,他费尽心思,邀来不少文人墨客为柑橘“站台”。</p><p class="ql-block"> 跟着他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高大明亮的“秀坪园艺”展示大厅,听起场长讲起了园艺发展史。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建厂,橘园职工代代接力,忙着改革技术、更新品种,好橘子一茬接一茬地结。可丰收的喜悦,总被“橘子烂在山上”的愁绪冲淡——场长急,员工急,政府更急,大小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难题却一年年悬着。最后,县长找到了张天夫:“教授,您给想想法子!”他只是笑了笑,转头便邀来全国的文友帮忙宣传,还牵头出版了《橘颂》一书;紧接着,又办起了“全国金橘展销节”。这么一番操作下来,秀坪柑橘的名气传遍大江南北,销路彻底打开了。说起来,这“幕后推手”正是张天夫教授。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自然记着他的好,车站码头随处可见他题写的诗词名句,甚至有人主动为他树碑立传,他也因此成了石门人口中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秀坪柑橘再也不愁卖。一级果大多远销韩国、欧美等国家,我们寻常能吃到的顶多是二级、三级果。其中最金贵的要数“优龙一号”,听说一斤能卖到三十三元,单个就有一斤重——吃一个橘子的钱抵得上我一餐的伙食费,每每想起,总忍不住琢磨这“一斤一个”的橘子,到底有多迷人。</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我们便随张大师去往他的“江南居”赏石。门前澧水静静流淌,水波轻漾,仿佛在轻声问候:“常德的文友们,欢迎来访!”又似在打趣:“咱这儿没有珍馐待客,就请诸位赏赏、品品这河里的‘石头宴’吧!”</p><p class="ql-block"> 跟着主人走进江南居,眼前景象瞬间让我挪不开眼——各式各样的奇石异宝,满满当当地铺陈在屋里上下、房内屋外,连角落都透着雅致。旁人或许觉得“玩石”是“石头脑子”的痴傻事,可在这群文人眼里,每块石头都藏着活脱脱话语、载着趣意,你瞧那亿万年流水打磨出的纹路,有的像雄狮昂首、猛虎下山,有的似游龙盘旋、飞鸟振翅,还有的纹路里藏着旭日东升的壮阔,有的映着鱼翔浅底的灵动,桩桩件件都美得让人心醉。</p><p class="ql-block"> 此刻才恍然明白,能走进这江南居的,大抵都是懂“石中趣”的人——恰似《红楼梦》里那群怀瑾握瑜的雅士,身上都带着三百年前文人的那份浪漫与通透。</p> <p class="ql-block">##X18Rj6O2iLL5Y1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