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代以前的家谱世系不可信

南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涂纪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以前的家谱世系不可信,很早就成为谱学界共识。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家谱研究者和爱好者将信将疑,认为这只是一种说法,沒有确凿证据证明其正确性。为此,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探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图片原从右到左为一幅,因图拍需要分为三幅。这幅作品由《欧阳氏宗谱序》稿、《夜宿中书东阁诗》、北宋中书所录旨挥三部分组成。纵30.5厘米,横66.2厘米。被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是传世书法中的瑰宝。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此作品南宋时由名臣周必大收藏并题记,元代由欧阳修六世孙欧阳耐轩和八世孙欧阳珍珍藏,并邀请张雨、欧阳玄等名家观摩并题跋,明代宋濂鉴赏并题跋,清嘉庆年间进入内务府,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后被溥仪带出皇宫,二战后被截获。此作品流传有序,倍受历代文人墨客珍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书法受颜真卿影响,此幅作品书写隨意轻松,外柔内刚,沉着有力,体现了作者严谨从容的性格特征。古人云:“碑不如帖,帖不如稿。”此幅作品有颜真卿《祭侄文稿》风骨,《祭侄文稿》被称为行书第二。书写时随感情的起伏波动,笔法雄浑多变,不求工整,自然天成。正是这种随心而出的笔法,恰巧显露了作者的真实功底,所以说帖不如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宋书法家米芾说:书法不入晋,徒成下品。颜真卿的行书和草书均脱颖于“二王”,欧阳修的这幅作品是否“入晋”,我不太懂书法,不敢评论。宋及宋以后书法作品中,“入晋”的很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跑题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不是书法,而是欧阳修《欧阳氏宗谱序》。我现将其原文释读如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而唐之遗族,往往有藏其旧谱者,时得见之而谱皆无图,岂其亡之?抑前世简而未备欤。因採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上自高祖,下止玄孙,而别自为世。使别自为世者,上承其祖为玄孙,下系其为高祖。凡世再别而九族之亲,备推而上下之,则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别之,则见子孙之多少。夫惟多与久,其势必分,此物之常理也。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故凡玄孙別而为世者,各系其子孙,则上同其出祖,而下别其亲疏。如此,则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此谱图之法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比较通俗的序文稿,主要说了两件事:一是唐代家谱毁于战火,唐末到北宋早期的一百多年间,谱学废绝。二是设计谱图,并加以说明。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不仅是政治家,大文学家,而且是史学家,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对隋唐五代的历史了然于胸。因此,对宋以前包括家谱在内宫藏典籍全都毁于战火的结论,具有权威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根据《旧唐书》及有关资料记载,唐末爆发的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焚烧宫殿和民居,导致大量珍贵文物和典籍化为灰烬,长安历史文化遭受重大损失,战后长安城“荆棘满城,狐兔纵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家谱都是由政府官修,沒有私修。唐代政府修撰的谱牒,均为政治作用明显的士族谱和“衣冠谱”,比较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修成的《姓氏录》,五品以上的官僚全部入谱。这一谱牒的颁行,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武则天的声望和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这些谱牒都收藏于皇宫的谱库中,这些谱牒连同历史文物,历史典籍,全都毁于长安大火。除敦煌石室保存若干残页外,其它已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敦煌石室唐谱牒残页 </span>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巢起义初期的口号是“天补均平”,主张通过起义战争,达到财富的平均分配,这直接触动了民众对公平的渴望。黄巢攻入长安时,还能约束部下,但随着起义军规模不断扩大,军饷和粮食就成了大问题,对官僚和士族大户刧其财,杀其人,已不能满足巨大需求,加之民众中有联络官军攻打长安,激怒了黄巢,下令放火屠城,随后撤出长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主席在谈到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时说: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沒有根据地,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是沒有根据地,只做流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百年,也使得唐代积累的文化成果难以保存。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在《欧阳氏宗谱序稿》里,欧阳修根据司马迁史记表和郑玄《诗谱》,提出了家谱谱图的构想。所谓史记表,是指“三代世系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十表,以表格方式记录的帝王世系和诸侯家族世系。欧阳修在《新唐书》中,将紊乱的黄帝世系进行了修改,这种把神话传说当成历史去硏究考证,是对历史认知边界的混淆。可见人无完人这句话没错。所谓郑玄《诗谱》,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为《诗经》编撰的历史谱系专著,旨在通过图表形式,系统梳理《诗经》各篇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关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欧阳修提出的谱图,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服图”。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一世系单元,每一单元的上祖,就是上一单元的玄孙。旁及亲属世系,相应列入图中。这种谱图设计,使人一目了然,避免了世系混杂不清。当然,这是根据先秦同姓五服后可易氏分支的宗法原则设计的,这和我们现代的世系吊图和世系表是有很大区别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附 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历史文物及包括家谱在内的典籍,全都毁于战火,使得后唐开始到后晋编纂的唐书(旧唐书)资料搜集十分艰难,幸好在成都找到唐《九朝实录》,以此为主线,加之后晋在民间广泛征集唐代史料,特别是唐皇帝《起居实录》藏于民间的附本,在有前朝史官参与的十数位学者经过五年的辛勤考证,才得以完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唐书》是在《旧唐书》基础上纂修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宋以前的家谱世系是不可信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1月8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涂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