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如长卷,总有些爱好如散落的星辰,在不同阶段点亮前行的路。于我而言,书法、吉他与英语这三样相伴多年的技艺,恰似三条奔涌的溪流,起初浅滩易行,行至深处,方知前路漫漫。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三样爱好,不仅镌刻着我的成长轨迹,更让我在与它们的周旋中,读懂了学习的真谛——突破瓶颈的关键,从来都藏在跨越学习与实践的鸿沟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的缘分,始于父亲的笔墨。父亲算得半个文人,初二辍学后曾在乡村小学执教数年,一手毛笔字写得筋骨分明,在乡里小有名气。家中兄弟三人,哥哥和弟弟自幼无心向学,小学毕业后便跟着匠人学手艺,父亲满心的笔墨情怀,最终只能寄托在我身上。而我自幼性格内敛,又体弱单薄,深知唯有读书习艺,方能在世间寻得一席之地,对父亲传授的书法,自然多了几分上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教我练字,从无章法可循,却处处皆是课堂。那时家境清贫,纸笔稀缺,父亲便教我用手指蘸着水,在饭桌上一笔一画地练起笔锋;农忙过后的晒谷场,留着薄薄一层细沙,那便是我最宽敞的练字纸;山间拾来的木炭,在平整的石板上划过,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成了童年最质朴的墨痕。而最让我难忘的,是每年除夕前写春联的日子。父亲总会提前买回红白纸,红纸用来写对联,要贴满厅堂的七八根木柱;白纸则用来誊写诗词,贴在大堂的木板壁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我初识笔墨起,家里的柱壁就成了我的专属“练习本”。起初的字,稚嫩得如同歪歪扭扭的小树苗,结体松散,笔画无力,但父亲从未半句苛责。每次我写完,他总会眯着眼端详许久,笑着说:“有进步,比我小时候写得强多了。” 若是有客人来访,指着墙上的字询问,他更是难掩自豪,拍着我的肩膀说:“这都是我儿子的杰作。” 这份毫无保留的鼓励,如春雨般滋润着我对书法的热爱。学生时代,我凭着这手书法,拿了不少奖状,那些红彤彤的纸片,成了我年少时最耀眼的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加工作后,生活被奔波与生计填满,书法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停,便是十余年。直到一次萧山区人行金融系统举办书法比赛,同事半开玩笑地怂恿我参加,我才重新拾起了久违的毛笔。铺开宣纸的那一刻,指尖触到笔杆的瞬间,沉睡多年的热爱突然苏醒。那次比赛,我竟得了三等奖,作品还被陈列在人行大厅展出。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看着笔墨间久违的熟悉感,一种久违的成就感在心底蔓延——原来有些热爱,从未真正消散,只是被岁月暂时封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那以后,我在书桌一角常设笔墨纸砚,又下载了几款书法学习APP,开始系统临摹古人的碑帖。原以为重拾旧艺会驾轻就熟,可越练习,越觉得力不从心。临摹柳公权的楷书,总难写出那份骨力;仿写王羲之的行书,又缺了那份行云流水的神韵。这时我才猛然醒悟,此前的书法功底,不过是浅尝辄止的皮毛。当真正踏入书法的深水区,才惊觉这门艺术的海洋,远比我想象的更为宽广深邃。那些看似简单的笔画背后,藏着的是气韵与风骨,是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才能慢慢领悟的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吉他的出现,为我单调的大学生活注入了别样的色彩。在此之前,我对乐器毫无涉猎,直到一次学校邀请天目琴行的老师举办小型音乐会。当吉他弦被拨动,清澈又富有磁性的音色流淌出来时,我瞬间被这门乐器俘获。我暗下决心要学会它,让生活多一份律动感。巧的是,当时学校吉他协会的会长和几位会员都在我们班,寝室里几乎人人都有吉他。每到周末,室友们纷纷外出游玩,寝室里安静下来,我便抱着室友的吉他,开始摸索着练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起初的新鲜感支撑着我熬过了枯燥的指法练习,简单的和弦组合也能让我欣喜半天。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感受到了这门乐器的难度。指法的切换、节奏的把控、情感的融入,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那时的我,只凭着一腔热情瞎琢磨,既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也没有登台演奏的机会。寝室里的练习,终究只是闭门造车。如今毕业二十余年,我的吉他水平依旧停留在初级阶段,只会弹奏几首简单的伴奏曲和指弹曲目。我深知,不是吉他太过高深,而是我始终没能找到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契机。没有舞台的打磨,没有听众的反馈,技巧便只能停留在琴弦之上,难以真正沉淀为自己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较于书法的温情与吉他的浪漫,英语学习留给我的,起初更多是挫败感。初中时,乡村学校师资匮乏,英语老师频繁更换,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堂课往往只停留在单词的跟读和语法的生硬讲解,毫无趣味可言。久而久之,我对英语便彻底失去了兴趣。升入高中后,英语骤然成为拉低成绩的“拦路虎”。老师的教学进度飞快,我如同被落在后面的旅人,望着前方的队伍束手无策,成绩也在英语的拖累下一路下滑。高考时,英语仅考了107分,这个分数,成了我升学路上的一大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大学,我为了顺利毕业,硬着头皮攻克英语四级。每天抱着单词书死记硬背,刷题刷到深夜,最终才勉强压线通过。而我的妻子,词汇量和阅读量远不及我,却轻松通过了六级。她总说我学习方法不对,死学硬记终究难以长久。那时我虽嘴上不服,心里却也明白她说得有道理。毕业后的二十多年里,英语更是成了“尘封的技能”,除了几次出国旅游时,能用简单的句式问路、点餐,几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我时常自嘲,前半生在英语上耗费的精力,仿佛都打了水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机出现在去年,一段金牌英语导游的视频,重新点燃了我学习英语的热情。视频里,那位导游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解中国文化,从容自信,妙语连珠。我突然意识到,英语从来都不是枯燥的单词和语法,而是沟通的桥梁。从那以后,我每天雷打不动地收听公众号里外籍老师的课程,跟着练习听力和口语。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反而多了主动学习的动力。我开始尝试用英语记录日常,和线上学友简单交流,不知不觉间,听力和口语竟有了质的飞跃。原来,当学习有了明确的实践方向,那些曾经的难点,也会在坚持中慢慢消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书法仍在临摹中摸索气韵,吉他依旧弹着简单的曲目,英语学习也还在路上。这三样爱好,起点不同,历程各异,却都曾让我在浅尝辄止时自得其乐,也让我在陷入瓶颈时倍感焦灼。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明白,爱好的意义,从来不止于掌握一项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移动互联时代,我们不缺学习的资源,缺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勇气。书法需要在笔墨与碑帖的对话中沉淀,吉他需要在舞台与听众的互动中精进,英语需要在交流与运用中熟练。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三样爱好,就像三位老友,陪着我走过半生。它们或许不会给我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让我在知天命的年纪,依然能感受到成长的喜悦,让平淡的生活,始终保有一份热气与期待。而这份在坚持与实践中收获的感悟,终将伴随我,走过往后更漫长的岁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