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分农区锅庄舞和牧区锅庄舞两种。农区锅庄舞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舞(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p> <p class="ql-block">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p> <p class="ql-block"> 锅庄舞流行于昌都、甘孜、阿坝以及云南、青海、甘肃等广大藏区。锅庄舞按地区分类,可分为昌都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玉树卓舞、玉树依舞、白龙卓舞等。独特的地域风情和良好的锻炼健身价值,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场地、参加人数不受限制,因此锅庄舞不仅在藏族地区广泛开展,在西北地区一些城市如兰州、西宁、格尔木、酒泉、张掖、定西、宝鸡等逐步流行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