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p> <p class="ql-block">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人们在通过舞蹈把祈求、祝愿传给神灵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神灵的感召和庇佑。跳锅庄舞即为原始先民在祭祀神灵时与神灵沟通的方式。随着岁月的流逝,锅庄舞的社会功能逐步由酬神娱神转向娱人。围篝火而舞,是原始氏族人群围火而舞的传统形式的保留,也是锅庄舞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依据之一。</p> <p class="ql-block"> 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据传,人们在修建桑耶寺时,白天人们辛辛苦苦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坏。为了镇妖除魔,莲花生大师请来工布地区的卓巴(跳卓的人)每至夜晚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和精妙的舞姿将鬼怪迷惑,人们趁机建起了寺庙。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藏区,尤其是西藏工布地区,也被多个权威性史籍记录在册,赤松德赞的大臣巴色郎在《巴协》中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庆典时,人们欢快地跳起了‘卓舞’。”从此“卓”作为吉祥的标志,在藏区广泛流传,不但在寺庙大型仪式中使用,民间也开始盛行。</p> <p class="ql-block">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