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阶一磴一磴,无休无止地叠上去,直到没入缭绕的云雾里。两旁是些不知名的老树,枝干虬屈,遍披苍苔,默默地见证着无数登临者的足迹。正走得气喘吁吁,忽见路旁转出一方木牌,上面赫然写着:</p><p class="ql-block"> “生活不需和别人比,但在这,欢迎公开攀比!”</p><p class="ql-block"> “武功山欢迎您!”</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驻足,对着这看似矛盾的话沉吟起来。这话说得是何等直白,却又是何等警策!它仿佛一声断喝,将登山途中那点潜滋暗长的、与人争竞的浮躁意气,霎时点破,又轻轻地一转,为你推开了一扇向上的、属于勇者的门。</p><p class="ql-block"> 这前一句劝诫,浸透着无尽的东方智慧。我们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多半是这种“攀比”。谁的居室更轩敞,谁的车马更名贵,谁的衣冠更煊赫,谁是厅级,谁是处级,等等。这种比,是将自己的生命价值,置于他人一时的眼光与口舌之上,如猿猴捞月,终是虚妄。其结果,往往是“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求的是脸上的光彩,耗的是心底的元气。这山路上的行人,固然有步履轻捷、超我而前的,我看着他们的背影,若只生出一股焦灼的妒意,那这满山的苍翠,沿途的奇石,乃至天际舒卷的云岚,便都成了我心中的盲区,无由领略了。这般登山,与在红尘闹市中争名逐利,又有何异?身子虽在山上,心却仍困在世俗的牢笼里。</p><p class="ql-block"> 然而,那后一句的邀约,却又是一帖激人奋进的强心剂。它所说的“攀比”,意味全然不同了。它比的,不再是身外的浮名与物欲,而是向内,求诸己身的意志、勇气与体魄。它鼓励你,在此处,不妨公开地、坦荡地,与那个惯于安逸、易于退缩的“旧我”来一场较量。你看那前面的老者,拄着竹杖,一步一喘,却绝不停歇;你看那身后的少年,虽也面红耳赤,却目光炯炯,毫无惧色。他们,不都是这“公开攀比”中的勇士么?比的,是谁能更早地征服自身的惰性,谁能将双腿的酸麻化作精神的愉悦,谁能凭着心头一口气,直上那光辉的“金顶”。这种“攀比”,是一种荣耀,锤炼的是筋骨,磨砺的是心志,拓展的是精神的疆域。</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想起古人登山临水的意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原是悟到了人事变迁的迅疾与虚无。然而,他们仍要“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寄托,便是一种超越庸常生活的精神攀越。苏子泛舟赤壁,感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对个体渺小的彻悟;可正因了这彻悟,他才更要“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在精神的国度里完成一场壮丽的蝶变。他们不与人比官阶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却在自己的文章、气节与胸襟上,与古往今来的贤者,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攀比”。</p><p class="ql-block"> 思绪至此,那标牌上的两行字,便如金石般铿然有声,在我心里落定了。它分明是在说:莫在“人欲”的泥潭里与俗子争滚,须在“天理”的高峰上与自我竞逐。人生的艺术,其精微处,或许就在这“攀”与“不攀”的拿捏之间。不攀比,是放下我执的从容与平和;敢攀比,是自强不息的刚健与勇猛。一个教人安心立命,一个催人奋发向上,这本是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我终于登上了白鹤峰。群山如浪,尽伏脚下,天风浩荡,涤荡胸襟。回望那来时路,蜿蜒于青翠之间,许多游人正如彩色的斑点,缓缓移动。他们都在各自的“攀比”中,体验着生命的艰辛与超越的喜悦。而我,也在这场与自己的较量中,似乎赢得了一些什么。那标牌上的话,伴着这猎猎山风,想来此生是难以忘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