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看尽七百年

行走山水间

<p class="ql-block">  城外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城内银杏金黄枫叶流丹 ,秋天无疑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多彩季节。这个周末的北京阳光明媚,天高云淡,最适合出去散步,放松心情。我信步走在北京的街道上,陶醉在京城如诗如画的美景里,去二环内我喜欢的老城里溜达逛街。</p> <p class="ql-block">  从西四地铁站出来,我来到了阜成门内大街。这条街我来过好几次,非常钟爱这里的街景和氛围。阜内大街得名于1956年拆除的阜成门,它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到西四,是北京老城“一轴一线”中朝阜大街的西段。作为旧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阜成门,元朝时叫平则门,明朝正统四年改为阜成门。清乾隆年间,阜成门内大街被分成两段,从阜成门到沟沿(今赵登禹路)仍叫阜成门路,沟沿到西四牌楼叫羊市大街。1956年羊市大街名字取消,统称阜内大街。这条街不算长,只有1.7公里,但沿街有人文、历史、科学多种文化元素,有寺院、住户、店铺、胡同多类建筑形态,是老北京的精华风景聚集地,绝对是闲暇时候可以徒步游览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  沿阜内大街往西走上百米,路北是广济寺。别看这寺院庙门不大,还被门口的大树遮掩着,其实它是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办公地。寺院始建于金代,明代天顺年间重建。进入山门,迎面是天王殿,再往后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依次排列。整个寺院布局紧凑,严谨规整。院内高大的国槐树枝繁叶茂,隐天蔽日,苍松翠柏增添了肃穆的气氛。几座殿堂气宇轩昂,柱子漆得红里透亮。寺院规模不大,但地位不低,特别是在清代,深受皇家重视,顺治、康熙、乾隆皇帝都到寺里来过。寺内保存有明代黄檀木雕三世佛及铜铸十八罗汉造像、明版大藏经、乾隆年间巨幅手指画及宝鼎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地处繁华闹市区的广济寺,不收门票,游人香客可以自由出入,大雄殿前有不少人在焚香拜佛,碑碣和宝鼎之间青烟缭绕。圆通殿前的月之台上,有很多信众或坐或立,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福。最后一进院不对外开放,应该是办公区域。仔细看寺院的环境,窗明几净,可用一尘不染来形容,就连公共卫生间里面也是干净整洁。在寺院里转悠,人流不少但不嘈杂,有种身处山林的清净。在寺里或静坐,或散步,看佛像,看花树,抬头看白云在大殿檐角和树缝之间飘动,低头有石头栏杆旁的小花猫在挠耳嘻戏。寺院独有的梵音禅意能使人忘记自己身处闹市之中,和寺外街上的喧闹分割开来,自有一种情趣。</p> <p class="ql-block">  和广济寺普度众生、人人皆可前往的风格不同,沿着阜内大街往西走不了几分钟,便来到了中国历代帝王庙。从它宽敞宏阔的大门和对面长长的影壁墙就能看出它的不凡气势,这是在等级森严的古代一般平民不能进出的皇家庙宇。它虽然是座庙,但这里并不供奉任何神衹,而是祭祀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地方。1530年,明代嘉靖皇帝承袭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修建帝王庙的传统,在北京修建了帝王庙,作为皇家祭祀场所。庙门口两侧立有下马碑“文人下轿,武官下马”。当时的平民百姓严禁从帝王庙门前的正道通过,只能从路南大影壁墙后面的两座葫芦形门前绕道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入历代帝王庙大门内,再穿过景德门,便进入了祭祀的中心区域。庙内正中的主殿叫“景德崇圣殿”,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和故宫太和殿是一个规格的。殿前东、西、南三面有护栏南面三出陛。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两座碑亭。殿前院门东西两侧各有配殿,后面有祭器库。“景德崇圣殿”殿内有60根珍贵的金丝楠木柱,地面墁的是金砖。供奉有主祀三皇五帝及历代帝王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作为明清两代皇家庙宇,由皇帝选择入祀帝王及从祀名臣。入祀帝王由少到多,最终达到188位。旨在“投功报德”,彰显历代帝王之功德传承,而昏庸乱亡之君则拒之门外。清代康熙皇帝直指历代帝王庙入祀取舍之弊端,以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超越各种纷争,划定入祀帝王底线,确立大历史帝王祭祀观。雍正皇帝强调入祀治国,守业君臣之重要性。从明朝到清朝380年间,在这里一共举行了600多次的皇家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向世人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历史,历代帝王所代表的中华治统一脉相承,即重要见证。虽然朝代屡经更迭,但以历代帝王为象征的主权与治权始终延续,创业与守成相沿,多元与一统相系。历代帝王庙尊重三皇五帝为恩泽华夏的治统之首,只入祀有功德的历代帝王,并且以“法戒兼资,古可为鉴”为祭祀要义。这种祭祀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独树一帜,举世无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在历代帝王庙东西配殿里还从祀有历代名臣79位,各个朝代如伊尹、太公望、张良、诸葛亮、郭子仪、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所建立的功业有益于江山社稷的发展稳固,堪称国家栋梁,他们的高尚品德可以作为世人效仿学习的楷模。历代帝王庙遴选他们同享祭祀,共此殊荣,目的是包容千古,敬仰先贤,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驻足徘徊在历代帝王庙里,我仔细欣赏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的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群,了解入祀制度的演变过程,感受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延续进化。走在这片古代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进入的禁地,我也不由地发出感叹,真是时光变迁,沧海桑田。历史如过眼云烟,时势在快速演变。看到不少游人站在碑亭前,我过去加入队伍,导游正在讲乾隆皇帝《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碑的内容,听了讲解,对“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精当表述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再往西走,过了赵登禹路口,西北方向不远处能看到一座高耸的白塔。元世祖忽必烈为给新建的元大都祈福,敕令在毁于战火的辽代佛舍利塔的遗址上修建了这座“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以“冀神龙之扶持,资社稷之久长”。他亲自勘察选址,并邀请尼泊尔杰出的工艺家阿尼哥主持设计和施工。塔建成后又以塔为中心修建了一座宏大的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作为元朝首都佛事活动的中心。忽必烈去世后,其葬礼就在寺内举办。后寺庙遇大火焚毁,唯有白塔岿然屹立。明朝天顺元年,寺院重建,改称“妙应寺”。</p> <p class="ql-block">  妙应寺山门就在阜内大街上,进入寺内,穿过两座大殿,就来到白塔矗立的最后一进院落。雄浑瑰丽、通身洁白的喇嘛高50.9米,塔基为巨大的“亚”字型须弥座,塔身主体是一个巨大的覆钵体,形似倒扣的僧钵,外形粗壮饱满。塔身上方有十三重相轮,顶端承托着巨大的华盖——青铜鎏金天盘。华盖直径9.7米,周围悬挂着36片铜质透雕的华鬘(流苏),每片下面都挂着一个风铃。华盖顶上是一个高约5米的鎏金小喇嘛塔作为刹顶。白塔不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信息。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成为阜内大街最耀眼的风景,成为老北京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  我 随着人流按顺时针方向绕着塔转,近距离欣赏白塔。从底下往上看,白塔显得更加高大巍峨,塔身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极富美感。在几百年来很长的时期内,作为北京内城西部制高点的白塔,是人们抬头就能看到的心灵寄托。老北京也有“无影白塔塔无影”之说,给白塔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北京民间也有八月初八绕白塔的习俗,认为能祛除邪祟,祈求吉祥。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看到白塔,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就有回到家里的踏实感。我们转塔时有一种很神圣的心情,凡是来此的人都会和我们一样,有一种美好的心愿,为了祈祷祝福,期望幸运美满。</p> <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再往西离阜成门不远,路北有一条南北小街,街北头正对着一个院子,是鲁迅博物馆。院子正中,有鲁迅的汉白玉塑像。院子西侧有一个小四合院,是鲁迅故居。他在北京生活13年,换过好几个地方,这里是他1924年到1926年间住的地方,也是他在北京最后居住的地方。当时他花了800个银元买下来,自己设计改造。小小的四合院,每个房间都不大。两棵他种植的白丁香树,为小院增添了生机和韵味。从堂屋西侧的夹道过去走到后院,可以看到正房后面接出来的一个小房间,这是被鲁迅称为“老虎尾巴”的他的书房兼卧室。</p> <p class="ql-block">  我趴在“老虎尾巴” 的后窗往里看,有些惊讶, 在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鲁迅创作了二百余篇经典名篇。《野草》《华盖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坟》《华盖集续篇》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两年多的时间,这么简陋的地方,这么普通平凡的书桌,竟然孕育和诞生了那么多对社会影响很大的文章著作。这时,我脑子里想起鲁迅说过的话“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别的暂且不说,仅鲁迅先生这种珍惜时间如生命、专注与自律的精神,就确实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p> <p class="ql-block">  鲁迅在《秋夜》中写有名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在后院寻找,确实也看到西边夹道里和西边邻居家有两棵枣树,只是不知是不是鲁迅当年看到的两棵。后院北墙边倒是有一棵鲁迅手种的黄刺玫,冠幅较大,枝条稠密,一看标牌介绍,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的东侧,有1956年修建的全国最大的鲁迅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的图片、文稿、资料,展出了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对鲁迅我们这一代人都不陌生,上学时的课本上,选录最多的就是鲁迅的文章,有些文章和段落到现在很多人还能背诵出来。博物馆的展板上有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名言和诗词警句,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记忆犹新。在这里我细致地把鲁迅的主要经历再看一遍,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考量,对鲁迅先生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评价。那些原来上学时未必能够真正看懂真正理解的东西,现在可能会有了新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我在阜内大街随意转悠, 仅用半晌天功夫,就能看到了这么多的景点,这些景点距离较近,面积都不大,也不觉得累。作为老北京的主要街道,阜内大街多年来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但根据我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其实这条街上,还有不少曾经存在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的精彩,还有许多老年人记忆里的辉煌瞬间。明清时期从京西门头沟运来的煤炭由阜成门进入内城,所以阜成门又被称为“煤门”。据说,当时煤商门在翁城门洞内嵌刻了一束梅花,取“煤”与“梅”的谐音,寓意“阜成梅花报暖春”,成为了老北京一段温馨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在解放以前,历代帝王庙门前两侧的大街上,横跨大街还建有东西两座牌楼,与庙门对面的大影壁墙组成了一组展现皇家礼仪规范的建筑群。牌楼是等级最高的七彩斗拱,大花板上是透雕的龙凤及双龙祥云纹。当时站在东面向西望去,能看见阜成门城楼近景,又能眺望如黛似墨的西山,美不胜收。1953年,牌楼因影响交通被拆除时,在梁思成的呼吁下,牌楼构件、榫卯结构被完整保留,后又重新安装在首都博物馆大厅,现在如博物馆可以参观欣赏。</p> <p class="ql-block">  阜内大街最东头的西四十字口,东南西北四个街口原来也有四座建于明代的跨路牌楼,都是三间四柱三楼式有戗柱的木制牌楼。四座牌楼结构和形式完全相同,四根带有琉璃云冠的冲天柱之间架有三个两坡式楼顶,楼顶覆绿色琉璃瓦,下面有精致繁复的斗拱。西四牌楼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现在大家喊的“西四”其实就是西四牌楼的简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四十字口西北角现在还有一个曲尺形的两层转角楼,看起来不是很显眼,但也是很有来头的。1894年慈禧为了庆祝她的六十大寿,安排在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沿路重要地方建造经坛、戏台、牌楼等点缀景观,在西四路口西北和东北角各建了一个转角楼。这座建筑虽然说不上奢华,但是在当时大多是平房的京城,也是比较耀眼、别具一格的,它记录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除了几个大家都熟悉的景点, 阜内大街上还有不少承载着京城历史记忆,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地方。白塔寺西边有一个中央医院旧址,一幢建于1918年的灰色的小楼古朴雅致,那是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家现代化西医医院,现在这里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白塔寺门口东侧的白塔寺药店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是一个体验中医药文化的百年药店。药店以道地中药饮片、高档参茸滋补品为特色。门口悬挂有著名艺术家赵丽蓉题写的匾额“货真价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广济寺对过有1916年创立的我国第一个公立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地质矿产陈列馆”,1958年搬到现址,改称“”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典藏丰富,陈列精美的国家级自然博物馆。是探求地球奥秘的窗口,也是了解自然精华学习地质知识的场所。无论是对地质科学充满好奇,还是单纯被璀璨的玉石所吸引,去到的人都能有难忘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阜内大街也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阜内大街给予保护,多次进行整修改造。特别是2015年,在尊重历史风貌,挖掘沿路文脉资源进行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对大街业态立面实施整体焕新。调出1955年历史街景照片和老北京的一些历史记录,以青砖、灰瓦、油毡、彩绘等老工艺的形式,与现在的建筑构件相结合,打造既能唤起人们记忆,同时符合现在时代需求的老街。大街改造压缩了机动车道,拓宽了人行步道,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大街上的各类线杆也通过多杆合一进行整合,视野更加开阔。</p> <p class="ql-block">  阜内大街沿街建筑界面以北京老建筑为主,现代建筑有序点缀,错落有致。沿街既有精致大气的垂花门门楼,也有干净小巧的小店铺面,它们共处一街,彼此相依,没有违和感。大街南北两侧有蒲州巷、六合胡同、姚家胡同、锦什坊街等小街巷,它们像树枝像血管,与主街紧密相连。道路两侧还有诸如阜内大街93号院等老北京四合院,让游人能够体验和感受老北京的建筑风格和京派韵味。</p> <p class="ql-block">  这条名胜古迹众多,文化气息十足的大街,也并不缺乏令人亲切的市井烟火味道。街道两侧有不少店铺门面,为过往的行人提供各类服务。有名的上海老饭店也迁到历代帝王庙的旁边,在周遭青砖灰瓦的胡同中彰显着细腻精致的海派情调。也有西四包子铺和秋云屏快餐店等不少有特色的小饭店,供游客和居民路人选择。各种京味小吃、果脯糕点一应俱全,卖糖葫芦的小店也守在路口等着为人们送上京味的甜蜜。一个小四合院内还有一个连环画博物馆。各个房间摆放着各个年代各种类别的小人书,数量很多,应该是一个怀旧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周边是游客人气很旺的地方。人们从四处赶来,争相目睹白塔的风采。白塔寺周边的胡同里人头簇动,人们就为了能在这里从不同角度来拍照白塔,寻找老北京的本来味道。大家看着蓝天白云下的白塔, 看着以白塔为背景红墙灰瓦的老北京模样,写生、拍照,发抖音,乐而忘返。白塔寺西边的东、西岔原来就是两条普通的小胡同,主要以卖蔬菜,水果为主,现在统一规划,注入新的业态,既有古色古香的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商业气息,成了市民和游客争相前来的打卡网红地。</p> <p class="ql-block">  阜内大街两旁高大粗壮的老槐树,和两旁红绿窗棂、灰色筒瓦的老建筑搭配的很协调,是我喜欢的风格。这条街700年多年来,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也承载着市民百姓世俗的烟火气息。我眼前仿佛仍能看见明清时期运煤的驼队从西山而来,在阜成门排队进城,驼铃声声,十分壮观的场面。也可以想象到,封建社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穿着黄袍马褂,骑马坐轿在这穿街而过,耀武扬威的情景。更多能感受的是历经多年多少显赫繁华都作了古,随着岁月烟消云散,而唯一不变的是辛苦劳作、日夜奔波的普通百姓在这里创业发展,生生不息。而支撑这一切富丽堂皇,光洁明亮的,都是无数老百姓最为平凡的琐碎日常、烟火人生。</p> <p class="ql-block">  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脑子里有不同时期的画面在闪现,在定格。这条街曾经发生过多少悠悠往事,远的让我们无法想象,近的好像能够触手可及。与之相比邻的金融街,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建筑高端大气。作为古老的北京内城大街,历史与现实在这里有机融合,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底蕴深厚的大街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更延伸着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街看尽七百年。阜内大街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能看到集中展示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建国前的几百年里,这条街的西头,出了阜成门便到了城外,那时候北京城区还小,主要还是二环之内的面积。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了变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在的五环以外也是高楼林立,北京成了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会。但以阜内大街为代表的老城街道成了“白菜心儿”,仍然是世人向往的旅游观光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  走在阜内大街上,艳阳高照,暖意如春。我缓缓前行,浮想联翩。看着街上有序行驶的车流,不慌不忙的人群,看着机关单位秩序井然,商业店铺生意兴隆,人们在此友好相处,安居乐业,既能体验古老文化的浑厚底蕴,又能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快捷便利。我想和每一个路过的行人说,生活在美丽的北京,生活在伟大的中国,生活在富强的时代,是何其有幸,多么自豪,多么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