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向南

向勇军

<p class="ql-block">甘南向南,便是川西的辽阔天地。川西北高原自古便是风景如画的天上人间,而甘南,更是这片西部秘境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曾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誉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权威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亦入选《中国国家地理》与《时尚旅游》“人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与世界华人联合会更称其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在最新评选的中国最美风景地中,甘南荣登榜首,九寨沟位列其后。这片土地,不只是地理的过渡,更是灵魂的朝圣之路。</p> <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的郎木寺,是藏地信仰与自然生死交融的圣地。这里虽仅有数千居民,却林立着近千家客栈民宿,每年七月至十月,常有“一床难求”的盛况,足见其对朝圣者与旅人的深远吸引。甘南地区的天葬仪式,唯在郎木寺举行,且允许游客静默观礼。天葬台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四周山顶经幡猎猎,嘛呢石堆叠成海,成群的秃鹫盘旋于苍穹之上,仿佛接引灵魂归天的使者,庄严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镇南,隐匿着一条长约八公里的幽深峡谷——纳摩峡谷。谷底是开阔的高山草甸,如绿毯铺展,两侧则是陡然拔起的嶙峋石山,壁立千仞,气势磅礴。这里是白龙江的源头,溪水自岩隙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四季不冻,宛如大地血脉,静静流淌着高原的呼吸与传说。</p> <p class="ql-block">退耕还林的草原正悄然复苏,绿意一年比一年浓烈。曾经的牧场在生态修复中重获生机,野花点缀其间,牛羊悠然漫步,风过处,草浪翻涌,仿佛大地在低语,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解后的宁静与丰饶。</p> <p class="ql-block">它不在主路旁,不喧哗,不张扬,却自成一景,如遗世独立的隐者。一座古寺,一湾溪流,或是一片经幡林立的山口,静静伫立在时光之外,只待有心人驻足,便能窥见这片土地最本真的美。</p> <p class="ql-block">你只需在这片土地上停下脚步,目光所及,处处皆是摄人心魄的风景。无论是晨光中的经幡,暮色里的寺庙金顶,还是雪山倒映的湖泊,无一不令人屏息。甘南向南,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眼都是永恒。</p> <p class="ql-block">甘南往南的沿途,山势渐变,由平缓的高原草甸转为峻峭的峡谷群峰。山峦层层叠叠,如巨龙盘踞,云雾缭绕其间,仿佛天地初开时留下的印记。这些山,沉默而厚重,见证着千年的信仰与迁徙。</p> <p class="ql-block">雪山,还是雪山。连绵不绝的雪峰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那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雪山,是信仰与意志的试炼场。风雪曾吞噬过无数脚步,却未能阻挡前行的信念。如今,它们静默矗立,成为历史的碑石,也成了旅人心中的圣境。</p> <p class="ql-block">黄河上游的桥横跨于碧蓝江面之上,桥下水流湍急,却清澈如镜。这里是母亲河的源头区域,水声潺潺,如古老的歌谣,诉说着高原的纯净与辽远。站在此处,仿佛能听见大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一些人死守着镜头,守候着光影。他们风餐露宿,只为捕捉晨曦洒在经幡上的第一缕金光,或秃鹫腾空而起的瞬间。他们是沉默的记录者,用快门封存这片土地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川西高原的牧民们,世代与牛羊为伴,与雪山为邻。他们脸庞黝黑,眼神清澈,话语不多,却总带着笑意。清晨赶畜,黄昏诵经,生活简单而坚韧,像高原的风,朴实却不可忽视。</p> <p class="ql-block">川西高原的牧民们,骑着马穿行在草甸与山脊之间,背影融入天地。他们的帐篷散落如星,炊烟袅袅升起,与云朵相接。这是最原始的生活图景,也是最动人的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  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2016年9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以一种艺术品的形态存在。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p> <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的美女们,身着艳丽的藏袍,头戴银饰,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她们站在碉楼前,或编织,或歌唱,举手投足间尽是民族的风韵与自信。这里是“美人谷”的起点,美,不只是容颜,更是生活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甲居藏寨的美女们,在晨光中走过石阶,脚步轻盈,歌声悠扬。她们是这片土地的女儿,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的希望,在山野间绽放出独特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丹巴美人谷看到的美女,她站在梨花树下,回眸一笑,仿佛整个山谷都为之明亮。她的美,不似都市的精致,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与山风的野性,纯粹而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从山里出来的女人根本不知道我在照她,因她从来不清楚照相是啥也没有过相片。</p> <p class="ql-block">松岗镇直波村的书记向我们介绍:这上面曾被称为“小布达拉宫”。虽历经风雨,碉楼斑驳,却仍巍然耸立,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它曾是土司权力的象征,如今是历史沉默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前往千年古碉楼的道路崎岖陡峭,蜿蜒于山脊之间。每一步都需谨慎,每一转皆有惊险。然而,正是这条险路,守护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也考验着每一位寻访者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松岗镇直波村的书记向我们介绍:这上面曾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站在山下仰望,石砌的碉楼层层叠叠,宛如从岩壁中生长而出。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被风沙掩埋却未曾消逝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已基本完成的自驾游营地绵延数里,上千顶帐篷如繁星洒落草原,镜头根本无法将其尽收。夜幕降临时,灯火点点,人声笑语与星空交映,现代旅居与高原旷野在此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立着一座朴素的纪念碑。碑身不高,却重如千钧。它静静伫立在风中,铭记着那段翻山越岭、九死一生的岁月。每一块石头,每一片雪,都曾见证过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丹巴千年土司楼虽已破败,墙垣倾颓,藤蔓攀爬,却仍倔强地屹立于山巅。到丹巴的旅人,十有八九未曾抵达此处——路太险,坡太陡。可正是这份遗世独立,让它更显沧桑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红石滩上,巨石通体赤红,如被火焰灼烧过一般。这是高原特有的地质奇观,石上覆盖着一种名为“地衣”的微生物,在洁净的空气中繁衍生息,染红了整片河滩,宛如大地的血脉在流淌。</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就矗立在这片高原之上。雪线之上,寒风刺骨,空气稀薄,却挡不住当年那支衣衫褴褛却目光坚定的队伍。如今,山巅依旧白雪皑皑,仿佛在为那段历史守灵。</p> <p class="ql-block">在夹金山垭口我们即兴表演《过雪山草地》,歌声在山谷中回荡:“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旋律苍凉而激昂,仿佛将人带回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不是演出,而是一次灵魂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夹金山下,青衣江的源头森林公园静谧如画。林木葱茏,溪流潺潺,鸟鸣清脆,空气沁人心脾。这里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心灵的栖所。每一片叶子都在呼吸,每一缕风都在低吟。</p> <p class="ql-block">青衣江的源头,名曰“青衣源”。泉水自石缝中涌出,清冽甘甜,汇成细流,蜿蜒南去。它将穿越群山,滋养千里沃野,最终汇入长江。这是一条江的起点,也是一段旅程的开始——甘南向南,不止于风景,更通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在这里没有做第二个石达开,而是用无数的生命冲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冲向了胜利的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