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杜甫

星星之火

<p class="ql-block"> 杜甫</p><p class="ql-block">忍看黎民饿死多,泪书《三吏》又《三别》。</p><p class="ql-block">生逢乱世身多病,一片忠心为报国。</p><p class="ql-block">2005、5、25</p><p class="ql-block"> 每当想到杜甫,总给一种老态龙钟、骨瘦如柴、贫病交加、忧国忧民的印象,总认为杜甫要比李白大很多,其实杜甫小李白十岁,因为李白生活在盛唐,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年间,这就是社会的大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李白的诗多在写景,歌颂山河的壮丽,杜甫的诗多在写情,悲叹国家的命运,二人出名不仅是文采好,更是立意高,因为爱国,这是大爱,接下来的爱家,爱人才踏实,有后劲,有底蕴,接地气,有气场。</p><p class="ql-block"> 杜甫为后世人纪念,走入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首先是他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那对祖国深深的爱铸就了中国文化的不变基因,通过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代代的传承,爱国成了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质。杜甫关注家国命运,关注百姓生活,就如平民家里的老父亲一样,用心疼爱着家里每个孩子,可最终在物质给予上又无能为力,但他却将伟大的精神之爱,心灵之爱倾注给了所有孩子,这种爱成为了家族的基因,一代代传承着。感谢杜甫吧!他用实际行动教会了中华后人什么是真正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立国之基,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粘合剂。 </p><p class="ql-block"> 杜甫,人称“诗圣”,是因为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诗艺精湛,感时伤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生活于那个动荡的时代,是杜甫的不幸,诗的风格也注定成为感伤沉郁,可对于历史,杜甫却是后世的幸运,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如今,他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杜甫关心民间疾苦,悲天悯人,茅屋被大风所破,却在想为天下百姓盖起高楼大厦,圣贤无非如此吧!杜甫生计无着,却在盼着国家安稳,人民幸福,佛祖无非这样吧!杜甫人格堪称完美,即便杜甫没留下那么多璀璨的诗歌,仅此真挚的情感,足可让后人为其树碑立像,人说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说,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壮哉,杜甫!</p><p class="ql-block"> 今存李白为杜甫写的诗可信者两首,杜甫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可谓情真意切,有的成了千古名句,这里有对高人的敬仰,更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让我品味出,杜甫想走出自己却无能为力的酸楚,与李白三年两次的交往,敬佩其才华,膺服其诗情,钦慕其潇洒,悲悯其遭遇,李白身上具有的超然仙境,正是杜甫想往的,李白的怀才不遇正是杜甫感同身受的,但拘于性情,终成向往。悲呼!杜甫!</p><p class="ql-block"> 杜甫无疑是个悲剧性的人物,生逢乱世,理想破灭,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但杜甫却收获了美好的爱情,杜甫30岁时,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必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虽然杜甫没为爱妻立传,杨氏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月夜》),但真情已跃然纸上。老天给杜甫关上一扇门,同时给杜甫打开了一扇窗。</p><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除了爱情,都生活在郁闷的心态下,可惜杜甫不是爱情至上的人,他的愁苦可想而知,一生让杜甫高兴的事有两件,一是三十四岁时与李白高适的齐鲁之行,在杜甫的《昔游》与《遣怀》中,都曾提到这次愉快的经历,那是知音相见吧。二是五十一岁时听到官军收复了洛阳等地,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没有爱国的情怀,没有身临其境是体会不到的,没有杜甫的才情是写不出的。抗日战争胜利消息传到重庆,人们不约而同地高声诵读这首诗,相拥而泣。</p> <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诗最注重内容,多忽略形式,兴之所及,一挥而就,而到了杜甫的年代,诗更趋于标准化了,可形式的严谨却未能束缚杜甫情感的表达,在那么严格的格律平仄要求下,杜甫一样情之所至,信手拈来,真是让后人拍案叫绝,那首七律《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之首,至今无人企及。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有绝句,有律诗,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在律诗上望其项背者,李商隐可算唯一一位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不能假设,如果李白和杜甫生活的年代做个轮换,会是什么样子?不好说,唉!个人的命运总要被国家的命运影响啊!生逢盛世的人们,不太容易喜欢杜甫的诗,也不太容易理解那种锥心之痛的无奈,但是,杜甫作为一位宣扬家国情怀的诗人,却为后人永远点赞。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有家啊!这种家国情怀滋生出来的人生大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如今越来越成为人们主流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最闪光的品性,在家乡,为母亲上坟回来的路上,我曾和哥哥说,这片土地,养活了多少人啊!一代代走过,一代代衰老,一代代成长。我曾对儿子说,人这一生,首先要尽忠,报效国家,第二要尽孝,报答家族,第三要感恩,报偿家人,这才是男人。人活在世上,最后才是为自己而活,这样的人才是高尚的人,才不白来世上一次。</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诗装的是浪漫,远离人间炊烟,杜甫的诗装的是现实,瞄准柴米油盐。他们就像硬币的两面,是普通人的诗和远方,也是躲不开的当下。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蹙,又补了半个世纪。李白的一生离我们很遥远,无法企及。杜甫的一生像极了我们普通人。年少时觉得前程无限,走着走着才发现现实太骨感。中年的崩溃往往是一瞬间,什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什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洒脱,什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憧憬,什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佳境,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生存之道。都到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花甲之年,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终究没能走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慨叹。李白是酒,人生得意须尽欢。杜甫是茶,人生有道是清欢。年少时觉得自己可以活成李太白,潇潇洒洒看人间繁华,到了中年,才发现我们过成了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心也想似李白,活得尽兴也活得洒脱,可身却如杜甫,走得艰难也走得深刻。</p><p class="ql-block"> 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杜甫一生都想活成李白那样,可最终却恰恰相反。李白一生不缺银子,他的诗天马行空,让人感觉他从来没有老过。杜甫一生捉襟见肘,他的诗沉郁顿挫,让人感觉他从来没有年轻过。经济实力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一个人性格、理想、命运及人生走向。没办法,古往今来,人这一生终究要和自己的平凡和解,那个白衣胜雪、长发飘飘的少女,最终活成一个在商场排队争抢打折商品的大妈。那个鲜衣怒马、勇闯天涯的少年不过是一个陪着老婆逛超市,看着孩子骑木马的大叔。可杜甫却连普通人的轨迹都未实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对那个社会最无奈的呐喊。声若洪钟,却力似秋禅。</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在想杜甫凭什么又靠什么集大成,成为了史,成为了圣。等你明白了,也就知道了成诗是他所求,成圣不是他所想,我们和他遥遥对视,中间已隔一千三百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