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李白

星星之火

<p class="ql-block"> 李白</p><p class="ql-block">想到李白道不得,心中无句供斟酌。</p><p class="ql-block">但求邀至今宵梦,对月谈诗饮酒多。</p><p class="ql-block">2005、5</p><p class="ql-block"> 李白,中国诗歌的代表,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李白的,其名字早以成为了诗的符号,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华人心中。李白是盛唐文化哺育出来的骄子,诗歌具有典型的盛唐特征。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李白诗歌地位之重,影响之远,堪称中华诗坛第一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诗坛耸起的又一座浪漫主义丰碑,唐时无人出其右,至今也无人可超越。</p><p class="ql-block">李白出生时,唐朝繁盛,疆域辽阔,西临咸海,北到西伯利亚,南达越南中部,东至朝鲜半岛中部,生活于宽广地域的人,胸襟一定宽阔,生活于强盛国度的人,眼光一定深远。只有大唐王朝才能造就出如此大格局、大视野、大胸怀的李白。让我们有幸看到那么多宏篇巨作。感谢李白,也感谢那个让无数中国人午夜梦回的盛世大唐。</p><p class="ql-block"> 李白一生怀才不遇,豪放不羁,为山河骄傲,为社会叹息,不溶合那个人群,不适于那个气息,敬慕者视作仙,妒嫉者散祸言,不知我者说我怪异,知我者说我超远。真是仙人啊!凡人的目光怎么能看透仙人的心境,庸人的心灵怎么能理解仙人的作为,一个被贬的天上仙人,来到人间,他之不幸我等之幸,让我们见识了高远飘逸,品读了奇文佳句。</p><p class="ql-block"> 生前,已名声大振,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如今,有华人的地方,人们都能吟诵几句李白的诗。游子想家了,那是《静夜诗》,朋友分别了,想起《赠汪伦》,酒意正浓便唱《将进酒》,失意正盛高吟《行路难》……太多了,所有人的情感,李白都用诗写了出来。物在变,人在变,时在变,事在变,古往今来,人的心境不变,李白,你的心我懂得,你的生命我明白!诗,我无能替你续,酒,我一定为你满。</p><p class="ql-block"> 李白神奇的人物,就连出生地都争论不休。我愿意相信郭沫若的中亚碎叶说,我想李白的身体中一定跳动着游牧民族的基因,不然,他的性格怎么如蓝天一样高远,如草原一样辽阔,不中庸内敛,不含蓄谦卑,率性而为,无拘无束;李白的名字众说纷纭,我愿意相信是李母夜梦太白金星而起,我想李白一定是天上的仙人转世,不然,他的行为怎么那样超凡脱俗。淡泊富贵,不以功名显露,藐视权贵,走出高自期许,御手调羹,龙巾拭吐,命皇帝宠臣脱靴,责天子爱妃捧砚,挥毫泼墨“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诗句,只有李白写得,这样的洒脱,唯有李白做得;李白的死莫衷一是,我愿意相信醉酒捉月而死,这种浪漫的死法也为一生浪漫的诗人,画上了一个长长的惊叹,肉体远去,精神不朽,同辈为其折服,后人为其赞叹。旷古的豪迈与亘古的诗句溶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取之不尽的营养滋润着一代又一代!</p><p class="ql-block"> 作为诗人,李白成功了,生前实现了成为非凡人物的梦想,据说李白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死后,由亲友整理成集时,只找到九百多首,可就是这九百多首诗,奠定了李白在中国诗坛霸主的地位,说起写诗,酒后的李白就如探囊取物一样。境界之高拔,语言之夸张,真如神来之笔。就连诗圣杜甫对李白都崇拜有加,“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李白倾心的折服。</p> <p class="ql-block">  作为常人,李白的人生是悲剧的,这悲剧的色彩不仅来源于理想的破灭,更有现实的窘迫。男儿之悲乃无力报国,无能养家,前者怀才不遇的忧愤,可用酒来解,后者依人乞食的心痛,哪有药来医?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不养没有功名的文人,字如花,当不了柴和饭,文似锦,做不得衣与裙。生活比生存丰富,但生存远比生活实际。高雅与衣食无缘,可悲就悲在李白血液里总想着高雅。</p><p class="ql-block"> 作为官人,李白失败了,失败源于追求与性格的倒置,孤傲不群的性格是从政大忌,官场可以向往神仙,却做不成神仙,这性格说不准来自天生还是来自当时流行的道家,但无疑李白年轻时遇到的“贵人”放大了这性格,司马承祯和贺知章都被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出尘的风采折服,“仙根”和“谪仙”的赞叹也都发自内心,而李白由此升腾起的与众不同的孤傲,成了官场上的绊脚索。</p><p class="ql-block">作为仙人,李白是不合格的,司马承祯的“仙根”无法修练,贺知章的“谪仙”难成谶语,李白一生没有心无旁骛的执着,不能成仙。两位高人虽然都一针见血,明心见性,但都没有看透真实的李白,“谪仙”可看作是文化定位,格调定位,或是命运和性格的定位,但决不是内心的定位。当这位无山可去的“仙”,在墓年应邀入幕时,我们看到了李白骨子中燃烧的建功立业的火。</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李白啊!身上独有的超脱,本该是一种高贵的气质,却在道士和官人的颂扬声中成了身心的负重,因为年轻,迷失在声望的崇拜里,因为年轻,不能参透人性的两重,不知羡慕的背后或是自己想有而缺少的,或是想有而无能拥有的,年轻的李白被道士真心赞赏,可不想做道士,被官人倾心羡慕,却想做官人,道士出于相惜,官人出自嫁接,李白没能看穿,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在年轻时已经止步。</p><p class="ql-block"> 可怜的李白啊!仗剑天涯,难以养家,才气冲天,不能报国。随口而出的“仙根”将你“捧杀”,有感而发的“谪仙”把你“唱衰”,从众人指认到作茧自缚,“仙”好似体内的纱布,不时溃疡流脓。你的游山访仙,痛饮狂歌,是排遣,还是麻醉。想不出当你:山穷水尽,阅尽人间凄凉,回首年轻时面对崇拜的偶像——司马承祯时的忐忑、兴奋,还做何感想。更想不出当你:浪迹越中,深感往事沧桑,站在铁杆粉丝——贺知章的墓前,有怎样感慨!</p><p class="ql-block"> 世人都赞李白洒脱豪放心态好,有几人明白他壮志难酬的惆怅无奈,很多看似洒脱的背后,不过是无可奈何下的放纵而已。“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余光中对李白的敬仰在诗一样的赞美中,别具一番写实的色彩!“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杜甫读懂了李白!我性你知,我心我知,我性误我心我不知。矛盾的心理,彷徨的一生。作者心中的李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