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一部名叫《桥》的南斯拉夫电影悄然走进了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那时的我们,守着黑白电视,为一句“炸桥”屏息,为一句“可惜,真是一座好桥”唏嘘良久。那座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构造,更是一代人心中的精神坐标。多年后,当我真正站在黑山那片山谷前,望着云雾缭绕中的拱桥,耳边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啊,朋友再见”。而这一次,桥不再只是银幕上的影像,它正被我们亲手重建、守护。</p> <p class="ql-block">这座横跨深谷的拱桥,像一道凝固的彩虹,静静卧在群山之间。桥身由坚固的石拱构成,简洁而有力,仿佛从大地生长出来一般。秋日的阳光洒在桥面,树叶泛着金黄与橙红,山谷里一片斑斓。桥下林木茂密,一条小河蜿蜒而过,水声隐约可闻。一辆汽车缓缓驶过桥面,轮胎与路面摩擦的声音,让这座桥显得如此真实、如此鲜活。它不再只是电影里的符号,而是脚下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桥的一侧搭着脚手架,施工的痕迹清晰可见。中国的工程师们带着图纸与设备,从勘察到设计,再到一砖一石的建造,全程参与。这是中国在黑山的第一个援外成套项目,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不只是在修一座桥,更是在续写一段跨越时空的情谊。当年看《桥》长大的那代人,如今正用自己的技术与诚意,让这份记忆重新屹立在巴尔干的山风里。</p> <p class="ql-block">多拱桥横跨山谷,桥下河水清浅,映着国家公园两岸秋色。远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这座桥,曾因电影而被铭记,如今又因重建而焕发新生。它连接的不只是两岸的交通,更是两代人的情感——一边是银幕前的参观者,一边是跋山涉水而来的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桥,车又返回到了黑山,此地是黑山冬季旅游滑雪圣地。</p> <p class="ql-block">山间云雾缭绕,一道彩虹悄然出现在天际,横跨在村庄与山谷之间。那一刻,仿佛连自然都在为这座桥的重生而庆祝。桥下的小镇依旧宁静,红顶房屋错落分布在山坡上,炊烟袅袅升起。电影里的战火早已远去,但那份对和平与信念的执着,却像这彩虹一样,穿越岁月,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有一栋白屋,深色屋顶与蓝天相映,周围灌木整齐,远处山雾缭绕。这景致让我想起电影里那些藏身山林的游击队员,他们也曾在这般静谧中策划行动,也曾为一座桥的存亡而搏命。如今,我们不再需要炸桥,而是要建桥——用技术代替炸药,用合作代替对抗。</p> <p class="ql-block">餐馆小老板,他热情地邀请我一块留影。</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从黑山驱车返回波黑。车轮碾过山路,窗外风景不断变换,从秋林到小镇,从云雾到晚霞。车内放着那首熟悉的《啊,朋友再见》,旋律悠扬,像一阵风,吹过几十年的光阴。我望着后视镜中渐渐远去的桥影,忽然明白:有些记忆不会老去,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山河之间。</p> <p class="ql-block">途经一处度假村,黑色招牌上金色的“RESORT”在夕阳下闪着光。我们没有停留,但那片刻的温暖灯光,像极了电影结尾时那一抹希望的亮色。当年的战士们或许也梦想过这样的宁静——没有枪声,只有风吹过山谷的声音,和一座安然横卧的桥。</p> <p class="ql-block">喷泉如一团火🔥,美得让人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夜晚,小镇广场上立着一尊木雕,人物牵着驴,农具在手,驴背上系着红绸。背景是亮着黄灯的“VILA JASMINA”旅馆。这场景莫名让人安心。战争与电影终会落幕,但生活始终向前。人们耕作、行走、建桥、过日子,这才是最真实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公园小径上,几人缓步而行,石板路映着喷泉的蓝光。水柱在夜色中划出弧线,像桥的倒影,也像时间的抛物线。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连接过去与现在。那座桥,不只是南斯拉夫的,也不只是中国的,它是属于所有记得它的人的。</p> <p class="ql-block">夜市热闹,霓虹闪烁,雕塑在灯光下显得生动。人群穿行于摊位之间,笑声与音乐交织。我站在摩天轮的光影里,回望来时的路——从电影到现实,从记忆到行走,从一座桥到另一座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跨越某种“桥”。而有些桥,一旦在心里建起,就永远不会被炸毁。</p> <p class="ql-block">“啊,朋友再见”,今天不断在耳边回响!愿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