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之悟 / 黎李白

鸣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常州之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两年,每当网上弹出“常州跻身全国万亿城市行列,排名第二十五位”的消息,我总会反复琢磨:这座常住人口仅500万、行政区域面积刚过4500平方公里的地级市,既没有省会城市的资源禀赋,也缺乏沿海口岸的区位优势,凭什么能在全国数百座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份疑惑,直到今年江南梅雨时节,应好友大强、燊燊兄弟之邀踏上常州土地,才终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常州那天,细雨刚歇,空气里裹着江南特有的湿润。大强驾车载我们浏览常州市容,窗外的景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古运河穿城而过,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旁,乌篷船轻轻晃荡,船头挂着的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曳;软糯的吴语从街边茶馆飘出,混着樟树的清香,让我瞬间卸下旅途疲惫。大路两旁的樟树长得格外繁茂,新叶是嫩绿色,老叶是深绿色,其间还点缀着细碎的白色花穗,远远望去,似云似雾,朦胧又好看。绿化带里,杜鹃花艳得热烈,月季花娇得妩媚,连摆摊卖枇杷的商贩都透着股惬意——竹筐里的枇杷金黄金黄,表皮裹着一层细密的绒毛,晶莹剔透得像件艺术品,大强买一袋上车,我忍不住拿起一个,剥掉薄皮咬下去,酸甜的汁水瞬间在舌尖散开,清爽又解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往前行驶,画风又变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产业园的大门气派十足,门口的电子屏滚动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合格率100%”“光伏组件日产量突破5000片”的字样;连街边的写字楼外墙上,都爬满了粉色的爬墙梅,花枝从墙头垂落,硬生生把工业的硬朗和自然的柔美揉在了一起。“这就是常州,柔的是水乡底子,硬的是工业筋骨。”开车的大强笑着说,他在常州一家工厂做管理,对这座城市的脾性了如指掌,“你不是想知道常州怎么进的万亿俱乐部吗?接下来,我带你去‘挖’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两湖创新区的规划展示馆。刚走进大厅,迎面而来的巨幅标语就让人眼前一亮——“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红色的字体苍劲有力,透着股干事创业的劲头。大强拉着我站在产业图谱前,手指在“动力电池”板块上停顿:“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十年前就定好的方向。”他说起2015年的一件事:当时还叫“中航锂电”的企业在洛阳陷入困境,连续多年巨额亏损,生产线停了大半,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就在企业准备解散时,常州金坛区的招商团队找到了他们。“当时很多人反对,说‘接这个烂摊子是自找苦吃’,可政府调研后认为,动力电池是未来新能源的核心,这家企业有技术、有团队,只是缺资金、缺场地。”大强说,最后金坛区果断决定,由国有资本注资5亿元,还在产业园里建好标准化厂房,连水电管线都提前铺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不知道当时有多难。”后来我们在中创新航的生产车间,见到了当年跟着企业从洛阳来常州的老员工王师傅。他指着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说:“刚搬来时,设备调试了三个多月,每天都有人加班到凌晨。政府怕我们吃不惯江南菜,还在厂区食堂加了北方窗口;员工孩子上学难,街道办主动帮忙联系学校。”就这样,企业慢慢活了过来,2023年营收突破270亿元,利润达3亿元,现在正朝着“全球动力电池前三”的目标冲刺。而跟着中创新航来的,还有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时代上汽等“链主”企业,如今常州的动力电池产销量占全国五分之一,成了名副其实的“动力电池之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示馆的“新能源汽车”展区,大强又讲起了理想汽车的故事。2016年,李想带着“三页PPT造车”的想法四处融资,可没人愿意相信——一个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团队,仅凭几页方案就要造新能源汽车,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直到他找到常州武进区政府,事情才有了转机。“当时政府组织了十多场论证会,还请了汽车行业的专家来评估。最后得出结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趋势,理想汽车的‘家庭用车’定位很精准。”大强说,武进区不仅帮理想汽车对接了7.8亿元的融资,还在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里划出一片地,提前建好冲压、焊接、总装等车间。2019年,理想ONE在常州下线时,李想在投产仪式上说:“没有常州,就没有理想汽车。”2023年,理想汽车在常州交付了37.6万辆整车,开票销售近千亿元,入库税收46亿元,成了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头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有大企业还不够,产业链要全。”大强带着我们去了一家生产充电桩的小企业,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说起在常州创业的经历,满是感激:“我刚创业时,就三个人、一间小办公室,连产品检测都没地方做。政府知道后,把我们纳入‘专精特新’培育名单,不仅免费提供检测设备,还帮我们对接理想、比亚迪这些车企。现在我们的充电桩不仅供国内,还卖到了欧洲。”如今,常州已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动力电池、电机、充电桩的完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聚了近4000家相关企业,产业密度全国第一,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7600亿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两湖创新区是常州的“新引擎”,那城东的凤凰新城就是常州转型升级的“活样本”。这里曾是常州的“工业痛点”:上世纪九十年代,200多家纺织印染厂扎堆于此,七成以上是“弱、小、散、乱、污”企业,烟囱里冒黑烟,废水直接排进河道,附近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当时有人建议‘腾笼换鸟’,把这些企业全搬走,可政府觉得,这些企业不是‘包袱’,是可以改造的‘财富’。”大强带着我们走进华利达集团的生产车间,眼前的景象颠覆了我对纺织厂的认知:智能吊挂系统把布料送到各个工位,工人只需在操作台上点击屏幕,缝纫机就会自动裁剪、缝制;每个工位旁都有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生产进度、合格率;车间尽头的大数据中心里,屏幕上滚动着全球客户的订单信息——“这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力量。”华利达的负责人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年前,华利达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服装厂,订单少、效率低,工人流失严重。“当时政府给我们送来了‘数字钥匙’,不仅帮我们对接了南京大学的专家团队,还补贴50%的设备更新费用。”负责人指着一条智能生产线说,转型初期,很多老工人不适应,政府又组织了免费的技能培训,手把手教大家操作新设备。现在,华利达实现了“研发—生产—供销”全流程数字化,2023年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成本下降10%,年销售额达76亿元,产品还出口到欧美、日韩等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隔壁的亚东科技更让人惊艳,他们建成了常州纺织行业首个“数字孪生工厂”——在虚拟的数字空间里,能实时看到每个车间的生产情况,甚至能模拟不同面料的缝制效果。“以前我们开发一款新产品,要试生产几十次,现在在数字空间里模拟几次就能确定方案,研发周期缩短了一半。”亚东科技的技术总监说,转型后,他们的产品成了优衣库、ZARA等品牌的首选,订单排到了明年。如今的凤凰新城,黑烟没了,河水清了,曾经的“污染重灾区”变成了“数字产业园区”,2023年整个园区的产值突破3000亿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常州,还有一个现象让我印象深刻:傍晚逛步行街、美食街时,少见年轻人扎堆喝酒、吆喝的场景,反而多是散步的老人。“年轻人都在‘充电’呢!”晚上,大强带着我们去了市民学堂,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讲课声——一间教室里,二十多个年轻人正跟着老师学工业设计软件;另一间教室里,大家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在常州,年轻人都知道,多一门技能、多一张证书,就能多一份机会。”大强说,他所在的企业有个规定,员工考取技能证书就能涨工资,现在车间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考电工证,有的学机器人操作,还有的攻读在职研究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去了常州市图书馆,晚上七点多,自习区座无虚席,大部分都是二十至四十多岁的年轻人,有的在看专业书籍,有的在写论文,连走廊里都有捧着书阅读的人。“常州的市民学堂有100多个教学点,每年开设上千门课程,从技能培训到兴趣爱好,应有尽有,而且很多课程都是免费的。”大强说,他有一个工友的侄子去年从职校毕业,在一家光伏企业做技术员,下班后就去市民学堂学编程,今年还拿到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常州那天,我特意早起去了古运河边。清晨的运河格外安静,乌篷船慢慢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道涟漪;远处工业园区的塔吊已经开始工作,阳光洒在厂房的玻璃幕墙上,闪着金色的光。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放,我终于明悟:常州能跻身万亿城市行列,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套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真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真谛”,是执政者不盲从、不浮躁的“识力”。当很多城市沉迷房地产带来的短期效益时,常州却认准“制造业是城市的根与魂”,从2009年启动《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到2013年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再到2015年布局动力电池产业,每一步都紧扣国家战略——在“双碳”目标下发展新能源,在“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下加大研发投入,把地方发展融入国家大局。这种“不跟风、不跑偏”的识力和定力,让常州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中找准了方向。宋理宗赵昀在庭试《策问》中曾说到“……才智者,则所以经纶斯世者也。或识国家之大体,或知民事之本末,材术足以裕邦计,谋略足以捍边陲……”常州的执政者正具备了这种素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真谛”,是政府“店小二式”的务实服务。企业缺厂房,政府就提前建好产业园;企业缺资金,就设立200亿产业引导基金,推出“常信贷”“苏信贷”;企业办事难,就推行“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把审批时间压缩到一个工作日内。2023年,常州为企业减负超300亿元,用“雪中送炭”的服务,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真谛”,是全市上下“肯吃苦、不服输”的勤奋劲。企业老板扎根生产一线,和技术人员一起攻克难题;工人师傅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打磨产品;年轻人下班后忙着学技能,为自己“充电”。安靠智电突破“特高压”部件国产化难点,在苏丹电网故障时,仅用4天就解决了国外同行束手无策的问题,靠的就是这股劲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真谛”,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驱动力”。常州与200多所高校合作,共建58家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2.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件,让科技创新真正变成了生产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望常州,这座没有“网红光环”的城市,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发展,不用贪大求全,不用追求表面的热闹,只要守住实业、紧跟大局、干部实干、群众奋斗,就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趟常州之旅,我寻到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的发展答案,更是中国城市特别是那些受房地产低迷和“产业空心化”困扰而陷入发展焦虑的城市突围的通用逻辑。这便是我最深的“常州之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文脱稿时,正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颁布,其中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目前常州着力抓的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正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风浩荡,千帆竞发,常州之舟,势头正劲!我相信,常州必将越来越好,祖国必将日益繁荣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秋写于广州光大花园榕岸小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