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三亚“海上丝路”合唱节,将于2025年11月14日/18三亚白鹭体育馆,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议开幕。</p> <p class="ql-block"> 赛事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低声部(低一,低二)见缝插针,安排了一个加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9日,低一低二两个声部集合“海南华侨中学教工活动中心”多功能厅进行排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阶梯式的木质座位微微向上延展,像一道静默的音阶,我们依次落座,手中紧握歌谱,纸页翻动的声音轻得几乎融进空调低沉的嗡鸣。窗外天光澄澈,阳光被窗帘滤成柔和的薄纱,洒在每个人的肩头。有人低头默念歌词,有人小声哼唱旋律,也有人悄悄对旁边的人确认某个音准——没有喧哗,却有一种无声的专注在空气中流动。这间不大的多功能厅,此刻成了我们通往舞台的前站,每一声练习,都是对完美的靠近。</p> <p class="ql-block"> 时间紧任务重,今天的排练任务除了《雨后彩虹》《四季的问候》这两个参赛曲目,还多了个组委会特邀我们兰心团在开幕式上表演的《醉在海南不想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曲刚加进来,节奏轻快,词句俏皮,带着海岛特有的慵懒与热情。“醉在海南不想回”,光是念着就让人嘴角上扬。可越是轻松的歌,越难唱出味道。我们一遍遍拆解和声,低音部像椰影下的潮水,缓缓托起高声部的明媚。有人笑着说:“这歌练好了,怕是真的要‘醉’在这儿了。”笑声短暂地荡开,又迅速被下一段练习收拢。排练从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把情感一寸寸织进旋律里,直到它真正属于自己。</p> <p class="ql-block"> 有机结合,两个声部排练,能很好的兼顾与促进,相互的衔接也密切,在唱的同时能听取不同声部的和弦,安排这样的排练应该是可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低一与低二原本各有节奏,今天却像两条溪流汇入同一片河床。我们彼此倾听,不只是听自己的声部,更在寻找对方的呼吸与力度。某个转调的节点,原本总有些许迟疑,今天却意外地顺滑——有人轻声说:“刚才那个和弦,真像雨后初晴的光。”是啊,音乐最动人的地方,往往不在完美无瑕,而在某一刻,所有人的心跳忽然同频。这种默契,不是靠指挥棒敲出来的,是靠一次次并肩练习,一点点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谭声部长和符团长的指挥,一个业余的,一个专业的,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但声部排练有谭部长的毛遂自荐,有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在谭部长的指导,指挥下的声部排练,可以说事半功倍,故,我们的低一声部能多年坚持声部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谭部长站在前方,手势或许不够学院派,但他的耳朵极准,总能第一时间听出哪个音“歪了”。他一边打拍子,一边用海南话夹杂着普通话提醒:“低二那边,稳住!别被高音带跑咯!”语气像极了家里那个总操心的长辈。符团长虽未到场,但谭部长的坚持,让整个声部有了主心骨。他不是专业指挥,却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医生”,哪里“堵”了,哪里“虚”了,他一搭耳朵就知道。这些年低声部能稳稳撑住,靠的不只是技巧,更是这份不声不响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 两个小时的排练,我们认真做好了一件事,就是把表演的曲目《醉在海南不想回》,参赛曲目《雨后彩虹》,《四季的问候》上升到我们要力争做到的:精益求精,炉火纯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时,没人急着起身。我们静静地坐在台阶上,有人轻轻哼起《雨后彩虹》的最后一句,像晚风拂过树梢。那一刻,没有评委,没有赛程,只有我们自己与音乐的对话。然后不知谁先笑了,掌声轻轻响起,不是为完美,而是为这一路同行的坚持。我们拍了张合影,笑容真实而放松,像是已经站在了那个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其实我们知道,真正的演出还没开始,但此刻的心,早已抵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