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四年级学生朵朵的作文本摊在书桌上,题目是《我的一次挑战》。妈妈拿起手机,打开豆包APP,将朵朵稚嫩的初稿一字一句输入系统,点击“作文批改”功能——刹那间,错别字被红圈标注,语句被润色流畅,段落结构也被悄然重组。原本带着童真笔触的文字,转眼变得工整规范、辞藻优美。妈妈让朵朵对照AI生成的“完美范文”誊写一遍,不到半小时,一篇看似优秀的作文便宣告完成。如今,不少四年级语文老师布置作文时,竟明确要求家长使用AI工具先行批改,再让孩子誊抄上交。这种“AI代劳批改”的模式,正悄然侵蚀着作文教学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产出一篇篇 polished 的范文,而在于引导孩子经历“写—改—思”的完整过程。四年级,正是儿童从片段叙述迈向完整篇章的关键期,写作能力的成长,源于一次次自主修改的实践:发现自己的错字,理清混乱的逻辑,补充空洞的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打磨,实则是思维沉淀、语言锤炼的必经之路。然而,AI批改却以“一键优化”的方式,跳过了最关键的“改”与“思”。它直接呈现“标准答案”,孩子只需誊抄,既不知问题所在,也不懂修改缘由。长此以往,孩子心中悄然形成“AI=好作文”的思维定式,独立思考的能力被削弱,写作沦为复制粘贴的技术操作,真正的表达力反而停滞不前。</p> <p class="ql-block">更深层的问题在于,AI无法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与个性化指导。作文批改从来不只是语言层面的纠错与润色,更是对学生思维脉络、情感表达、素材选择和写作策略的综合审视。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能从一篇作文中读出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内心世界:是审题偏移?是素材贫瘠?还是逻辑断裂?进而因材施教,引导补充细节、运用修辞、深化主题。而AI的批改,本质上是算法对语言形式的标准化重组,它无法理解孩子笔下那句“风在哭”背后的孤独,也无法欣赏“我把影子藏进书包”中的诗意童真。它往往用成人化的表达覆盖孩子的天然语感,让作文失去本真的“孩子气”。更严重的是,AI看不见思维的断点,提不出教学意义上的改进建议,无形中切断了作文教学中最核心的反馈链条。</p>
<p class="ql-block">当写作变成“初稿—AI修改—誊写上交”的固定流程,作文的本质便被悄然扭曲。写作本应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是孩子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私密通道。可如今,它被异化为一场应付任务的技术表演。孩子渐渐明白:不必用心构思,不必反复推敲,只要写出初稿,AI自会“兜底”。写作的动力从“我想说”滑向“我得交”,表达的热情在机械复制中逐渐冷却。久而久之,他们对文字的敏感钝化,对生活的观察退化,原本能滋养心灵的写作,竟蜕变为缺乏灵魂的“技术产物”,失去了最珍贵的真实与温度。</p>
<p class="ql-block">更值得警醒的是,家长对AI的过度依赖,正在模糊家庭教育的边界。老师要求家长用AI批改,看似是“科技赋能”,实则将教学责任悄然转嫁。而许多家长陷入“改得越完美,孩子越优秀”的误区,甘愿沦为AI的“操作员”和孩子的“监工”。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替孩子修改作文,而是陪伴他们梳理思路,鼓励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修正错误。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比如帮助检查错别字,或提供修改建议的参考,但它绝不能成为批改的主角,更不能取代孩子的思考与教师的专业引领。</p>
<p class="ql-block">作文教学的正途,始终是一个闭环:学生自主创作—教师专业批改—师生互动点评—学生修改完善。对于四年级学生,教师应在课堂上完成审题引导、思路启发,帮助孩子搭建写作框架;回家后,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初稿,尝试自主检查基础错误;返校后,由教师集中批阅,用批注点明优点与不足,课堂上共评共改,展示佳作,剖析问题,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修改、逐步提升。这一过程中,AI可作辅助,但不可越位;家长可作陪伴,但不可包办。</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替代,是点燃而非灌输,作文教学尤是如此。技术可以赋能教育,但不能“偷走”成长。唯有把批改的权责交还教师,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让AI回归工具本位,才能让四年级的作文教学重回正轨。让孩子在一次次真实的书写与修改中,学会表达,敢于表达,最终爱上表达——这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