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兰考好书记 治理乡村富起来 一一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一一焦裕禄的故事!

郭光凡

<p class="ql-block">新时代楷模焦裕禄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丘治罢换江南,共苦同艰志愈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泪洒焦桐成碧树,心牵黎庶见晴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官清正效高贤,兰考今成米粮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暮雪朝霜凝浩气,惠民功业重如山。</p> <p class="ql-block">那年冬天,我在淄博京剧院的宣传海报上第一次看见他——深色外套,白色衬衫,目光如炬地望向远方。红色大字“焦裕禄”如一团烈火,灼热地烙进我的心底。那一刻,风雪仿佛凝滞,唯有那名字在心头燃烧不息。我尚不知这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颗为民奉献的火种,悄然落入心田,在岁月的风雨中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一片浩瀚的精神林海,照亮无数后来者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1962年的兰考,风沙裹挟着盐碱地的枯草,如钝刀割面,割碎了大地的生机。三十六万百姓困于涝、沙、碱的绝境,颗粒无收,饥寒交迫。就在这最凛冽的寒冬,他来了。一卷《毛泽东选集》,一双布鞋,踏进低矮草屋,走过冰凌遍布的洼地,蹲在田埂上,凝视沙丘的走向。他说:“栽下树就是栽下希望,种下蒲草就能养鱼,治住碱地,就能把白茫茫变成绿油油。”他不是来送救济的,他是来点燃火种,带领人民用双手改写命运,让贫瘠的土地重新孕育富饶的梦。我仿佛看见他在风沙中前行的身影,肩头落满黄尘,脚步却坚定如铁。那不是官老爷的巡视,是一个儿子回到母亲病榻前的奔走。他把兰考的痛当成自己的痛,把百姓的苦咽进自己的胃里,然后用行动一寸寸去疗愈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县委,像一间沉默的“供给部”,干部低头发粮,群众伸手等靠。可他说:“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他把县委的会议搬到田间地头,把干部从暖屋中拉出来,一起查风口、探水流、摸盐碱。他常说:“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这话不是口号,是他用脚步丈量出的信念,是用汗水浇灌出的担当。他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治理乡村,富起来,靠的不是等,而是干!我曾在一份旧报纸上读到他的事迹,照片里的他站在田埂上,身后是翻卷的云和忙碌的人群。那一刻,他不是在发号施令,而是在唤醒一种沉睡的力量——那是一种属于土地、属于人民的原始生命力,只要有人带头,就能燎原成火。</p> <p class="ql-block">我曾见过一张老照片:几个农民在田里弯腰劳作,天边云卷云舒,光影流动。照片下方写着:“我们要做革命的牛,人民的牛。”那是他的原话。他从不言苦,也不许别人轻言放弃。肝痛如绞,他仍坚持下乡;别人劝他歇息,他只说:“宁可自己不动一粒粮,也不能让群众饿着肚子。”这股劲,不是硬撑,是心中装着人民,是灵魂深处燃着的火——那火,照亮了兰考的荒原,也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有时候我想,一个人到底要有多深的爱,才能在病痛缠身时还不肯停下脚步?他不是不知道累,而是知道有人比他更苦;他不是不怕死,而是怕兰考还没变好,自己就先倒下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在一张肖像前伫立良久。他穿着深色外套,浅色毛衣,脸上带着温厚的笑,仿佛眼前不是荒芜的灾地,而是金浪翻滚的丰收原野。照片下那行黄字如刀刻般醒目:“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改变兰考面貌。”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不是不知病重,而是正因为知命短,才更要争分夺秒,把生命燃成照亮黑暗的光。他用短暂的一生,为“爱民好书记”写下最滚烫的注脚。那笑容里没有悲壮,只有坚定与希望,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不炽烈,却足以融化坚冰。</p> <p class="ql-block">有一回,我仿佛看见他蹲在田里,外套沾满泥点,手捏着一撮土,眉头微蹙。那不是视察,是真正在“把脉”土地。他不是书记,那一刻,他就是农民。他知道每一寸土地的脾性,知道风从哪来,水往哪流。他不是靠文件治县,是靠脚板丈量大地,靠心贴近人民。正是这份扎根泥土的深情,让兰考的治理之路走得坚实而有力,一步步迈向富起来的明天。他蹲在那里,像一棵老树扎进土里,根须蔓延,无声地汲取着大地的脉动。那一刻,他不是在看庄稼,是在听土地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在档案馆看见一座雕像:他身着军装,手握文件,身后红旗猎猎飘扬。旁边镌刻着:“焦裕禄,档案里的精神。”是啊,他走了,可他的选择、他的坚持、他的那股劲,被一笔一划记录下来,刻进时光,融入血脉,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挺立不倒的骨气。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更是千千万万乡村走向富裕路上永不熄灭的灯塔。那雕像不张扬,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只要站在它面前,人就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脊梁。</p> <p class="ql-block">有时我想,他也会累吧?也会想停下脚步,仰望蓝天,抚摸光秃的树干,听风从耳边轻轻掠过。那幅插画里的他,戴着绿帽,穿着蓝外套,站在树下微笑。那一刻,他不是县委书记,只是一个热爱自然、向往宁静的普通人。可正是这样一个普通人,用平凡之躯,走出了最不平凡的路,把生命活成了一座丰碑——一座写着“爱民、实干、奋斗”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兰考大地上,矗立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长河中。他不是神,但他做的事,让无数人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开出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