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眉山文脉,少年意气贯长虹</p><p class="ql-block"> 北宋景祐三年(1037年),眉州眉山纱縠行的苏家宅院,一声婴啼划破川蜀烟雨。这户“释耜耒而执笔砚者十室九”的书香世家,迎来了注定改写宋代文脉的孩童——苏轼,字子瞻。岷江汤汤,滋养出绵延千年的文风,苏洵的饱学深思、程夫人以范滂义烈之事砥砺其名节的言传身教,为苏轼构筑了最早的精神沃土。少年苏轼天资卓绝,“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与苏辙在瑞莲池畔苦读,晨光熹微中,琅琅书声与荷香交织,成了眉山城里最动人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十五岁随父游学,峨眉山云海、都江堰奔涌、乐山大佛庄严,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更种下“寄情山水、心怀天下”的种子。他后来在《游金山寺》中追忆:“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字里行间满是少年豪情。青年苏轼的文章早已褪去青涩,兼具纵横捭阖之势与洞幽察微之敏。苏洵携其文拜见欧阳修,后者读罢《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赞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p><p class="ql-block">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赴京应试,与苏辙同登进士第,轰动京师。主考官欧阳修误认此文为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列为第二,拆卷后方知是苏轼手笔。苏氏兄弟同科及第被誉为“双璧”,苏轼之名自此镌刻于北宋文坛星空。初入仕途,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凤翔府任签判期间,改革“衙前之役”许民择时运竹木,减免贫民债务,深入民间体恤疾苦。《凌虚台记》借台之兴衰暗喻为官务实之道,《和子由苦寒见寄》满含家国牵挂,彼时的他如朝阳初升,意气风发欲展宏图。</p><p class="ql-block"> 二、宦海沉浮,风雨几番磨筋骨</p><p class="ql-block">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与苏辙辞官守孝。三年后重返京城,恰逢北宋新旧党争漩涡。王安石推行新法,朝堂分裂为针锋相对的两派,苏轼站在民生立场,上书《上神宗皇帝书》直指新法“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终触怒新党。</p><p class="ql-block"> 元丰二年(1079年),李定、舒亶等人从诗文中罗织罪名,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其逮捕入狱,酿成“乌台诗案”。狱中百日,他几近殒命,给苏辙的绝笔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写尽悲壮不舍。幸得王安石“圣朝不宜诛名士”的谏言与朝野营救,才得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p><p class="ql-block"> 黄州岁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亦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初到之时,他租住的临皋亭“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生活困顿、前途未卜,却未沉沦。开垦城东荒地亲自耕 种,自号“东坡居士”,春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秋日与邻里共庆丰收,农耕艰辛让他更懂百姓疾苦,心境愈发平和豁达。</p><p class="ql-block"> 夜游赤壁时,他写下震古烁今的“赤壁三绝”:《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吞吐天地,《前赤壁赋》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尽显超然,《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他创办东坡书院讲学授徒,与友人饮酒论文,将苦难过成诗意修行,更在此间撰写《易传》《论语说》,形成自成一家的学术思想。</p><p class="ql-block"> 元丰七年(1084年)移官汝州途中,苏轼与退隐金陵的王安石相会。昔日政敌煮酒论诗,尽释前嫌,王安石赞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轼则以“从公已觉十年迟”相答,成为文坛佳话。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历任要职,却不因扶持而趋炎附,批评旧党过激举措,主张“兼用新旧之法”,终被视为“异己”。</p><p class="ql-block"> 元祐四年(1089年)出任杭州知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以“以工代赈”解民饥荒,设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安乐坊”,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此后辗转颍州、扬州、定州,治理颍河、废除苛捐、整饬军纪,始终坚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复起,他被贬惠州,却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兴修水利、推广农技,百姓为他建祠立庙。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这片“天涯海角”的蛮荒之地,成了他的修行圣地。“食芋饮水,著书为乐”,创办“载酒堂”传播中原文化,教百姓读书识字,让儋州文化风气焕然一新,更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诠释风骨。</p><p class="ql-block"> 三、文苑丰碑,笔墨千秋照古今</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文学成就堪称北宋巅峰,诗、 词、文、书、画皆臻绝境,成为“宋代文化全面复兴时代的巨人中之巨人”。</p><p class="ql-block"> 词坛之上,他彻底打破“词为艳科”的桎梏,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地位,开创豪放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气势磅礴,尽显报国壮志与历史沧桑;《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情真意切,被誉为“千古悼亡词之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离别之苦化为天下祝愿。刚柔并济的词风,使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影响后世无数词人。</p><p class="ql-block"> 诗域之中,他现存约2700首诗作,题材广博,融哲理与情趣于一体。《吴中田妇叹》“眼枯泪尽雨不尽”悲悯民生,《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洞明哲理,《送杜介归扬州》“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豁达洒脱。其诗继承杜甫现实主义,吸收李白浪漫主义,形成清新豪健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宋诗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文苑之内,他作为宋代古文运动核心,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散文汪洋恣肆、文理自然,《留侯论》雄辩严密,《石钟山记》求真务实,“赤壁二赋”融哲理、诗情、画意为一体,成为千古绝唱,深刻影响了明代归有光、清代桐城派。</p><p class="ql-block"> 书法领域,他位列“宋四家”之首,博采二王、颜柳之长,形成丰腴跌宕、宽博疏朗的风格。贬谪黄州时所作《黄州寒食帖》,笔墨沉郁顿挫,将苦闷与豁达尽显无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赤壁赋》《祭黄几道文》同为书法史上的瑰宝。更开启写意绘画先声,为“文人画”发展奠定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之所以不朽,不仅因其数量与质量,更在于蕴含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的民生关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如丰碑矗立,照亮后世文人之路。</p><p class="ql-block"> 四、民生情怀,一生俯首为黎民</p><p class="ql-block"> 苏轼不仅是文化巨人,更是亲民爱民的良吏。无论顺境逆境、高位谪居,他始终坚守“民者,国之本也,苟为民害,虽小必除;为民利,虽难必为”的信条,以实际行动诠释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凤翔任上,他见百姓为苛役逃亡、土地荒芜,便下乡调研制定合理赋税,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拒绝百姓送来的谢礼,直言“为官者当为民谋利,岂能贪图财物”。杭州任内,除疏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疗民疾,更修复钱塘六井解决饮水之困,整顿市场打击囤积居奇,“苏堤春晓”至今仍是西湖十景之一,惠及千年。</p><p class="ql-block"> 惠州期间,他见百姓饮水艰难,便组织开凿“东坡井”;推广先进农技,让“东坡荔枝”声名远播。儋州蛮荒之地,他创办“载酒堂”讲学授徒,教百姓读书识字、改进生产技术,打破当地文化闭塞的局面。从西北边陲到岭南天涯,他的足迹所至,无不留下为民造福的实绩,百姓的口碑与祠庙,便是最真切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这种深入骨髓的民生情怀,既源于儒家“民为贵”的思想,更来自他遍历山河、体恤疾苦的亲身体悟,成为东坡风骨中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五、东坡风骨,千古流芳永不朽</p><p class="ql-block">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满头白发的苏轼遇赦北归。历经多年流放,他身心俱疲却精神矍铄,北归途中,各地百姓自发焚香祈福、送水送饭,场面感人至深。他在诗中写道:“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道尽历经风雨仍坚守本心的从容。</p><p class="ql-block">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抵达常州,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七月二十八日,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噩耗传来,朝野悲痛,百姓罢市哀悼,远在儋州、惠州的百姓亦建祠立庙,缅怀其功绩。苏辙在墓志铭中写道:“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精准概括了他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更是辉煌的一生。宦海沉浮数十载,五度贬谪至天涯,却始终以豁达之心面对苦难,以坚守之志践行初心,以悲悯之情体恤民生。他的文学成就冠绝北宋,他的政绩惠及万民,他的精神穿越千年。</p><p class="ql-block">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读“大江东去”,仍能听见大江奔涌;诵“但愿人长久”,仍能感受美好祝愿;行于苏堤之上,仍能望见他操劳的身影。东坡风骨,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是“不趋炎附不折腰”的坚守,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超脱。</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一生如一场漫长旅行,历经风雨却饱览山河,终留下不朽篇章。他的风骨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历史长河,也照亮我们前行之路。千古东坡,风骨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