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阳堡,参观曰军制造的晋阳堡11.8惨案发生地展馆,接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爱国教育

缘聚

<p class="ql-block">今天我走进了太原晋源区的晋阳堡,脚步落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心却早已被拉回八十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冬天。1937年11月8日,日军铁蹄踏破村庄,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在这里发生。如今,这里建起了“11·8”惨案发生地展馆,不是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走进来的人,都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展馆前,石碑巍然矗立,“晋阳堡”三个大字在秋阳下泛着沉静的红光。金黄的树叶随风轻摇,像是为逝者低语。我站在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肃穆。这不仅仅是一块碑,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锚点,把我们与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紧紧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推开那扇蓝色的门,迎面是一面厚重的墙,金色大字赫然写着:“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了。没有多余的装饰,没有浮夸的布景,只有这八个字,像一记钟声,敲在心头。展厅不大,却承载着千钧之重——1937年的战火、百姓的哭喊、英雄的怒吼,都在这里被一一唤醒。</p> 视频图片现场实拍,文案综合采辑于纲络编辑整理 <p class="ql-block">展馆用四部分串联起这段历史。从太原会战中国共协同抗敌,到日军入侵后制造的晋阳堡惨案;从百姓自发组织游击队燃起救亡烈火,再到今日这里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每一块展板、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壁画,都不是冷冰冰的陈列,而是一次次灵魂的叩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该记住什么?</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一面刻满名字的石碑墙。29位村民,70余名晋绥官兵,在那一天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名字被一笔一划地刻下,不是为了被诵读,而是为了被记住——记住平凡人在大难面前的坚韧,记住这片土地曾流过的血与泪。</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阳光洒在肩头,温暖得有些恍惚。眼前的晋阳堡早已不是废墟,而是绿树成荫、道路通畅的宁静村落。可我知道,这份安宁来之不易。它不是凭空而降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今天。</p> <p class="ql-block">站在“为国捐躯”石碑前,我想起马玉喜那句流传下来的话:“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鬼子踏进村子一步。”这不只是口号,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在民族危亡时刻最朴素也最伟大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回望展馆入口,“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八个大字依旧醒目。这不是一句空洞的标语,而是一种责任的传递。历史不会说话,但我们可以替它发声。走进晋阳堡,不只是参观一场展览,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记住伤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我轻轻走过那条曾布满硝烟的小路,耳边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但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心底升起。吾辈当自强,不是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落在脚下的行动。唯有不忘过去,才能真正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块纪念碑。阳光斜照在“晋阳堡‘11·8’惨案纪念碑”几个字上,光影斑驳,像是一段未完的对话。历史在这里停驻,也在这里启程。而我们,是倾听者,也是传承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