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穿越江河的巨构诗篇 顺流过大坝升船机 2025 11 10

听 涛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江风带着微凉,我们乘船顺流驶向这座横亘长江的伟岸工程。2025年11月的三峡,山色空蒙,云雾缭绕,大坝在灰绿色的江面与阴沉天幕间巍然矗立,仿佛一部凝固在峡谷中的工业史诗。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它不仅承载着防洪、发电、航运的重任,更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勇气。江面如镜,倒映着那道划破天际线的混凝土巨龙,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而是一首写在江河之上的长诗,字字沉重,句句铿锵。</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平台前,巨大的混凝土坝体延伸至两岸,红色闸门静默如卫士。水面上倒映着起重机的轮廓,远处山脉若隐若现,冷色调的画面中透出庄严与宁静。我凝望着这人工与自然交融的奇观,不禁想起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壮丽,而今,江流依旧,却多了一道改写命运的屏障。那一刻,历史与当下在江风中交汇——古人吟咏的山水,如今被赋予了新的节奏:水轮机的低鸣,是现代版的江声夜雨。</p> <p class="ql-block">乘船缓缓靠近升船机,只见两侧高耸的混凝土墙夹出一条狭长水道,红色浮标点缀其上。随着舱室封闭,船只被缓缓下降,如同穿越时空的电梯。短短数十分钟,我们跨越了40米落差,亲历“船舶翻山”的奇迹。这一技术杰作,让长江黄金水道真正贯通。我站在甲板上,看着头顶的钢架逐渐升高,仿佛被一只无形巨手托起,送入另一片水域。这不是神话,却比神话更令人屏息——这是人类用智慧撬动地理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从水坝内部望去,高大的混凝土结构在头顶形成一道深邃的峡谷,狭窄的水道像被巨斧劈开的裂痕,通向远处透光的出口。黄色护栏沿着边缘延伸,红色浮标静静漂浮,像是某种沉默的指引。站在这里,人变得渺小,不是因为恐惧,而是被一种秩序感所震慑——每一根钢筋、每一道闸门,都在诉说精确与克制的力量。这不是野蛮的征服,而是与江河谈判后达成的契约。</p> 过升船机的几个小视频 <p class="ql-block">在一处高台上,一位穿粉色外套的女子俯身看向水道深处,她的身影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像一幅静止的剪影。她或许在想象水流奔涌时的模样,又或许只是被这庞大结构的静谧所吸引。不远处,工作人员穿梭其间,动作熟练而沉稳。这地方没有喧嚣,只有设备低沉的嗡鸣和风掠过混凝土的回响。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藏在这些不被注意的日常运转之中。</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灰色闸门悬在水面上方,由红色横梁吊起,像一把随时准备落下的巨锁。绿色的江水在下方静静流淌,黄色护栏上“严禁烟火”的警示格外醒目。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凝固的力量。我站在他身旁,没有拍照,只是静静看着——这扇门一旦落下,便是千万吨水的臣服。它不张扬,却掌控着整条长江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在船闸控制楼前,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刻。身旁的同伴专注拍摄,我也忍不住按下快门,将这宏大工程定格。随后,我们在纪念建筑前合影,人群熙攘,皆为这一国之重器所震撼。笑声与快门声交织,有人惊叹,有人沉默。而我只觉得,我们不只是在看一座大坝,更是在见证一段仍在书写的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灰色的混凝土墙上布满垂直管道与设备,人群围着建筑拍照,议论声此起彼伏。一位穿棕色外套的男子仰头望着高墙,眼神里有种近乎虔诚的专注。这不像旅游,倒像一场朝圣——人们用镜头代替祷词,用脚步丈量奇迹。而大坝依旧沉默,任我们解读,任我们惊叹,它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像江边的守夜人。</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观光车穿行于田野与远山之间,窗外风景流转,心中仍回荡着江流与机械的低语。此行不只是一次游览,更是一场对力量、智慧与敬畏的深刻体悟。我靠在窗边,看山影渐远,江风仿佛还在耳边低语:人类可以筑坝截江,但永远要懂得倾听水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这江上的巨构,不是对抗自然的宣言,而是与它共舞的诗篇——用混凝土写就,以江流为韵脚,每一行,都刻着敬畏与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