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学者缘庆书苑开讲《水经注》,解码北京水系千年变迁

阳光zwx

<p class="ql-block">🍁🍁11月9日上午,三十余位听众汇聚于宁郡王府祠堂旧址的缘庆书苑,跟随八旬学者张文大的讲解,穿越一千五百年时空,探寻《水经注》中记录的北京水系脉络。</p> <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金灿灿的阳光映照着缘庆书苑的古建藻井。建国门街道第九场“益读”活动在此开讲。80多岁的张文大先生已义务讲解《水经注》二十余载,今日他再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现场展出的示意图清晰勾勒出《水经注》记载的㶟水、高梁河与蓟城故址的空间关系,凝聚着张文大先生多年的研究心血,为现场听众理解北京水系变迁提供了直观参照。</p> <p class="ql-block">🍁🍁01 古都水脉考证</p><p class="ql-block">张文大先生在讲座中重点探讨了《水经注》中梁山、戾陵、车箱渠首、戾陵堰等关键地理标识的位置。依据郦道元的记载,这些地点均位于蓟城西北方向。</p><p class="ql-block">他特别指出,近几十年常被媒体提及的石景山、四平山、黑头山、老山等,因位于蓟城西而非西北,与《水经注》记载不符,不应被简单认定为古籍中的梁山。</p><p class="ql-block">张文大先生还澄清了一个常见误解:《水经注》中的㶟水(即今永定河)从未有“高梁河”之称,古高梁河也并非古永定河的岔流。这些基于文献的细致辨析,为理解北京水文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02 从经典到现实</p><p class="ql-block">《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中国第一部以水道为纲的综合性地理学典籍。郦道元以《水经》为纲,不仅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还增加了有关地貌、植被、水利工程等丰富内容。</p><p class="ql-block">这部古籍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地理的窗口。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称其为“地理学的广泛描述”,郦道元也被尊为中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家。</p><p class="ql-block">尽管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著述了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但他可能不会想到,后世竟能通过南水北调工程让长江与黄河“握手”。这一跨越千年的呼应,彰显了中华治水智慧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03 历史空间的新生</p><p class="ql-block">书苑内部,藻井、彩绘、壁炉、地砖等保存完好的细节,无言地述说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沧桑。参与者们驻足观赏,在建筑空间中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融。</p><p class="ql-block">缘庆书苑从王府家庙到工厂库房,再到如今的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其功能变迁体现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文物不仅是保护物质遗存,更是延续其承载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从《水经注》的研究到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建国门街道“益读”活动为社区居民架起了连接古今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讲座结束后,在徐爽主任和张颖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者们参观了缘庆书苑及宁郡王府遗存。这座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22号的古建筑,作为宁郡王府祠堂旧址,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教材。鲁言引导参观贤良寺、东单三条35号民国时期红楼、那家花园遗存文物。</p><p class="ql-block">活动尾声,大家相约下月第十场活动再聚。缘庆书苑这座古老空间将继续承载着书香与思考,成为社区居民共享退休后美好时光、持续充实自我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摄影:刘惠卿,张颖</p><p class="ql-block">文稿图片编辑:赵文欣</p><p class="ql-block">审核:张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