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台学科应用】《播下希望的种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设计(河顺镇栗家沟学校 王艺静)

王艺静

<h3>一、背景在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成为破解学科教学痛点的关键支撑。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传统教学中存在实物观察局限、实验过程难追溯、资源单一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本节课依托智慧平台的资源库、观察记录工具等功能,将抽象的种子结构与生长过程具象化,弥补传统教具不足,增强互动性与探究性,让科学学习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触手可及”。<br>二、案例名称小学科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第一课时《播下希望的种子》<br>三、学习目标<br>1.知识目标:准确识别绿豆、花生、玉米等常见种子,描述种子的基本结构,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br>2.能力目标:运用智慧平台资源和实物观察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科学探究、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及合作交流能力。<br>3.素养目标:激发对植物生长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生态素养。<br>四、教师备课和学生自主学习(预习)<br>(一)教师备课<br>1.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资源库”中筛选适配资源:下载“种子的结构”高清图解、“种子萌发条件”教学课件、不同植物种子生长过程的延时摄影视频。<br>2.利用平台“教学设计工具”,整合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创建小组协作讨论区。<br>3.通过平台“双师课堂”模块,参考优质课例优化实验方案,确保课堂顺畅开展。<br>4.设计分层作业内容,预设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任务,关联对应平台资源。<br>5.制定小组互助学习分工模板,明确各角色职责与操作要求,提前发放至班级群。<br>(二)学生自主学习(预习)<br>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观看 “种子的秘密”微课视频,初步感知种子的多样性。<br>2.观看平台“种子结构”高清图解,记录自己的疑问(如“种子里的胚将来会变成什么”)。<br>3.在家中收集1-2种常见种子(如绿豆、葵花籽),观察外观,完成预习打卡。<br>4.提前熟悉小组互助学习分工规则,明确自身可能承担的角色及对应的操作要点。</h3> <h3>五、教学过程<br>(一)情境导入:趣味猜谜<br>1.活动设计:先抛出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引导学生猜谜底,再播放平台资源。<br>2.设计意图:通过谜语激发兴趣,视频直观展示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的过程,引发学生对“种子如何生长”的探究欲,为后续学习铺垫。</h3> <h3>(二)知识讲解:高清图解+实物解剖<br>1.活动设计:先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时收集的种子外观特征,再结合高清图解讲解种子结构,最后分组进行实物解剖验证。<br>2.平台工具或资源使用:展示平台“科学学科资源库”中的“蚕豆种子结构”高清图解(来源:平台小学科学模块),图解清晰标注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结构的位置和功能。<br>3.设计意图:借助高清图解直观呈现种子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认知,再通过实物解剖加深理解,实现“图文辅助+实物验证”的高效学习。</h3> <h3>(三)任务驱动:方案设计+分组探究<br>1.活动设计:设置“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任务,学生按小组互助分工确定探究变量,先设计实验方案预判结果,再开展实物实验。<br>2.平台工具或资源使用:运用平台中的“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课件(来源:平台课程包:种子萌发的条件),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实验准备:小组明确分工(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发言人),查看实验目的与所需器材。变量设置:每组选1个变量(温度/水分/空气),设置3-4组对照组(如水分变量:充足/少量/无/过量),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方案设计:结合课件示例,撰写实验步骤,明确参数控制要点。数据规划:预设发芽率统计表格,确定记录时间节点与统计标准。<br>3.设计意图:借助平台课件梳理实验逻辑,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减少实物实验的盲目性;小组分工协作提升合作效率,规范实验操作流程。</h3> <h3>(四)协作探究:观察记录<br>1.活动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实物种子种植实验,按分工完成观察记录,交流分析。<br>2.设计意图:规范观察记录流程,通过小组互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培养长期观察、协作交流的科学素养。</h3> <h3>(五)成果展示与评价:多元评价+反馈提升 <br>1.活动设计:各小组发言人展示实验报告(含实验方案、实物观察记录、结论分析),全班进行评价反馈。<br>2.设计意图:多元评价方式兼顾过程与结果,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针对性指导。<br>(六)总结拓展:分层作业+生活链接<br>1.活动设计:教师总结本节课核心知识,布置分层作业,链接生活实际延伸探究。<br>2.平台工具或资源使用:<br>基础层:观看平台“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板块中的《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微课,完成“种子知识基础检测”答题。<br>提高层:参考平台“多植物种子萌发对比”教学资源,选择3种种子设置相同条件进行探究,记录数据并绘制对比表格,撰写50-80字实验结论。<br>拓展层:参考平台《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微课,种植1种常见植物,按观察记录表模板每周记录2次种植记录,最终生成150字左右种植总结。<br>3.设计意图: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平台资源延伸学习,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生态保护相结合,深化素养目标。</h3> <h3>六、总结与反思<br>(一)教学成效智慧平台的高清图解、教学课件等资源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提升明显,课堂互动频率较传统教学显著提高;观察记录工具帮助学生规范实验流程,小组互助分工让平台操作效率大幅提升,学生知识掌握度和科学探究能力显著提升;分层作业覆盖不同水平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改善。<br>(二)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中缺乏自主思考,过度依赖课件示例;学生操作能力差异导致进度不一致,虽有小组互助但仍影响部分进度。<br>(三)改进措施优化平台使用策略,在实验设计前增设“自主猜想”环节,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参考课件;强化小组互助中的“传帮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后续可优化分层作业的反馈机制,增加内师生、生生间的作业交流功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