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玄览万象,四大名著铺新章——赵世光、费国伟致鲁胜峰书函(气象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胜峰贤友:</p><p class="ql-block">你好!</p><p class="ql-block">展信佳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笔墨传情,悉闻您深耕科幻创作之途,以四大名著为精神根系,借气象万千为想象羽翼,欲在古典文脉与星际气象奇景间架起通途,我辈读之,既感欣慰,更添期许,遂提笔作书,一抒胸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去年与君相识于绍兴鲁迅故里研学游,彼时你便畅谈古典文学中的气象意象,言及施耐庵笔下“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梁山聚义时眼中有光,论及曹雪芹绘“梧桐更兼细雨”的红楼秋景时语带深情,聊到罗贯中叙“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三国战事时意气风发,谈及吴承恩铺“风骤雨狂渡沙河”的西游险途时心驰神往。而今你将这份对经典的热爱,化作跨界创作的勇气,着实令人赞叹。回望华夏文脉,古典文学从来不乏对气象万象的描摹与体悟——古人观云识雨以定农时,察风辨向以利行旅,感霜露知时节更迭,将气象肌理与人文情思交织,织就了笔墨春秋里的“天人感应”。施耐庵以梁山的晨雾暮霭、骤雨狂风铺垫好汉聚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雪藏着隐忍,宋公明夜打曾头市的惊雷衬着豪情,让江湖侠义与自然气象相映;曹雪芹笔下大观园的晴雨晦明皆含深意,海棠花开时的春风得意,黛玉葬花时的细雨缠绵,中秋联诗时的冷月霜风,将儿女情长融入阴晴变幻;罗贯中写三国争霸,赤壁之战的东风、草船借箭的浓雾、上方谷的骤雨,让气象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暗合“天时相契”的博弈智慧;吴承恩铺陈西游取经路,火焰山的灼灼热浪、流沙河的迷濛烟波、通天河的冰封雪飘,皆以奇幻气象承载修行考验,堪称古典文学与气象万象交融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对气象的探索,从未止步于文学想象。伏羲观云画卦定吉凶,神农察雨泽辨五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虹霓成因、台风规律,徐光启编《农政全书》详解气象与农耕的关联。他们以肉眼观云聚云散,以经验辨风雨阴晴,为后世留下了“顺天时、应地利”的生存智慧。而今科技昌明,我们得以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全球云系,借助数值模型预判台风路径,利用雷达捕捉暴雨踪迹,对气象万象的认知早已超越古人想象。而你独辟蹊径,将这份现代气象科学与古典文学经典相结合,破壁而行,秉宏大志愿以科幻之笔墨勾连古今,着实是一次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让三国烽烟遇上星际行星的季风环流,让赤壁的东风化作异星大气中的能量气流;让红楼清辉伴着生态舱的人工降雨,让大观园的花开花落呼应行星表面的雨季旱季;让水浒豪杰乘星际气旋横渡星海,让梁山聚义的忠义之志融入应对宇宙风暴的团队协作;让西游师徒冒磁层暴雨探索鸿蒙,让取经路上的修行之路成为穿越行星锋面、抵御气象灾害的宇宙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创作,是对经典的敬畏传承,更是对想象的勇敢拓荒。所谓“文典藏气象”,正是要从古典文脉中汲养精神内核——水浒的忠义、三国的谋略、红楼的悲悯、西游的执着,这些穿越时空的价值追求,当成为科幻气象叙事的精神底色;所谓“星途拓新章”,恰是要以科学视角重构古典气象意境,用行星气象学、大气物理、人工影响天气等前沿概念,为“呼风唤雨”“乘风破浪”等古典想象赋予新的内涵。我们深知,传承从非墨守成规,不是将经典奉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让经典的精神内核在新时空里焕发新生——正如古人观云识雨,今人借气象卫星预警灾害,核心的“顺应自然”需求从未改变,而实现方式已然迭代;想象亦非无源之水,不是脱离传统的空中楼阁,而是借气象万象的浩瀚,为古典意象开辟更辽远的疆界——当“草船借箭”的浓雾遇上星际航行中的甲烷云团,当“大闹天宫”的风雷碰撞异星的磁暴现象,古典与现代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君深耕四大名著多年,对经典的理解早已入木三分;又潜心钻研气象之学,积累了扎实的科学素养,这正是跨界创作的底气所在。我们期盼你在创作中,既能留存经典的精神风骨,又能融入前沿的气象洞察:写三国,不妨让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包含对星际行星季风的精准预判,让赤壁之战的“火攻”升级为利用行星大气对流的能量作战,让“六出祁山”化作穿越行星锋面的远征,在谋略交锋中展现大气物理的奇妙;写红楼,可让大观园成为漂浮在星际的生态气象实验室,让“月满则亏”的哲思呼应行星大气环流的周期性变化,让人物的悲欢离合与星际移民的气候适应冲突交织,在儿女情长中折射宇宙气象的浩瀚与多变;写水浒,可让梁山好汉成为星际气象科考队的成员,让“替天行道”的理想转化为守护星际殖民地气象安全的使命,让“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念成为不同星球种族应对共同气象危机的相处准则,在快意恩仇中传递侠义精神的永恒价值;写西游,可让唐僧师徒成为宇宙气象探险家,让取经之路成为勘测未知行星气象环境的旅程,让妖魔鬼怪化作星际空间中的极端气象灾害(如磁层暴雨、超新星爆发引发的大气扰动),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修行对应人类探索宇宙气象的艰辛与执着,在信仰之旅中展现科学探索的勇气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亦期盼你在创作中,能兼顾文学质感与科学锋芒。文学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那些经典中的人性光辉、情感共鸣,当成为科幻气象故事的温暖底色——让读者在惊叹星际气象奇观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人性的温度;科学的价值在于以,当成为科幻故事的坚实骨架——让读者在沉浸故事的同时,亦能收获气象知识的启迪。不必刻意追求科学知识的堆砌,而应让气象规律自然融入情节;不必刻意颠覆经典的人物形象,而应让人物在应对特殊气象场景中展现更丰富的维度。正如上海气象博物馆中,古老的测风铜凤与现代的气象雷达遥遥相对,前者承载着古人的观天智慧,后者延续着人类的探气之心,二者共生共存,方能完整展现人类对气象万象的认知历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前日我们同游上海气象博物馆,站在“大气奥秘”展区的模拟穹顶之下,看着云卷云舒、风雨变幻的动态演示,仿佛看见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气象意象在星际中徐徐展开:梁山好汉的身影穿梭在土星的氨冰云带之间,大观园的亭台楼阁映照着火星的沙尘暴奇观,三国的烽烟与木星的大红斑气旋交织,西游师徒的身影抵御着星际磁暴的侵袭。那一刻,我们更坚信你的创作之路,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贯通文学与科学的光明之路。这份创作,不仅能让经典文学在星际气象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更能让气象知识通过文学故事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宇宙气象探索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胜峰贤友,创作之路从来不易,跨界创作更需付出加倍的心血与汗水。愿你执笔不辍,守得住寂寞,扛得住压力,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在文学与气象科学之间搭建桥梁;愿你永葆初心,不辜负对经典的热爱,不辜负对气象科学的敬畏,不辜负心中的创作理想;愿你笔下的故事,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气魄,又有“晓风残月”的细腻情怀;既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想象跨度,又有“一草一木皆含雨”的情感深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纸短情长,言不尽意。盼君佳作早成,届时我们愿与你再聚上海气象博物馆、上海天文博物馆,共赏穹顶之下古典气象意象与星际气象奇观交融之景,共话创作之乐、传承之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顺颂文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赵世光 费国伟 同启</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9日于上海市农业局</p> <p class="ql-block">玄览万象:四大名著铺新章——鲁胜峰致赵世光、费国伟两位先生复信</p><p class="ql-block"> 世光、国伟</p><p class="ql-block">你们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信佳安!窗外的越州秋色渐深,秋雨初歇、阳光微露。稽山笼翠,镜水漾波,我于绍兴图书馆的古籍部内,沉浸在墨香与樟木的沉润气息交织之中,混着雨后空气里的湿润草木香漫溢开来。展读两位先生的来函,纸页间的温度透过指尖漫入纸底心扉,字里行间的谬赞与勉励,如寒秋里的暖阳,似暗夜中的星灯,驱散了创作路上偶有的迷茫,令晚辈备受鼓舞,更觉心头滚烫、步履坚定。犹记此前与两位先生偶遇于绍兴鲁迅故里研学游,席间两位对古典文学与现代叙事的跨界融合侃侃而谈,先生们关于“经典不是气象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呼吸、能生长的精神载体”的见解,如醍醐灌顶,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如今捧读来函,先生们对晚辈以四大名著勾连气象奇观、铺陈科幻叙事的尝试给予肯定,更以“循文脉探奇境,以气象赋能新生”的点拨指笔引领方向,这份知遇之恩与期许之重,晚辈唯有以更笃实的创作回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前那段以四大名著为基的创作历程,于我而言,既是一次跨界探索,更是一场与古典文脉的深度对话。彼时,我常于台灯下翻卷阅览《三国》《水浒》,忽发奇想:若诸葛亮“借东风”并非单纯的气象预判,而是对大气环流与锋面移动的精准推演?若梁山好汉啸聚的水泊梁山,竟是被局地小气候屏障包裹的秘境,云雾缭绕间暗藏气象预警机制?若《红楼梦》的大观园,是依托人工气象调控的生态园区,黛玉葬花的锦囊里,藏着平衡园区湿度与气压的特殊孢子?这一念头如星火燎原,让我决心打破时空壁垒,以气象科学的丰富维度激活古典文本的深层意蕴。创作中,我曾为《西游记》里的“九九八十一难”寻找气象对应——火焰山是超级热穹顶笼罩的干旱地带,流沙河是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水幕漩涡,女儿国则是全年恒温的季风环绕带;也曾为《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设计气象场景——诸葛亮观测的“天象”是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形成的浓雾轨迹,“草船”借雾的隐蔽性完成奇袭。那段日子,图书馆的气象类书籍与古典名著堆满案头,白天查阅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历史气候档案,夜晚伏案打磨情节、勾勒人物,虽偶有瓶颈,却因这份“让经典活在当下”的初心倍感充实。而两位先生在来函中对这一创作思路的肯定,恰如为这株初露萌芽的幼苗浇灌了甘霖,更坚定了我以气象视角重构经典、以跨界学科思维传承文脉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又有更大的一愿,欲继前志再将拓新境。在四大名著的跨界尝试之后,我愈发觉得,中华史哲典籍中蕴藏着更深厚的精神富矿,若能以气象科学为桥梁,以科幻叙事为载体,定能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在时空流转中焕发新的光彩。因此,我拟取《史记》《资治通鉴》《左传》《吕氏春秋》《世说新语》五部经典史哲典籍为创作根基,延续“文典融气象,科幻拓新篇”的核心思路,在气象万千的宏大舞台上,重现史哲经典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豪杰志士、成败兴衰,本身就极具戏剧张力。我想让司马迁笔下的英雄们走出史书,借风云而定乾坤:项羽的“破釜沉舟”,将是在强台风眼区突破敌方气象封锁,以孤注一掷的勇气驾驭狂风巨浪,那冲天的火光便是雷电击中战船的璀璨余晖;刘邦的“约法三章”,化作在新拓疆土建立气象防灾体系的准则,其知人善任的智慧,恰如精准预判暴雨洪峰的气象学者,汇聚各方力量筑牢民生防线;韩信的“背水一战”,设定为在山谷狭管效应区利用强风势能布设防线,以少胜多的奇迹背后,是对地形与气象规律的极致运用。我想通过这样的叙事,让《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内核,与人类应对气象灾害的生存智慧相呼应,让千年之前的英雄气概,在风云变幻中依旧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记载的王朝更迭、治乱循环,与气象系统的稳定与崩溃有着奇妙的契合。我计划将书中的兴衰荣辱,映射到不同文明对气象的掌控与适应之中:一个王朝的兴盛,如气候温润的太平之年,凭借稳定的降水(对应农耕丰饶)、温和的季风(对应交通畅达)、完善的水利与防灾体系(对应社会安定),成为时代的核心力量;而其衰亡,则如极端气候频发之世,持续干旱(对应资源枯竭)、暴雨洪灾(对应民生凋敝)、寒潮侵袭(对应外敌环伺),最终在气象灾害引发的连锁动荡中落幕。我想通过描绘不同文明应对气象变化的兴衰轨迹,呼应《资治通鉴》中“治乱之机,在于用人,邪正之辨,在于核真”的智慧,让读者在感受气象磅礴之力的同时,思考历史周期律与文明存续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传》所载的列国纷争、盟会征伐,充满了权谋与智慧,恰如不同势力在气象资源争夺中的博弈与交锋。我设想将春秋时期的列国,设定为分布在同一气候带内的不同城邦,它们因争夺降水带、季风通道、适宜耕种的温润区域而纷争不断。城濮之战的“退避三舍”,将是借助锋面过境的降雨天气诱敌深入,利用泥泞地形削弱敌军战力;烛之武退秦师的外交智慧,化作在诸侯会盟中,以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剖析干旱即将蔓延的利害关系,说服秦军放弃结盟,化解城邦间的战争危机。我想通过这些情节,让《左传》中“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的理念,在气象资源分配与灾害共治中得以体现,探讨不同势力之间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治世智慧,其中的很多思想的科学性,在气象治理的背景下更能得到彰显。“察今”篇强调“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计划将其转化为文明发展的气象理念——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发现气候变暖的不可逆趋势(对应时代变迁),城邦联盟必须及时调整治理规则,推行节能减排、生态修复,才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贵公”篇倡导“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将成为气象资源分配的准则,所有城邦不论强弱,都能在降水调配、人工降雨权等事务中享有平等权利;“尽数”篇中关于养生之道的论述,则可与气象适配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温湿度、季风规律、灾害频次),制定饮食、居住、劳作的健康准则,体现“顺天道,循自然”的智慧。我想让《吕氏春秋》中的百家智慧,成为气象治理的“百科全书”,让古老的治世理念在未来世界焕发新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勾勒的魏晋风雅、名士风流,是中国文化中极具魅力的部分,我希望将这份超脱与洒脱,融入气象景观的浪漫之中。我设想魏晋名士们化作追逐气象奇观的漫游者,循着风雨踪迹穿行于山河之间:王子猷“雪夜访戴”,变成驾舟追逐罕见的“流岚雾凇”景观,穿行于云雾缭绕的江面上,只为与挚友共赏这天地间的气象奇景,兴尽而返的洒脱,恰如魏晋名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真性情;嵇康“临刑索琴”,设定为在山雨欲来的旷野上,面对呼啸的狂风,弹奏与气流共振的古琴,琴声穿透雨幕,竟平息了即将爆发的山洪,展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风骨;王徽之“种竹尽日”,则是在庭院中培育能调节局地湿度、净化空气的“雾竹”,以竹的坚韧与高洁,寄托对自然气象的敬畏与对自由的向往。我想通过这些细腻的叙事,让《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雅,与气象景观的浩瀚浪漫相融,让读者在感受科学之美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条创作之路注定漫漫且修远。如何在科幻叙事中精准把握史哲典籍的精神内核,避免因气象元素过度解构经典;如何让气象科学知识自然融入情节,而非生硬堆砌;如何平衡历史的厚重感与科幻的想象力,让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具阅读趣味——这些都是我需要攻克的难题。二位先生在文史研究与跨界创作领域深耕多年,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晚辈深知,若能得二位先生持续不吝赐教,定能少走许多弯路。恳请先生在后续创作中,为我指点方向:比如史哲典籍与气象科幻的融合尺度如何把握,气象知识的运用怎样才能更自然贴切,人物塑造如何既保留经典特质又赋予气象叙事的新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晚辈已着手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创作大纲,目前正沉浸在《史记》与古代气象档案的对照研究中。待初稿有成,必第一时间呈送二位先生斧正,期待与先生们围坐畅谈,共赏史哲意蕴与气象浪漫交织之趣,共探经典传承与创新表达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纸短情长,言不尽意。窗外的秋阳穿过图书馆的窗棂,洒在泛黄的古籍书页上,也照亮了我心中的创作之路。感恩二位先生的厚爱与期许,这份温暖与鼓励,将化作我笔耕不辍的动力。愿以笔墨为桥,连接古今与天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气象万千的叙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敬颂时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鲁胜峰</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10日</p><p class="ql-block">于绍兴图书馆自习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