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言的美篇

拙言

<p class="ql-block">雁婆街 • 冰室 </p><p class="ql-block"> 老宜春中山电影院西边一条小巷很短叫做雁婆街,南接中山路。八十年代前,原市(区)民政局和税务局都在巷中。从电影院西边向北转向西,宽2—4米,原名济开街,因中山路巷口牌楼上画有老鹰,宜春人称老鹰为“雁婆”,故俗称“雁(本地口音ai)婆街”也称“艾婆街”。文革期间叫做俭风巷。俭风巷长92米,巷内有县、市(区)税务局、电影公司和居民楼。 </p><p class="ql-block"> 小巷进去往东电影院后面有一口井,就是宜春有名的三眼井了。巷子往东接下街,叫做马巷里,有二百多米长,巷内多为铁匠铺和缸店、豆腐店和酒店,还有打铜器的,织棕绳的等等杂货铺。同治版《宜春县志》载:唐朝时此处有太尉庙(又称汤迪庙,故1940年名太尉街),文革时期已毁。这雁婆街因不是闹市区,除了附近居民,至今知道其名称的人并不多。雁婆街北头往西的小巷名叫篱笆巷,1966年称俭风巷。又因品字形井而称三眼井。雁婆街往西直通野猪河下码头。往东连接卢祝巷。 </p><p class="ql-block"> 三眼井因北临秀江河,故井水常年泉涌不断,以供周边居民的生活之需。一早一晚井边特别热闹,挑水的,井边洗衣洗菜的人流接踵而至,川流不息。很多人不知道,这三眼井在古代初挖时,却原来也是建成一口四方井,只是后来房屋密集,为了卫生,也为了方便人们打水,才像摇篮井、五眼井一样,将井口封好,留出三个井口供人们打水使用。 三眼井旁边有个冰室,是宜春城里当年唯一的冰棒生产厂(过去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太尉庙)。每年“五一”前后开始为期半年的冰棒生产,冬、春季节是不生产的。工作人员用吊桶打三眼井的井水倒在大冰机里加工,机器轰鸣声每天清晨响至半夜。后来用上抽水泵,更是喧嚣不止。每到炎夏,这里是城里最热闹的地方。诸多小贩们背着自制木箱,前来批发冰棒到城里城外各个路口及公共娱乐场所去兜售,到了夏季学校放暑假的一两个月,更是人潮如涌。很多学生们在暑假期间,也会背着箱来拣一些冰棒去大街小巷叫卖。他们在假期不光能赚到一年十来块钱的学费,还能赚上不少零花钱。当年每个最普通的香蕉冰棒即现在的老冰棒二分七厘批发价,卖三分一个。绿豆和牛奶的批发三分多、四分不等。卖一个冰棒能赚几厘到一分多钱。木箱里面用一块小棉絮隔离外界高温,每个木箱能装二百来个冰棒。小贩们背着木箱走街串巷去吆喝:“香蕉,绿豆冰棒哎,牛奶冰棒哎!”。运气好生意跑火时每个小贩一天能卖出三四箱。碰上天气突然转阴降温,下雨,那冰棒滞销,就会连本带利化为糖精水从箱底汩汩流出,小贩们背着木箱一路水渍一路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宜春中山电影院后面的三眼井(严兴河绘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