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文||吴公子说事</b></p><p class="ql-block">跳台两端的生命姿态:全红婵与陈芋汐赛后反差里的幸福密码</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6日晚,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的灯光渐渐柔和,第十五届全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的喧嚣落下帷幕。上海组合陈芋汐/掌敏洁以350.22分的绝对优势夺冠,领先亚军近28分,而伤愈复出的全红婵与搭档王伟莹最终以311.76分位列第五,无缘奖牌。当裁判打出最后一个分数,镜头同时对准了两位中国跳水界的“顶流”,她们的状态反差如同跳台两端的光影,一端明媚如暖阳,一端沉静似深潭,而那份藏在表情、言语与动作里的幸福感知,早已在无声中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这并非两人第一次呈现截然不同的赛后状态。从东京奥运会的“天才横空出世”到巴黎奥运周期的“巅峰对决”,从世界杯的连番较量到全运会的赛场重逢,全红婵与陈芋汐在一次次水花飞溅的比拼中,不仅展现着“水花消失术”的极致魅力,更暴露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底色与幸福认知。她们的反差,无关胜负输赢,无关天赋高低,而是成长轨迹、性格底色与人生追求共同勾勒出的真实图景,让我们在竞技体育的残酷之外,读懂了幸福的多元可能。</p><p class="ql-block">一、赛后瞬间:两种姿态,一份坦荡</p><p class="ql-block">(一)全红婵:“我真棒”里的纯粹接纳</p><p class="ql-block">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全红婵从泳池中起身,水珠顺着她紧致的肌肉线条滑落,贴在身上的肌贴隐约可见——那是她胫骨与踝关节伤病的“隐形勋章”。面对第五名的成绩,她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对着前来搀扶的教练何威仪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露出两颗小虎牙,眼神清澈得没有一丝阴霾。</p><p class="ql-block">混采区的镜头前,她坦然承认“确实没跳好”,但紧接着补充道“还算正常”,语气里没有丝毫抱怨。当记者问及赛后想对自己说什么,她几乎没有犹豫,笑着大声回应:“我真棒!” 这三个字与她在11月2日夺得团体冠军后发的微博内容如出一辙,简单、直接,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被追问伤情恢复情况时,她笑着叹气说“不怎么样”,谈及带伤训练的艰辛,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每天跳,脚也肯定承受不住,也很痛”,没有卖惨,没有遗憾,只有对当下状态的全然接纳。</p><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她对观众的感恩与对队友的牵挂。“很开心有观众从很远的地方过来,谢谢他们关注跳水,请继续多多关注跳水”,礼貌又真诚的表达里满是纯粹;面对接下来还要比赛的队友,她特意送上祝福:“加油尽力就好,不要受伤”,那份经历过伤病折磨后的共情,让这个17岁的少女更显温暖。离场时,她看到场边等候的小运动员,还特意停下脚步挥手致意,笑容依旧灿烂,仿佛刚才的比赛结果只是一场普通训练后的插曲。</p><p class="ql-block">这种坦然并非偶然。三个月前的北京跳水世界杯总决赛上,全红婵连续第三次在国际大赛中输给陈芋汐,以409.80分屈居亚军,分差扩大到21.45分。彼时的她低头快步离场,强忍泪水,连场面话都难以说出口,展现着少年人对胜负的敏感。但仅仅数月后,经历了伤病困扰与状态起伏,她反而学会了与不完美和解。这种转变并非麻木,而是在何威仪教练“如父般”的呵护与陈若琳教练的经验传承下,逐渐懂得了跳水的意义不仅在于奖牌,更在于过程中的坚持与成长。当她把粉丝送的玩偶一股脑塞进教练怀里,转身又蹦蹦跳跳去捡掉落的礼物时,那份未被世俗打磨的纯粹,正是幸福最本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二)陈芋汐:沉稳背后的深层满足</p><p class="ql-block">与全红婵的外放形成鲜明对比,陈芋汐在夺冠后的表现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沉稳。走上领奖台时,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没有雀跃的欢呼,只是与搭档掌敏洁轻轻拥抱,向观众席鞠躬致意,眼神里满是平静与笃定。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她坦言“磨合了很多,非常不容易”,感谢自己的坚持,也感谢团队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当被问及对尚未完全恢复的全红婵有什么建议时,这位20岁的姑娘语气真挚:“大家是非常好的队友,也是曾经的搭档,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到最佳水平,一起携手走上更高更大的舞台。” 没有胜利者的骄傲,只有惺惺相惜的牵挂。谈及比赛过程,她表示自己“把压力转化成了专注力”,这种成熟远超她的年龄。事实上,这场胜利对她而言意义非凡——经历了东京奥运会的遗憾、发育关的折磨与心肌炎的困扰,她在一次次低谷中咬牙坚持,如今的每一枚金牌,都是对过往艰辛的最好回馈。</p><p class="ql-block">但陈芋汐的幸福从未写在脸上,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赛后她没有过多庆祝,反而第一时间复盘比赛细节,与教练讨论动作衔接的优化空间。有人曾拍到她在深夜的泳池边独自发呆,也曾听到她坦言“偶尔会觉得有一点小崩溃”,但转天总能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训练场。对她而言,幸福不是夺冠瞬间的短暂荣光,而是“克服身体极限与状态低谷后,内心那份笃定与充实”;是“每天面对不同的训练状态,在精益求精中获得的进步”;是“守住中国跳水‘梦之队’荣耀的责任担当”。这种幸福深沉而内敛,如同她的跳水动作,精准、稳定,却蕴含着千钧之力。</p><p class="ql-block">(三)镜头之外的默契:幸福无关胜负</p><p class="ql-block">赛后的混合采访区外,发生了一幕温暖的插曲。陈芋汐结束发布会后,特意绕到全红婵的休息区,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镜头捕捉到全红婵仰头笑着点头,而陈芋汐的眼神里满是关切。这一幕恰如巴黎奥运会后,全红婵在夺冠后一路小跑拥抱陈芋汐的场景——她们是赛场上的竞争对手,更是赛场下最懂彼此的伙伴。</p><p class="ql-block">这种默契源于她们共同的经历。都曾面对“发育关”的困扰:全红婵三年间长高8厘米,体重增加导致空中翻腾精度难控,曾经的“杀手锏”207C动作一度成为“阿喀琉斯之踵”;陈芋汐也曾在东京奥运会前身高飙升10厘米,原本烂熟于心的动作发力点彻底改变,还要应对心肌炎带来的头晕目眩。都曾承受外界的巨大期待:全红婵14岁东京夺冠后被捧上“天才少女”的神坛,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陈芋汐作为国家队重点培养的种子选手,始终背负着“卫冕”“大满贯”的压力。</p><p class="ql-block">也正因如此,她们的幸福认知虽不相同,却有着本质的相通——都源于对跳水的热爱,对自我的超越,对彼此的成全。全红婵的幸福是“跳好每一个动作”的纯粹快乐,是“不管结果如何,我都努力了”的自我接纳;陈芋汐的幸福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执着满足,是“在压力中成长”的坚韧力量。镜头捕捉到的只是瞬间的反差,而镜头之外,是两种幸福姿态的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了中国跳水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二、性格底色:纯粹外放与内敛坚韧的成长轨迹</p><p class="ql-block">(一)全红婵:在纯粹中坚守本真</p><p class="ql-block">全红婵的幸福姿态,根植于她骨子里的纯粹与烂漫。这个来自广东湛江农村的姑娘,14岁在东京奥运会上以三跳满分的惊艳表现一战成名,当时的她面对镜头坦言“想赢奖金给妈妈治病”“想去游乐园玩”,简单直白的愿望让无数人动容。三年过去,她从少言寡语的少年变成了媒体面前的“社牛”,却始终没有丢掉那份未经雕琢的本真。</p><p class="ql-block">训练场上,她会因为体重增加导致动作失误而“整个下午都心情不好”,也会在教练的鼓励下重新站上跳台,一遍遍地打磨动作;比赛结束后,她不会纠结于分数的高低,而是会惦记着“赛后可以暂时放松,享受一包心爱的辣条,或是投入虚拟的游戏世界”。对她而言,跳水是改变命运的途径,是热爱的事业,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这种“举重若轻”的态度,让她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总能保持内心的平和。</p><p class="ql-block">何威仪教练如父般的呵护,更让这份纯粹得以延续。颁奖仪式后,全红婵忙着捡粉丝送的娃娃,何教练就跟在身后负责打包;赛前训练,他会亲自为全红婵按摩肩膀,缓解伤病带来的疼痛;当全红婵面临发育关困扰时,他联合谢思埸等前辈为她提供经验支持,帮她度过最难熬的时期。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全红婵的幸福变得格外简单:完成一个满意的动作会开心,得到教练的认可会雀跃,与队友打闹会开怀,哪怕比赛失利,也能在“我真棒”的自我肯定中快速调整心态。</p><p class="ql-block">这种纯粹并非无知者无畏,而是历经风雨后的清醒选择。她知道自己是“天才”,但更明白“天才也没有他们所说的这么简单,其实这里的每个运动员都很刻苦”;她会在输比赛后难过,但不会因此否定自己,而是相信“下次会更好”;她会为陈芋汐的胜利鼓掌,因为“我们哪一个人得了就等于自己也得了,因为都是中国的”。这份纯粹让她的幸福始终保持着最本真的模样,如同山间清澈的溪流,欢快奔腾,毫不掩饰。</p><p class="ql-block">(二)陈芋汐:在坚韧中成就自我</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全红婵的幸福是外放的阳光,陈芋汐的幸福便是内敛的星光,需要透过层层坚韧才能看见。出生于体育世家的她,父亲陈健是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从小在跳水训练馆长大的她,早早就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这种成长环境让她比同龄人更成熟,也让她的幸福观带着明显的“奋斗底色”。</p><p class="ql-block">东京奥运会是陈芋汐职业生涯的一道坎。彼时未满16岁的她面临发育关与心肌炎的双重困扰,状态不佳,最终未能实现夺冠目标。站在亚军领奖台上,她强忍着泪水,内心却充满了自我怀疑:“那时候特别迷茫,觉得自己练了这么多年,是不是真的比不过别人?” 赛后的日子里,她经历了无数个崩溃的瞬间——深夜的泳池边,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退役的念头不止一次冒出来;网络上的恶意攻击更是雪上加霜,赢了被质疑“保送”,输了被嘲讽“没实力”。</p><p class="ql-block">但骨子里的坚韧让她没有放弃。她把东京的遗憾藏在心底,把外界的质疑化为动力,每天在训练馆里重复起跳、落水的动作,哪怕同一个技术细节也要打磨上百遍。“我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情况,包括我每天训练的状态各方面都会有不同,所以并不觉得枯燥”,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训练日常。巴黎奥运周期,她逐渐度过发育关,动作衔接更流畅,稳定性大幅提升,在与全红婵的多次较量中占据上风。</p><p class="ql-block">周继红对她的评价精准而深刻:“这个小孩也比较拼,对自己要求还是蛮高的,所以这一段时间进步还是挺快的。” 对陈芋汐而言,幸福从来不是偶然的惊喜,而是“加倍努力后获得的一点点进步”;是“克服内心的动摇,坚定走下去”的释然;是“站在这个位置迎接挑战,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笃定。她的幸福藏在每一次完美的入水动作里,藏在每一次顶住压力后的稳定发挥里,藏在每一次超越自我后的内心平静里。这种幸福深沉而持久,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钻石,在沉默中散发着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三)性格反差中的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全红婵的纯粹与陈芋汐的坚韧,看似截然不同,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形成了奇妙的互补。训练场上,她们是针尖对麦芒的竞争者,你跳出8分,我就一定要冲击9分,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要较真;私下里,她们是最懂彼此的伙伴,会分享应对发育关的小技巧,会在对方训练受伤时主动帮忙放松,会在网络暴力袭来时默默为彼此撑腰。</p><p class="ql-block">全红婵退赛养伤时,陈芋汐扛起了中国女台的大旗,用一个个冠军守住了“梦之队”的荣耀,同时也在默默等待着那个能与自己并肩比拼的身影;陈芋汐遭遇低谷时,不爱说话的全红婵会直接站出来发声:“别骂她了,我们训练真的很难,她已经很努力了。” 她们的友谊打破了“对手即天敌”的定律,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在陪伴中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陈芋汐曾坦言:“我真的非常感谢全红婵的出现,也是一直在不断地激励我。如果是只有我或者她一个人,我不可能再把自己拉回这个位置。” 而全红婵在被问及双人比赛与单人比赛哪个压力大时,直白地回答“单人”,因为“双人有陈芋汐的陪伴,让她感到安心”。这种相互依赖、彼此成就的关系,让两种不同的幸福姿态有了交集——全红婵的纯粹让陈芋汐偶尔卸下沉重的包袱,忆起跳水的初心;而陈芋汐的沉稳也为全红婵的成长提供了可参照的蓝图,让她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更有底气。</p><p class="ql-block">三、幸福维度:过程中的接纳与坚持里的超越</p><p class="ql-block">(一)全红婵的幸福:活在当下,接纳所有</p><p class="ql-block">全红婵的幸福,有着鲜明的“当下性”与“包容性”。她不纠结于过去的失利,也不焦虑于未来的挑战,而是专注于每一个当下的瞬间,接纳自己的所有状态——无论是巅峰时的三跳满分,还是低谷时的动作失误;无论是健康时的轻盈灵动,还是带伤参赛的艰难坚持。</p><p class="ql-block">这种幸福观在她的赛后表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全运会双人项目失利后,她没有回避“没跳好”的事实,也没有抱怨“搭档磨合时间短”的客观困难,而是坦然表示“我们俩都很努力的想跳好”,这种对过程的认可远胜过对结果的执念。当被问到未来是否还会继续跳水时,她给出了开放的回答“再说吧”,没有给自己施加“必须卫冕”“必须夺冠”的枷锁,而是保留着对未来的无限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