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沂蒙红嫂”,是沂蒙山区一个伟大的群体,以明德英、祖秀莲、张淑贞等乡村普通农妇为代表,在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充分体现了沂蒙老区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崇高品格和精神。</p>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的一个周末,我来到了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这里是沂蒙山区著名的“红嫂”之一祖秀莲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 祖秀莲原名祖玉兰,189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杏墩子村一个贫苦农家,后嫁到沂水县桃棵子村。1939年初,年近50岁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救会,她和年轻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1941年冬,八路军山东纵队侦察参谋郭伍士在执行任务时身负重伤,祖秀莲冒着生命危险将其藏匿村外山洞25天,用盐水清创、草药治疗,并杀家中母鸡熬汤补充营养,一点点将郭伍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 1947年郭伍士复员后定居沂蒙山区,1956年找到祖秀莲,1958年正式认母并带爱人和两个孩子迁居到桃棵子村共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 祖秀莲的事迹由作家刘知侠在《沂蒙山的故事》中首次记载,后被改编为京剧《红嫂》和电影《沂蒙颂》,其中“为亲人熬鸡汤”的情节广为人知。</p> <p class="ql-block"> 展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和影像资料,详尽的介绍了祖秀莲的英勇事迹和郭伍士辗转寻母、知恩图报的纯朴情义,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 祖秀莲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约259平方米,墙体为石砌,屋顶覆盖麦杆,具有典型的沂蒙山传统民居特色。正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比较低矮为祖秀莲生前居所,西侧为后期翻盖的婚房。</p> <p class="ql-block"> 祖秀莲和郭伍士这一段跨越生死的母子情缘,生动地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沂蒙大地上几乎家家有红嫂,她们把“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这种大仁大义和至亲至爱、这份铁骨柔情和慈母情怀,永远是震撼中华民族灵魂的千古绝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