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竹雕笔筒欣赏

夏季(子禾)

<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这个清代“聊斋故事”竹雕笔筒,高15.8厘米、口径13.5厘米略显椭园,就竹节之形雕刻,底浅挖有三足,整个笔筒画面构思巧妙,动静结合,描绘的画面是人们熟悉的《聊斋》作者蒲松龄在村口树下纳凉时讲故事的情景,其画面雕有11个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组,左边一组为房前有一竹篱围栏空地,空地上共有6人,蒲松龄手拿扇子跷着二郎腿在村口纳凉为村民讲聊斋故事,有5个人在听,其中1人回头在招呼不远处柳树下一组3人"快来听",可见一小孩手拿玩具"货郎鼓"正急匆匆的拉着2位长辈赶来,右边一组为1妇人怀抱小孩在大树后面,看得出此妇人自己很想听但又怕小孩听了害怕,犹豫而驻足观望,人物之间相互呼应,神态生动,内心世界表露无疑。</p> <p class="ql-block">  笔筒雕刻画面体现了恬静宜人的乡村生活,布局巧妙,有巨大的山岩,蟠曲的松树、飘动的柳树,幽深的庭院村庄作为背景,细看这件作品,人物姿态优雅,衣饰飘逸自然,表情生动传神,人物虽多却毫无芜杂散乱之感,刀法精细如成竹在胸,人物神态各具特性,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技法上高浮雕、透雕和浅浮雕参酌用之,平刀、圆刀融合互见,形成虚实、疏密、曲直、繁简、轻重、刚柔等诸要素的对比,使画面丰富充实。可见松针重重叠叠,纤细如毫,尤以松树、柳树与楼阁穿插其中,之间多处镂空,更显房屋树木之深远,景色之宜人,远处山脉、村庄、道路依稀可见,有疏有密,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 该笔筒通体包浆温润,皮壳呈红褐色,极为可人。有一种古朴浑厚之美,据行家估计应该是清后期的东西。竹刻是我国特有的雕刻艺术,尤其文房用品更珍贵,玉是以质为主工为次,而竹则只能从工上来体现其珍贵,在这里我收集的主要是艺术!</p> <p class="ql-block">  名著《聊斋》是蒲松龄以讲故事的形式写成的,作者故居位于山东淄博,目前还保留着此村口讲故事的场景,我曾去实地看过,再加上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都有纳凉听讲鬼故事的经历,对此更有体会,也就更加喜欢此笔筒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