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力余与《童年花絮》的童诗创作:传统格律中的童心绽放

江南一菰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DeepSeek-RL</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典诗词的传承脉络中,蒋力余指导蒋潮铭、杨佳妮、梁浩贤三位小朋友创作的《童年花絮~小朋友的旧体诗》系列,以18期近200首作品,构建了一个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场域。三位小朋友在蒋力余的引导下,将旧体诗的格律框架与童年生活的鲜活细节相融合,既延续了中华诗词的审美传统,又打破了“儿童不宜古体”的刻板印象。这种创作实践,既是对“经典意识”的传承,也是对“童心本位”的坚守,在古典形式与现代童趣的交织中,开辟了儿童文学的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蒋力余的指导理念:格律与童心的平衡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力余的指导策略,始终围绕“格律为骨,童心为魂”展开。他并未将旧体诗的平仄对仗视为束缚,而是将其转化为表达童真的工具。例如,在《童年花絮》第14期中,蒋潮铭的《乐业天坑探险》以“高空百米听莺鸣,千仞岑峰一片青”开篇,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律,却将138米天坑速降的惊险与“人烟无迹碧流清”的静谧并置,形成张力。这种创作方式,既体现了蒋力余对“经典意识”的重视——他要求小朋友“依原貌创作,文字略有润色”,又尊重了儿童“敢于体验生活”的主体性。梁浩贤的《童趣》中“湖畔柳垂秋气爽,鱼藏虾聚鸭群游”的平仄交替,与杨佳妮的《游方特》中“秋高气爽游方特,绕涧飞车醉欲狂”的声律起伏,共同构成了一幅格律与童趣交织的画卷。蒋力余的指导,实则是将古典诗词的“形式美”转化为儿童表达自我的“语言美”,让传统格律成为承载童心的容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三位小朋友的创作光谱:古典形式下的现代童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位小朋友的创作,在统一格律框架下呈现出多元的童年叙事。蒋潮铭的诗歌常以“探险”为主题,其《乐业天坑奇景》中“嶙峋怪石心神动,陡峭悬崖魂魄惊”的险峻意象,与“敢于探险壮豪情”的直抒胸臆,形成“险境—勇气”的二元结构。这种创作既延续了古典山水诗的“壮美”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梁浩贤则更擅长捕捉日常生活的诗意,其《回民街美食》中“馍香酥卷齿留香,凉皮酸爽清心意”的味觉描写,与《秋季运动会》中“绿茵操场竞相争,各显神通志满胸”的动感画面,共同构建了一个“烟火气”与“竞技精神”并存的童年空间。杨佳妮的创作则更具哲思性,其《考试前夕》中“云程有路志为岸,笔墨未干心已惊”的焦虑与“明朝展翅似雄鹰”的憧憬,展现了现代儿童在学业压力下的心理成长。三位小朋友的创作,虽同属旧体诗,却因主题差异而呈现出“探险家”“生活家”“思考者”的多元身份,共同丰富了“中国式童年”的文学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创作比较:代际对话中的童年书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力余的指导与三位小朋友的创作,构成了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学对话。蒋力余作为“经典意识”的守护者,其“润色”行为实则是将儿童的原生态语言转化为更具文学性的表达,例如在《童年花絮》中,他保留了小朋友“凝神屏气网捞满,含笑归来一篓收”的直白,却通过“湖畔柳垂秋气爽”的意境营造,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层次。而三位小朋友的“童心本位”创作,则挑战了传统儿童文学评价标准——他们不刻意追求“社会化”主题,而是将万圣节换糖、秋游野炊等琐碎日常纳入诗歌,以“零食美味家中藏,兴高采烈互换糖”的细节,解构了“文学必须宏大”的偏见。这种代际对话的张力,在蒋潮铭的《代爸爸祝贺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年会举行》中尤为明显:诗歌以“波澜壮阔夜游江,美馔珍馐散郁香”的典雅语言,记录了儿童参与成人社交的独特体验,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宴饮”传统,又打破了“儿童不宜涉世”的禁忌。蒋力余的指导与小朋友的创作,共同验证了“经典意识”与“童心本位”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共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文学史意义:旧体诗童写的范式突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花絮》系列的出版,标志着旧体诗在儿童文学领域的一次范式突破。传统儿童文学常以“启蒙”为功能,强调“社会化”主题,而蒋力余与三位小朋友的创作,则通过格律与童趣的结合,证明了古典形式同样可以承载现代童年的复杂性。例如,在《童年花絮》第12期中,杨佳妮的《抓娃娃趣》以“旋转车轮真快速,过弯压线急如风”的节奏感,模拟了儿童游戏的紧张与兴奋,这种创作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声律美”,又打破了“儿童诗必须浅显”的刻板印象。蒋力余的指导实践,也为当代儿童文学评价提供了新视角:当“经典意识”不再局限于文化传承,而是转化为“形式创新”的动力时,儿童文学便可能摆脱“功利化窄化”的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三位小朋友的创作,实则是以古典之笔,书写了现代童年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2025/11/9/22/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