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猛攻红军城!乌军万人被围,特朗普煽动战火,欧盟18亿输血

吴公子说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吴公子说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红军城鏖战:俄乌僵局的战略绞肉机,美欧博弈下的冲突升级迷局</b></p><p class="ql-block">顿巴斯平原的寒风吹过满目疮痍的街巷,红军城(乌称波克罗夫斯克)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俄乌两军的角力场。这场持续一年多的拉锯战,随着俄军近期的强力攻势进入白热化阶段,“势在必夺”的战略决心让这座城市成为决定乌东战局走向的核心支点。与此同时,1万乌军被包围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特朗普政府的“拱火”表态与欧盟18亿欧元的紧急援助,让这场地区冲突在国际博弈的加持下更显错综复杂。俄乌双方的军事对抗、美欧的战略角力与战场态势的瞬息万变,共同编织出一幅交织着鲜血与利益的现代战争图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一、战略要地的生死争夺:红军城为何成为必争之地</u></b></p><p class="ql-block">红军城的战略价值,早已超越了普通城市的地理意义,成为俄乌冲突中无可替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座位于顿涅茨克地区东部的城市,地处顿巴斯核心区域,控制着通往前线的两条铁路干线和H15、M04两条交通大动脉,北部铁路枢纽每日可处理200节以上货运列车,承担着乌东前线70%的弹药、燃料与食品转运任务,是乌军东线后勤补给的“生命线”。从资源维度看,这里是乌克兰重要的焦煤矿产区,周边煤矿资源支撑着全国钢铁产业与军事工业的运转,失去这一区域将直接导致乌军武器装备生产原料短缺,战争潜力大幅削弱。</p><p class="ql-block">在军事防御体系中,红军城是乌克兰顿巴斯防御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与斯洛维扬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构成三角防御格局,是乌军防守中部开阔腹地的最后屏障。对俄军而言,拿下这座被称为“顿涅茨克门户”的城市,不仅能撕开乌军防线的关键缺口,切断顿涅茨克军事集群的补给走廊,更能为向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纵深推进开辟道路,进而对周边卫星城市形成合围之势。</p><p class="ql-block">政治层面的象征意义同样凸显。对乌克兰而言,红军城的坚守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抵抗意志的凝聚力,更影响着西方援乌的信心与力度;对俄罗斯来说,占领这座城市将成为“以战迫和”的重要筹码,有望推动停火谈判并掌握议题主导权。美国情报官员甚至将其重要性比作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直言“乌克兰输不起这场战斗”。这种军事、资源与政治价值的三重叠加,让红军城成为俄乌双方不惜血本争夺的“战略绞肉机”。</p><p class="ql-block">二、战场态势:俄军猛攻与乌军困守的攻防博弈</p><p class="ql-block">(一)兵力部署与力量悬殊</p><p class="ql-block">俄军为拿下红军城,集中了4个集团军的精锐力量,总兵力达16万人,涵盖装甲集群、机械化步兵、炮兵及特种部队等多兵种,配备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每月投下的航空炸弹多至几千枚。相比之下,乌军受限于多线作战的兵力分散,仅能投入4万精锐部队,辅以国土防御旅和国民警察部队,总兵力最多6万人,双方兵力差距接近3:1,乌军从战役初期就陷入被动防御境地。</p><p class="ql-block">英国广播公司披露,过去几周已有数百名俄军士兵潜入红军城城内,通过逐楼争夺扩大控制范围;乌克兰高层则承认双方兵力悬殊高达8:1,守军在持续鏖战后建制被打散,人员伤亡惨重,已有超过1.2万人伤亡。兵力与火力的双重劣势,让乌军的防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p><p class="ql-block">(二)战术对决:俄军的“围点打援”与乌军的堡垒防御</p><p class="ql-block">俄军汲取此前正面强攻的教训,并未采取大规模集群冲锋,而是采用“饱和轰炸+小分队渗透”的战术组合:先以FAB-500航空炸弹与“冰雹”火箭炮覆盖乌军阵地,摧毁地面防御工事,再以10到15人的战斗小组在无人机掩护下逐楼清剿,辅以152毫米榴弹炮直瞄射击巩固据点。更具杀伤力的是其“围三阙一”的围点打援策略——故意在红军城西南方向留出缺口,引诱乌军援兵进入预设包围圈,同时以优势火力封锁其他突围路线,该缺口被乌军士兵称为“通往地狱的门”。据俄军战报,仅10月26日一天就有超过200名乌军援兵被歼灭,10月30日乌军47辆增援装甲车被摧毁,援兵推进不足3公里便被迫停滞。</p><p class="ql-block">乌军则将红军城打造成坚固堡垒,在平民撤离后,把民房和街道改造成防御工事与隐蔽火力点,封堵窗户留出射击孔,在工厂车间设置重火力点,街道上布满反坦克地雷与铁丝网,还构建了地下防御设施延缓俄军推进速度。为应对俄军攻势,乌军每个作战营配备至少6架侦察和指挥无人机,依托美国星链卫星系统实现24小时监控,近90%的火力打击依赖无人机实施。但这种防御模式在俄军持续的火力压制下逐渐失效,防线漏洞百出,难以形成连贯的抵抗战线。</p><p class="ql-block">(三)战局进展:包围圈争议与乌军困境</p><p class="ql-block">截至2025年11月中旬,俄乌双方对战场态势的表述存在显著分歧。俄罗斯国防部11月6日发布战报称,俄军已进入红军城展开“逐屋战斗”,一昼夜内控制64座建筑,击退乌军十余次解围进攻,摧毁或击落2枚制导航空炸弹、200多架无人机及10余辆装甲车,被围乌军状况持续恶化,部分士兵已开始投降。俄方还披露,乌军曾动用美制“黑鹰”直升机运送11名精锐特种兵执行救援任务,却因情报泄露被俄军无人机锁定歼灭,救援行动彻底失败。</p><p class="ql-block">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则否认被包围的说法,强调乌军仍在“积极抵抗”,已击退俄军上百次进攻,并加强守卫该地区的军事单位,乌军特种部队还实施了直升机机降作战。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视频讲话中呼吁西方“加快援助步伐”,称“红军城的坚守关乎乌克兰的主权尊严,我们绝不会轻易放弃每一寸土地”,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更是撂下狠话,宣称“7天之内就能解围”。</p><p class="ql-block">第三方机构的观察则更为客观。美国战争研究所认为,俄军虽取得进展,但不可能迅速“包围”并“渗透”乌军的“堡垒防御带”,至少需要数年时间;路透社指出,进攻红军城的多路俄军只差几公里就能合拢包围圈,乌军赖以获取外援的西方通道宽度已由15公里缩至5公里,且被猛烈炮火覆盖。综合多方信息,乌军虽未被完全合围,但后勤保障已岌岌可危,运输车辆大批被毁,部分区域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整体战局处于被动防守状态。</p><p class="ql-block">三、1万乌军被包围?争议背后的战场真相与信息战</p><p class="ql-block">“1万乌军被包围”的说法成为近期舆论焦点,但其真实性需要结合战场态势与各方信源综合判断。俄罗斯方面多次强调已对红军城乌军形成合围态势,俄国防部11月1日明确表示“俄军在红军城围困乌军人员,乌军人员已开始投降”,并披露接受过法国培训的乌军第155摩托化步兵旅出现投降情况。部分西方媒体援引俄军战报称,被困乌军约有万余人,后勤断绝、援军匮乏且通讯受干扰,对敌我阵地情况逐渐失去掌控。</p><p class="ql-block">乌克兰方面则坚决否认这一说法。乌武装部队总司令瑟尔斯基称,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赫拉德城市群“并未被俄军包围或封锁,目前乌军正开展综合行动”,并表示已增加在该地区的突击小组。泽连斯基在基辅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波克罗夫斯克局势严峻,但俄军正在被消灭”,驳斥俄方“包围论”为“虚假宣传”。</p><p class="ql-block">争议的核心源于现代战争中“包围”定义的模糊性。从军事术语来看,完全包围意味着敌军的陆路、空中补给线被彻底切断,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当前红军城的实际情况是,乌军的主要补给线虽被大幅压缩,且处于俄军火力覆盖之下,但尚未被完全切断,仍能通过有限通道获得少量物资支援。美国《新闻周刊》分析指出,俄乌战线长达千余公里,红军城作为东线“暴风眼”,俄军虽形成三面挤压之势,但乌军仍控制着至少半数市区,完全合围尚需时日。</p><p class="ql-block">这场“包围争议”本质上也是一场信息战。对俄军而言,渲染“包围”与“乌军投降”有助于瓦解对方士气,向国际社会传递战场优势;对乌军来说,否认被包围、强调“积极抵抗”则是为了争取更多西方援助,稳定国内民心。事实上,无论是否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包围”,乌军在红军城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兵力损耗加剧、补给困难、士气低落都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p><p class="ql-block">四、特朗普的“拱火”表态:摇摆立场背后的战略算计</p><p class="ql-block">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相关表态,成为搅动俄乌冲突的重要外部变量。当地时间10月17日,特朗普在白宫与泽连斯基会晤时,就一系列敏感议题释放出模糊且具挑衅性的信号,被外界解读为“拱火”行为。在被问及是否允许乌克兰军队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时,特朗普表示“这是个升级的问题,我们会讨论这个问题”,直接挑战了拜登政府时期“禁止乌军攻击俄境内目标”的红线。</p><p class="ql-block">对于乌克兰迫切需求的“战斧”巡航导弹,特朗普并未明确拒绝,仅称“会讨论这个问题”,同时承认提供该武器将导致局势“升级”,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既给乌克兰留下期待,又暗示了冲突升级的可能性。更引人关注的是,特朗普确认计划前往匈牙利与普京举行双边会晤,却排除了美俄乌三方会谈的可能,并称“会让他们找到和平的方式”,但此前他曾施压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9月下旬又宣称乌有能力“夺回整个乌克兰”,这种前后矛盾的立场让局势更添不确定性。</p><p class="ql-block">特朗普的“拱火”并非简单的强硬表态,而是蕴含着多重战略算计。对内,通过在俄乌问题上展现“强势姿态”,既能迎合国内保守派选民的诉求,又能与拜登政府的对乌政策形成差异化;对外,试图通过直接与普京会晤,绕开欧盟等盟友,主导俄乌冲突的调停进程,重塑美国在欧洲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其表态中“欧盟有充足资金,供应大量高端武器并非易事”的说法,更是暗含对欧洲盟友的施压,试图让欧洲承担更多援乌成本。</p><p class="ql-block">这种“极限施压+模糊表态”的策略,无疑加剧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如果特朗普真的允许乌军攻击俄境内目标或提供“战斧”导弹,将直接导致冲突升级,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击;而其推动的美俄双边会晤,若缺乏乌克兰的有效参与,也难以真正实现停火,反而可能损害乌克兰的利益,进一步激化矛盾。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立场摇摆本质上是“以战谋利”,通过搅动冲突局势,为自身政治利益与美国的地缘战略服务,这也让俄乌停火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p><p class="ql-block">五、欧盟18亿援助:团结表象下的内部裂痕与现实困境</p><p class="ql-block">就在红军城战局胶着之际,欧盟理事会于11月4日通过决议,向乌克兰提供第五笔定期援助款项,金额超过18亿欧元,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增强乌克兰的宏观金融稳定性,支持其公共行政部门持续运作。这一援助是欧盟“乌克兰援助机制”的一部分,该机制于2024年3月1日生效,旨在2024年至2027年间以赠款和贷款形式向乌提供总额达500亿欧元的稳定资金,截至目前已分多期拨付约200亿欧元援助。</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这笔18亿欧元的援助彰显了欧盟对乌的“持续支持”,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内部分歧与现实困境。在11月4日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乌克兰问题小组”闭门会议上,35国代表虽试图协调对乌支持方案,但分歧却集中暴露:一方面,部分成员国担忧进一步增加军事援助会让欧盟“愈发接近与俄罗斯直接对抗”,损害自身利益;另一方面,对俄制裁已导致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内部矛盾加剧,许多国家难以承担“长期、无限制”援助的经济代价。</p><p class="ql-block">匈牙利在反对与俄直接对抗的立场上最为强硬,而德国、荷兰等“节俭派”国家则强烈反对通过“联合借贷”为援乌资金买单,担心增加本国纳税人负担;法国、意大利等债务沉重的国家也无力背负新的财政包袱。此前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动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资助乌克兰”计划,因比利时等国担忧法律连锁反应而未能通过,使得“谁为乌克兰买单”成为欧盟内部最具争议的议题。</p><p class="ql-block">更严峻的是,欧盟对乌援助资金预计将在2026年3月底耗尽,而12月召开的下次欧盟峰会上,相关分歧能否弥合仍是未知数。西班牙国际关系教授哈维尔·波拉斯直言,欧盟内部缺乏统一的外交政策,表面是少数国家“唱反调”,实则是多数成员国“暗藏犹豫”——既不愿公开反对援乌,又难以承担长期援助的代价。这种“表面团结、内里分裂”的状态,让欧盟的18亿欧元援助更像是一种“应急输血”,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支持能力,也让乌克兰对西方援助的依赖面临潜在风险。</p><p class="ql-block">六、战局走向:多重博弈下的冲突升级与停火迷局</p><p class="ql-block">红军城战役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俄乌冲突的整体态势,而美欧的外部干预则让局势充满更多变数。从军事层面看,俄军虽占据兵力与火力优势,控制了部分城区并压缩了乌军补给线,但要完全占领红军城仍面临诸多挑战:乌军依托城市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无人机战术对俄军形成有效牵制,且斯洛维扬斯克和克拉马托尔斯克仍在乌军掌控之中,俄军要控制整个顿涅茨克地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战争研究所甚至预测,俄军要完全渗透乌军的“堡垒防御带”,至少需要数年时间。</p><p class="ql-block">若俄军最终拿下红军城,将打通向乌克兰腹地推进的通道,形成对顿巴斯重镇的合围态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