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邻居小孩在电视台担任主持人。西藏自治区六十周年庆典时,跟着摄制组深入采访,回来给我讲述西藏的深刻变化。今天就摘取一段,说一说他走进玉麦的故事。因为是听来的,可能不很完整,但绝对真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从拉萨下了飞机,直奔玉麦,距离近七百公里,途中在山南市歇息一晚,第二天近十点抵达玉麦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说起西藏,你可能会想到布达拉宫、纳木错、还有那些美得像梦一样的雪山湖泊。但你可能没听过“玉麦”这个地方——它没有热门的景点,更没有热闹的的集市,但它的故事,是以能让你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玉麦乡在哪?在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深处,平均海拔3650米,什么概念?就是你光走路都喘得像跑完八百米。而且这里冷得离谱,一年大半时间风雪封山,蔬菜不长,连土豆都只有拇指大,空气稀薄,交通闭塞,简直像“被世界遗忘的角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它紧贴着中印边境,是战略意义极高的“门面担当”。如果没人去守、没人住,边界线可能就会悄悄被别人推进一步。所以啊,这不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而是最需要“硬骨头”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间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印边境战争后,为了安全,国家组织玉麦乡群众整体搬迁。但你猜怎么着?到最后,整整一个乡,只剩3口人没走——桑杰曲巴和他的老婆、女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成了玉麦的第一任乡长。虽然叫乡,但没有办公室楼,甚至没有电、没有医生、没有邻居,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牛羊和坚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87年,印度士兵偷偷越境,在中国境内插旗设卡。说白了,就是想“试试看你们有没有人”。桑杰曲巴一看就急了,立刻背起干粮、踩着雪,一口气走了四天三夜,才找到部队报警。报完警后,他带着两个女儿直接上山,把印度的旗子拔了,换上中国的五星红旗,一点没含糊。那一次,他们硬生生把控制线往南推进了5公里。这种事,没有头条,没有奖章,但比任何一场“抗议外交”都来得有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桑杰曲巴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他的大女儿卓嘎站出来,她和妹妹继续每天升旗巡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哪怕山高路滑,哪怕一个人走几小时都不见人影,她们也不嫌苦、不喊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今的玉麦,有了学校、客栈、网络,还有慕名前来的游客和志愿者。从最初的3个人,如今已经变成几十户人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可她们一家人呢?没换方向,没退一步,依然在巡边、升旗、守望——只是角色变了,从父亲,到女儿,再到第三代。桑杰曲巴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留下的誓言,今天依然响亮:“家是玉麦,国是中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在,卫星镜头就拍得明明白白,在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也就是我国藏南地区,中国用一年时间建起了一个101户的村庄,能容纳数千人定居,要知道这里以前只有个军事哨所,现在却成了有模有样的居民区。</b></p> <p class="ql-block"><b>(写在最后:因为是临时分界线,所以国家对有意愿往前居住的藏民,出资盖房并提供一切便利。另外讲述者不便提供图片,故本文图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