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艺术博物馆

往往(王钧)

<p class="ql-block">出紫竹院西门,骑个自行车就来到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北京万寿寺始建于唐朝,位于海淀区高梁河(长河)广源闸西侧,素有“京西小故宫”之誉。明清时期经多次重修,成为皇家祈福祝寿的佛教圣地。寺内建筑规模宏大,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中路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两侧配有方丈院等。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珍藏大量古代艺术精品,是研究明清皇家寺院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的行宫位于寺院西路,是清朝皇室成员在往来于紫禁城与颐和园、圆明园途中,用于休憩、祈福和驻跸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乾隆皇帝曾三次在此为其母崇庆皇太后祝寿,慈禧太后往来颐和园时,也多次在此驻跸,至今寺内还保留着她的梳妆楼。</p><p class="ql-block"> 行宫区域将寺庙的庄重与园林的典雅巧妙结合。它不仅拥有精美的殿宇,还配有亭台、假山、曲径通幽的庭院,环境极为清幽。</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是休息站,更是一个重要的礼佛场所。皇室成员在此停留时,会进行祈福、诵经等佛事活动,使其成为一座功能完备的皇家寺院行宫。</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览很多珍贵的艺术品,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细看。</p> <p class="ql-block">如今,经过修缮后,行宫区域与万寿寺主体一同作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游客可以亲自走进这些殿堂,感受昔日皇家的气息,并欣赏其中丰富的馆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后院西洋门额殿为清末遗存,极具特色。其采用巴洛克建筑风格,以精美砖雕拱券门为核心,门额上刻有“般涅槃境”等汉字,两侧饰以卷草纹饰。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是清末北京中西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在传统寺院中尤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后院一棵600年的银杏树。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  万寿寺后院假山系清光绪年间重修时,巧妙利用地势营造的园林胜景。其以太湖石堆叠而成,形态奇巧,洞壑幽深,设有“三大士殿”等石上殿阁,构思精妙,被誉为“寺中园”。山间小径盘旋,登顶可俯瞰全院。更奇者,一株古松植于山下洞中,树冠穿石而出,形成“树上松”奇观,与“空中阁”、“渗地泉”并称万寿寺三绝,展现了古代工匠极高的造园艺术。</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现在不能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在万寿寺后院,巧遇朋友,真是有缘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