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十一月一日、星期六 ,清晨南京市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道友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六合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座是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镌刻着棠邑古地的沧桑与璀璨。</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映入眼帘是大型铜浮雕《棠邑风华》,以艺术形式再现了六合地区(古称“棠邑”)的历史文化脉络,展现与棠邑相关的历史场景、重要人物、代表性建筑、民俗风情、重大历史事件等内容,以此来反映当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特色和发展成就等。</p> <p class="ql-block">踏入这里,仿佛推开了一扇时光之门。从远古时代人类在滁河河畔留下的生活印记,到商周秦汉时期的“高光时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北第一道屏障”,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江北巨镇”,再到明清时期烟火繁盛的快速发展,六合的古今变迁,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在世人眼前生动地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核心展厅“棠邑千秋 天下六合”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了六合从古至今的变迁。战国越王旨翳剑(越王勾践玄孙的佩剑)出土于六合姚庄墓葬,其错金铭文印证了六合作为棠邑的历史渊源。南朝青瓷莲花尊、西汉漆奁盒等文物通过灯光设计焕发新生,参观者可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古代市井风貌。</p> <p class="ql-block">440余件文物“讲述”了六合的历史变迁——从远古时代人类在滁河之畔留下的生活印记,到商周秦汉时期的“高光时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北第一道屏障”,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江北巨镇”,再到明清时期烟火繁盛的快速发展。</p> <p class="ql-block">展出了许多出土的文物,和田玉、石壶、立足陶豆等,以时间为脉络,以文物为载体,讲述了六合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棠邑古城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1号展厅是厚重的历史长卷,那么3号展厅便是一幅鲜活的乡土风情画。六合这片土地,有近3000年的历史沉淀,孕育出四件独有的文化珍宝:六合民歌、雨花石、农民画、六合美食。</p> <p class="ql-block">“茉莉画乡”展示了六合与茉莉花的深厚情缘,“茉莉”对应着六合动听的文化符号——世界名曲《茉莉花》。2010年,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六合“江苏民歌之乡”称号,并颁发了奖牌。</p> <p class="ql-block">雨花石色彩丰富,常见红、黄、蓝、绿、紫等色调,纹理多样,既有类似山水、人物的自然图案,也有类似花卉的抽象纹路,具有“千种画面万种风情”的美誉。以“意境美”著称,图案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兼具质、形、色、纹四美。</p> <p class="ql-block">从3号展厅轻抚城墙逐级而下,一步一履间便踏入了2号展厅,这里是以清代六合县府街为蓝本复刻而成的“非遗老街”。</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蜿蜒通向记忆深处,古韵悠然,骨牌灯、竹镇高跷表演、烙画、剪纸、雨花石雕刻、六合印社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活态的非遗画卷,让人忍不住驻足细品。</p> <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见到南京六合地区民国时期烧饭的灶台,通常被称为“灶台”或“灶间”。这种灶台一般呈扇形或长方形,烟囱依墙而砌,台面通常并排开两个灶洞,一大一小,可放置两口铁锅,大锅煮饭,小锅炒菜。</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的建筑古色古香,一个个非遗工坊并肩而立,布艺草编工坊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静编织的“龙”“孔雀”等琳琅满目,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这里凝练了六合千年来的文化精粹,复刻的老街串联起各项非遗技艺。老街不仅特设非遗学堂作为交流空间,还添置了互动学习一体机,游客可以亲手体验非遗制作,感受传统与活力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走进六合博物馆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棠邑春秋”画卷徐徐展开,感受六合人以开放包容之姿谱写的壮阔史诗,聆听这片土地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的深沉脉动。雨花石置于清泉,石纹便如烟波荡漾,恍若一幅水墨长卷,在光影交错间,演绎着自然与艺术的永恒对话。茉莉花歌曲的旋律优美动人,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浪漫与梦幻的世界中。每次来到六合游览,都对这块土地产生深深眷恋和热爱。</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于道友们拍摄,在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