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福建游D10(2)·邵武·和平镇

杨三郎

<p class="ql-block">出行日期:2025年4月14日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了金坑村,又来和平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清新河溪绕于镇边,跨过风雨廊桥,便入古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坐落于和平村的现代社区内,村委会门前的主街道两旁商铺林立,溢满着浓厚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和平,亦称“禾坪”,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唐朝称“昼锦里”,宋朝称“昼锦乡和平里”,宋以后也称“旧市街”,民国改“禾坪区”、“禾坪乡”,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和平人民公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和平建城堡。高墙环城,城内以石板卵石铺面的街巷交错,近300幢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鳞次栉比,被专家称为 “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街道很窄,约有三四米宽,弯弯曲曲,两旁有不少的店铺依旧经营着各色商品和地方美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传统的包糍、豆腐、腊肉、麦芽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镇文脉深厚,人才辈出,自宋至清诞生进士百余名,仕至尚书侍郎、侍制、中大夫者代不乏人,仅两宋年间,上官家族就有进士70余名,且有一名“榜眼”,故和平号称“进士之乡”,所以,街里的大户宅院比比皆是,“大夫第”、“官郎第”门楼高大,砖花精美,可见当年主人地位之尊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span>当年的一些大户人家,宅堂依旧在,却无儿孙守,留下一片惨淡景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人丁兴旺之族,至今还能固守在祖宗老宅里,代代传承。这家主人说,他也不知道这房子有几年许多,反正他们已居住到十一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祖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家族,一民族,绵延千年,靠的是血脉生生不息,活的是家业兴旺,千秋万代。只叹息,今日吾族怎突然步西方之后尘不婚不育兴起,真乃是工业化进程之必然?不尽然如此,值得深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根雕老者红光满面、精神饱满,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声音洪亮、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民公社时期的供销社旧址,变成了体验馆,从中可以回首望到那段令人难忘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的北门楼连接着福建通往中原的古隘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楼门洞的墙壁上,六十年过去了,那时书写的小标语依然可见,映出了那段时光最为真实的时代气息。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标语,官家、百姓都没有人去想着把它铲除,使它逐渐变成了文物,希望以后能把它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镇祥和宁静,原住的居民们在这和平和日新月异的日子里,依旧用他们平和的心态、传统的生活方式,来享受这新时代的生活,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日益强大起来的祖国带给中国人民最大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餐,安排在和平村村委会门前街道的一家具有地方餐饮特色的菜馆里,在古镇中看到的包糍、豆腐块等特色小吃一应俱全全部尝到。</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