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阔别四十载,重踏燕园秋光,恍若一场跨越时光的重逢。记忆里有少年偶尔在燕园玩耍的模糊印记,也有带着娃在未名湖畔滑冰的中年时光。有些楼景、道路已觉陌生,却依然能循着方向找到未名湖。红枫燃着热烈,银杏缀着金黄,博雅塔依然傲然屹立,未名湖依旧波光粼粼,大屋顶中式建筑依然是红柱白墙耀眼。故地的轮廓仍在,却添了更浓的景致与生机。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转星移,旧景新颜交织成画,人已古稀心已波澜不惊,却仍因这四十年后重逢的秋光与园景,泛起由衷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北大又称燕园,因校址坐落于原“燕园”旧址,1952年迁入后沿用此称。</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朱红大门板上,金色的门钉在光里闪闪发亮。往里一看,柳树的枝条轻轻摆动,金黄的叶子在枝头摇曳,仿佛满园的秋色都关不住,正从门缝里往外涌。↓</p> <p class="ql-block"> 这时来北大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满天的金黄与艳红大色块铺陈的亮眼夺目。再有就是大屋顶、小脊兽、红柱白墙的中式建筑鳞次栉比,这在其他高校极少。楼间距虽然特别近,却藏着古典园林的韵味,华表、石麒麟这些老物件添着古意,它还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深厚的历史底蕴早与校园景致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单檐歇山顶的古建筑真多!</p> <p class="ql-block"> 具有中式元素的新建筑。如生命科学楼,看着是现代建筑,仔细琢磨,屋顶像是吸收了中式大屋顶的元素,明显的坡顶特征,窗沿下排列整齐的木条装饰感觉它把中式元素和现代风格融合起来了,中西合璧。体现了北大的兼容并蓄,继承创新。↓</p> <p class="ql-block"> 阳光洒满大地,教室楼的玻璃上每一扇窗都成了一幅活的彩绘。朱红与金黄的影子在窗棂上被定格,随风摇曳,竟与楼下路上的秋叶,形成了虚与实,光与影的相互交融、相映生辉——虚影映实色,光韵衬秋红,这景致真真是神来之笔!↓</p> <p class="ql-block"> 隔了一周再来北大,银杏叶、红枫叶落了满地,铺得厚厚一层。踩着落叶听着沙沙声,秋景虽美,却衬得时光匆匆,一年又过了,真有些平添岁月催人老的伤感。</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北大经典景观“一塔湖图”。博雅塔与未名湖、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起,共同构成了北大最著名的景观,被学生们戏称为“一塔湖图”(谐音“一塌糊涂”)。这其中:“塔” 指的就是博雅塔。“湖” 指的是未名湖。 “图” 指的是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这三者相依相伴,构成了燕园的经典之地。↓</p> <p class="ql-block"> 北大博雅塔由来。1924年建,原是水塔,仿辽代中式古塔。由燕京大学教授博晨光的叔父、美国人詹姆斯·波特捐款修建,“博雅”取“波特”音译+博晨光的“博”字,含“博学雅正”之意。</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得名核心是“有意留白”。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建校时,校园规划者想给湖取名,国学大师钱穆提议“不必强求命名,‘未名’反而更有韵味”,校方采纳后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太阳转到西边,低角度的光线把湖水照的波光粼粼,东岸边的红树叶被照得透亮,像挂了一墙小彩灯,光闪闪亮晶晶,别提有多美了,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拍照。↓</p> <p class="ql-block"> 右下角雕塑是“北大百年校庆标识”,抽象“1998”变形,寓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雕塑通体采用不锈钢材质,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金属光泽,与周围的绿树、红枫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燕园里很受欢迎的拍照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未名湖畔有个慈济寺的山门门洞,它建于清代,因古时用于祭祀花神,民间也称之为“花神庙”。慈济寺后毁于大火,仅留存现今的遗址,成为未名湖畔的一处重要景观。山门做工精细,有飞翘的屋檐和雕花的石拱墙体 。↓</p> <p class="ql-block"> 湖光塔影。在湖心岛欣赏博雅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黄的垂柳、绚烂的秋叶、翡翠般的湖、山石嶙峋的假山、蜿蜒曲折的驳岸与远处秀拔的古塔共同组成一幅迷人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 岛亭或湖心亭。正式名“鲁斯亭”,1929年由亨利·鲁斯捐资修建。鲁斯亭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八角亭,由八根红色木柱支撑,亭顶为宝塔状,底座是高一米有余的八角形石台,亭下建有地下室,亭外有回廊,木梁上饰有精美的苏式彩绘。此地曾做图书馆使用,据说现在仍作为会议室使用。↓</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p> <p class="ql-block"> 走近李大钊的雕像,他神情平和,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校园。这里不仅是纪念他的地方,也是了解北大历史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靠西门的办公楼前有一对石麒麟,它来自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旧物。它们雕刻精美,姿态庄重,特别是石麒麟的发毛高耸,我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这么高盘发麒麟,像是带了一顶西方的大法官帽,都说麒麟是象征着吉祥与太平的“仁兽”,我看它真是霸气又庄严。如今它们矗立在北大办公楼前,为校园增添了一份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祥瑞之气。</p> <p class="ql-block"> 华表。北大校园为什么有华表这样的皇家建筑呢,与石麒麟一样来自圆明园。它建于1742年,原在圆明园安佑宫前,1925年迁至燕园。柱身刻着腾云的蛟龙,顶部是朝天吼神兽,寓意守护与威严,是校园里的历史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你看到的像小船一样的东西就是石舫的石质基座。 它原本是和珅建造淑春园的一部分,船身部分有精美的木质结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破坏,木质部分被烧毁,只剩下石质基座。↓</p> <p class="ql-block"> 校友桥。西门进入北大校园必经一座灰色古朴的三孔小石孔桥,它建于1926年。是由校友捐资修建,因此得名。桥身呈弧形,石栏杆雕刻精美,与周围的中式建筑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是校园内历史悠久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新建的北大图书馆就在未名湖畔,它的屋顶是庑殿顶,正脊两端有明显的大螭吻。下部采用西式的横平竖直结构,窗户和立面规整,符合现代建筑的功能性与简洁性。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展现了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挺幸运,壮丽的晚霞染红了半个天空,与图书馆的蓝色窗棂形成鲜明对比。建筑前方的广场上,匆匆而过的几个青年学子为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气。↓</p> <p class="ql-block"> 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以灰色石材为主,外观简洁大气,线条规整。这是1998年为纪念北大建校百年而建,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是校园里一处既现代又富有纪念意义的地标。百年大讲堂是北大的重要活动场所,在这里举办过无数讲座、演出和展览,是校园文化生活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周六再去燕园,百年大讲堂广场那里正在开展集成电路文化节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 北大的西校门,是校园里最具标志性的中式建筑之一。红漆立柱搭配蓝底金字的匾额,顶部是典型的歇山顶,屋檐下有精致的彩绘和斗拱,色彩绚丽。特别是“北京大学”四字由毛泽东题写,蓝底金字,庄重醒目。原为燕京大学的校门,建于1926年,是校园里最具历史感的入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 燕园太大,又美景如画,我们几位摄友从上午拍到下午,又拍到太阳落山,天彻底黑了,累的是腰酸背疼腿抽筋,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走到,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燕园。有机会再去!</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11.3/1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