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有两位朋友,都是六十来岁。一位是退休的国家干部,正在实施走遍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计划;另一位是企业负责人,每年都会安排几次国内外旅行。他们常说,年轻时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很少有机会远行,如今要趁着腿脚还利索,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见他们不是在旅途中,就是在规划下一段行程,我不禁对“远行”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思考与体会。</p> <p class="ql-block">“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一个“远”字,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年轻人把“远方”看作一首诗,充满云水相接的浪漫;老年人却对远途心存顾虑,难免步履蹒跚的怅惘。这种“行”与“止”的拉锯,像一首心底的诗,在每个人的生命里轻轻吟唱。</p> <p class="ql-block">青春是生命的盛夏,骨子里总涌动着出走的冲动。年轻人最怕整天待在家里,与家人面面相觑。他们脚步轻快,仿佛长了翅膀,总向往着家人找不到的远方。家,对他们来说,更多是吃饭睡觉的地方。吃饱睡足,他们就渴望往外走,越远越好,最好能飞到天涯海角。无论在车上还是飞机上,他们倒头就能睡着,醒来立刻生龙活虎。只要有得玩、有得吃,哪里都可以是家。他们不恋床,适应力强,不像老年人有那么多习惯和讲究。</p> <p class="ql-block">对年轻人来说,百无禁忌,只要离家够远,没有人管束便是天堂。外面的世界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俊男美女,有趣的人随处可见,谈得来的都是朋友,看对眼的还能成为恋人。神秘与浪漫,让每一次出行都如同一部长篇故事,充满无限想象。远方,对他们来说,确实如诗般美丽。</p> <p class="ql-block">然而,远方对老年人来说,却常常伴随着顾虑。路途一远,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危险。远,意味着陌生,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他们用怀疑的眼光打量外界,外界回报的也难有善意。老年人不能憋尿,一想到路上找厕所的麻烦,出门的兴致就消减大半。对他们来说,只要离开家门,外面的世界似乎处处潜藏不便。</p> <p class="ql-block">步入晚年,生命的活力渐渐消退,“远”从诱惑变成了负担。曾经踏遍青山的双脚,开始眷恋家门口的方寸之地;曾经容纳四海的心胸,也不得不计较前方有没有厕所。远方不再有诗,只剩下对“回家”的渴望。这不是思想固执,而是生命规律的自然转变。</p> <p class="ql-block">我的这两位朋友,其实正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代表。他们在人生的过渡期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既保持远行的体力,又拥有沉淀的智慧;既卸下了生活的重担,又尚未被岁月完全束缚。他们的远行,不再是年轻时的冲动出走,而是一种清醒的“抗老”智慧:在时光流逝中,主动守护生命的广度,为自己筑起精神的堡垒。</p> <p class="ql-block">“远行要趁早!”这句话固然是对年轻人的劝勉,但更深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适合那个阶段的“远行”。年轻时,远行是开拓眼界;中年时,远行是承担责任;年老时,远行是修炼心境。即便足不出户,读万卷书也是远行;与老友闲谈,回忆往昔同样是心灵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人生这场远行,始于对远方的向往,终于对归途的领悟。当生命的候鸟终将飞回最初的巢穴,我们带回来的不该只是疲惫与沧桑,更应该是沿途采集的星光与智慧。这星光能照亮归途,这智慧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远行,是哪怕身处斗室,心中也能装得下天地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