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源】乔叶《宝水》及老子哲思的精神共鸣/金霞

月亮妈妈

<p class="ql-block">  得知河南籍70后作家乔叶,明日将莅临三门峡开讲,欣喜难以言表。自读她的《别同情我》起,她的散文与小说便在心里扎了根。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乡土温度、女性视角下的细腻洞察,总能让同为河南人的我感到格外亲切。前些日子,为了给学生荐书,特意将她斩获茅盾文学奖的《宝水》又读了一遍。未料,恰逢这场即将到来的讲座,心中生出诸多感触。当我再次在字里行间穿行太行深处的宝水村,竟愈发清晰地听见它与千年前老子《道德经》的隔空对话,而我的心绪,也在豫地乡音、乡土叙事与古老哲思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p><p class="ql-block">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乔叶笔下的宝水村总让我想起家乡大大小小的村落。那些为宅基地争执的邻里、守着老手艺不肯撒手的匠人、带着新鲜想法返乡的年轻人……都是我记忆里熟悉的身影。乔叶没有将乡村写成滤镜下的乌托邦,却用温润的笔触让矛盾有了和解的可能:固执的老者终会试着理解直播带货,争执的邻里能在一碗热汤面里冰释前嫌,乡村旅游开发也没有丢掉祖辈传下的老规矩……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理想,戳中了每个牵挂乡土的人!身为河南读者,我深知这片土地上的乡村正经历着怎样的转型阵痛!许多村庄留不住年轻人,老手艺在机器轰鸣声中逐渐式微,传统人情在利益面前偶尔显得脆弱。而宝水村的存在,恰似乔叶为这片土地量身打造的精神坐标,它不是对现实的回避,而是对乡村最深情的期许。就像我们总盼着老家的路更宽、人情味更浓,乔叶便用文字把这份期盼具象成了宝水村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份对理想生活的描摹,让我不由自主联想到《道德经》中老子勾勒的“小国寡民”图景。老子笔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是战乱时代里对安宁秩序的向往;而乔叶笔下的宝水村,是当下乡村转型期里对“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渴求。二者看似相隔千年,却有着本质上的同频,都是创作者面对现实困境时,为人们搭建的精神家园。老子说“道法自然”,主张顺应事物本真规律;乔叶在《宝水》中也传递着同样的内核,宝水村的振兴从不是照搬城市模式,而是顺着乡土的原本生长:老屋改民宿保留着青砖黛瓦,直播带货卖的是山里的土产,乡村治理靠的是邻里间的情理。这种不违本心、不离根本的发展方式,正是对“道法自然”最鲜活的当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此前我曾疑惑,将这两部跨越千年、体裁迥异的作品放在一起是否合适,如今沉浸其中才明白,这种对照恰恰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读懂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道德经》以凝练的哲言立论,“小国寡民”是剥离了复杂现实的纯粹理想,它的价值不在于复刻,而在于警示世人莫要在追逐发展中丢失初心。《宝水》以细腻的叙事动人,它的理想主义里满是现实的影子,那些村民的犹豫、转型的波折,都是对真实乡村的映射。乔叶没有回避矛盾,只是给出了更温和的解法,这种“带着烟火气的理想”,比纯粹的哲思更具可感的力量。就像我老家的村庄,近年来也在修公路、搞特色种植,过程中难免有分歧,但大家对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牵挂从未改变,这与宝水村的故事何其相似!现实或许有缺憾,但理想总能为我们指引方向。</p><p class="ql-block"> 明日,便能现场聆听乔叶讲座,我能否到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曾带着对《宝水》的深入研读,探寻到更多文字背后的故事。乔叶,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优秀作家,她用《宝水》为我们展现了乡村的另一种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乡土的生命力永远都蕴含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里。我始终相信,无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乔叶的宝水村,它们所承载的对美好的向往,终将化作力量,让我们的乡村,在时代浪潮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兼具根脉与活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