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砥宗祠工程搁浅的深层原因探析

淡如水

<p class="ql-block"> 坪砥宗祠工程搁浅的</p><p class="ql-block"> 深层原因探析</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文会</p> <p class="ql-block">  关于坪砥宗祠建设项目中途停滞的症结所在,表面看来资金短缺似乎是直接诱因,实则仅为冰山一角。若仅归咎于经费不足,便难以触及问题的根本。真正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一个后裔众多、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中,竟无法凝聚起一座宗祠所需的共识与力量?唯有拨开表象迷雾,方能洞见资金链断裂背后潜藏的组织失序与人心离散。</p><p class="ql-block"> 资金困境绝非源于家族整体财力的匮乏。据可查资料显示,刘氏吉蕴公一脉后裔规模浩大,保守估算已达三十万人之众。倘若每人仅出资百元,理论上即可汇聚三千万元建设资金,足可支撑一项宏伟的宗族工程。更不容忽视的是,族中不乏事业有成、资产逾千万者——仅以笔者故乡为例,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之地,便有多位身家显赫的族人。可见,缺钱不过是表象,真正的症结在于筹资机制的失效与集体行动的瘫痪。</p><p class="ql-block"> 究其根本,项目停滞的核心矛盾聚焦于两大深层症结:一是总会集体领导机制名存实亡,二是广大宗亲群众的支持基础几近瓦解。二者互为因果,共同导致了工程的搁浅。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便难以统筹资源;而失去群众的信任与参与,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p><p class="ql-block"> 总会的集体领导早已形同虚设。客观而言,2018年选举产生的刘氏吉蕴公后裔宗亲联谊总会,起初曾被广泛认可,并非派系斗争的产物。其核心成员不仅经济实力雄厚,且组织能力出众,一度被视为引领宗族复兴的希望。然而,随着部分功利之徒攫取主导权,宗族内部迅速分裂为“坪砥派”与“沙江派”两大阵营。坪砥一方脱离总会统一领导,另立“坪砥修祠理事会”,形成事实上的分裂组织,并以局部代表的所谓“民主选举”结果,强行取代原有总会,架空合法机构。</p><p class="ql-block"> 此后产生的所谓“新总会”,同样缺乏广泛代表性与实际领导力。经济实力雄厚、人口数万的沙江派始终拒不承认由坪砥派主导选出的总会,致使该机构既无法统辖王爷山田氹一带的宗亲,亦因工作方式失当,难以赢得其他地区族人的信服与支持。倘若除沙江之外各地宗亲皆积极响应,坪砥宗祠工程断不至于中途停工。正因领导失能、派系林立、人心涣散,才使一项本应凝聚族心的工程,最终沦为内耗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11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