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与捐款(随笔)钟育关

董坚文学工作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请客与捐款(随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钟育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我参与了某商会的筹建活动,在筹建过程中遇到筹款问题。在捐款倡议书发出后,有很多热心老板积极参与,踊跃捐款。但也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甚至也有反对的声音,说:“捐款给商会,不如请朋友聚聚,喝一杯更痛快。”认为捐款是愚蠢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请客与捐款,这是一个颇富的人生哲理的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我并不否定请客,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情礼之中,不可置否。但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在两者作出选择时,就真的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同样是支出1000元,究竟是用于请客,还是用于捐款?若从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衡量,这道选择题的答案,大家的心里都很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偏爱请客带来的即时联结,认为这是维系关系、拓展人脉的方式。但在我看来,请客的价值更像是“点对点”的短期互动一-客人性格各异、需求不同,能带来的反馈是个体性的、小范围的,影响也多停留在一时的寒暄与认可,甚至可能因期待落空而毫无实质收获。我曾见过同事为维护“人脉”,每月花数千元请客户吃饭,酒桌上的承诺说得热闹,转头却鲜少有人兑现,最终只留下一笔笔沉默的开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捐款,恰恰是一种“放射性”的长远投资。它的影响从不局限于当下,或许是资助一名学生完成学业,或许是为公益项目注入一份力量,这份善意可能跨越时间,惠及几代人。更重要的是,捐款背后折射的,是一个人主动选择的担当与慈悲一-请客可能出于被动应酬、人情压力,捐款却源于内心的价值认同,是自发的善意与格局的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有个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的经历。几年前,他所在的行业遭遇寒冬,公司面临裁员危机,一位平时低调、常年参与助学捐款的合作伙伴,却主动提出与他们共担成本,还介绍了新的资源,让他难过难关。后来,合伙人对他说:“我愿意帮你们,不是因为你们曾请我吃过饭,而是每次看到你们在公益名单上的名字,就知道你们是愿意为长远价值付出的人,值得信任。”这件事让他深刻意识到,请客换不来的信任,捐款背后的品格却能轻易赢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让我选择投资对象,我定会倾向于那些愿意捐款、积极参与公益的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明白,能主动奉献的人,往往具备更开阔的胸襟与更长远的眼光。真正能走得远的人,不仅要有捕捉机遇的能力,更要有“顾大局、敢担当”的魄力。请客或许能换来一时的热度,但捐款沉淀下的品格与善意,才是个人发展中最坚实、最有后发力量的基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