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老年人大学章丘分校文学写作班文选(总第七十期)

百芳雅梦

<p class="ql-block">邂逅 “大美文祖” 东张村,一眼便爱上的山水诗意 </p><p class="ql-block"> 孙继芬</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的周三,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与济南章丘文祖镇东张村撞了个满怀。这处藏在崇山峻岭间的村落,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山水的灵秀、历史的厚重与民风的淳朴,走进去的那一刻,便让人忍不住心生欢喜,只想把这里的美好一一珍藏。</p><p class="ql-block"> 东张村的魂,是那生生不息的泉。村里三处喷泉日日喷涌、从未停歇,更有八仙泉由永清泉、永明泉、古柳泉等8处天然出流泉点组成 —— 传说是八仙开凿泉眼的八仙泉,滋养着一方土地;村西的永清泉、永明泉与村东的古柳泉,日夜喷涌源源不绝,流淌着甘甜的泉水,清冽爽口到可以直接饮用。秋日里雨量充沛,泉水愈发丰盈,村民们在河边洗菜、搓衣,石板上的搓板随意摆放,恍惚间竟有 “窈窕女子浣溪纱” 般的闲适意境。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泉水从农家岩石缝里流出、从道路边石板缝中喷涌,“清泉石上流” 的诗意,在这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丰水期喷涌的泉水汇成的河流穿村而行,一群群的锦鲤鱼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河边杨柳成荫,水草丰茂,偶见簇簇美人蕉点缀水流其间,同行的朋友一边拍照,一边用手指着说,看那边美景,多像有一美人兮,在水一方。河边茂林修竹与轻摇的垂柳相映成趣,好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p><p class="ql-block"> 东张村的韵,是那穿越千年的树。村正中央的 “千年鸳鸯古柏”,是全村的 “活化石”,更是不可错过的景致。两株古柏相依相偎,历经千年风雨依旧苍劲挺拔。西侧雄株直径达2.8米,树干纹理竖直,树形雄伟挺拔向上,苍劲有力,尽显阳刚之气;东侧雌株直径达3.4米,树干纹理螺纹状,旋转式生长至顶,树冠弯曲秀长,宛若裙衫裹体,如舞者般婉约。“八泉共润连理枝”,千年时光里,它们枝繁叶茂、相拥相携,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岁月的故事,站在树下仰望,满心都是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环顾四周,村里还有古树参天,秋日里柿子挂满枝头、黄栌树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万紫千红的山野,美得像闯入了仙境。</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温暖的,是东张村的人。这里的民风淳朴得如同山间的泉水,忙秋收的村民们脸上总挂着亲切的笑,见了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热情地问 “哪里来的”,听我们夸 “山水景色真好”,便笑得更欢。村支书与文旅人员早早为我们准备好接待工作,校领导提前安排的意外险与大巴车,更让这场旅途满是安心。我们在村里参观了药香展厅、玉石展与农作物展,满室都是小米、花椒、山楂条的香气;坐在老人食堂里,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蒸南瓜、煮花生、石磨小馒头与西红柿山菌汤,每一口都是地道的山村风味;临走时,大家忍不住买些浆豆腐、紫豆角、花椒咸菜,连老人刚刨的新鲜地瓜都成了 “抢手货”,每个人满满一兜的收获,全是这里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从东张村到相邻的水龙洞村,沿途还遇见了月亮湾的秀美。水龙洞村三面环山,古树、古泉、古庙相映成趣,趟着泉水穿过路面看龙洞及九圣堂的景致,彼此搀扶的温暖同样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东张村的美,是看一眼便会爱上的美 —— 这里有山有水有古树,有淳朴的民风与热情的村民,有吃不够的农家味与带不走的山水情。若你也想寻一处静谧,感受 “大美文祖” 的魅力,不妨来东张村走走:喝一口甘甜的泉水,赏一眼千年的鸳鸯古柏,品一餐地道的农家饭,听村民讲一讲村里的故事,定会像我一样,被这份纯粹的美好深深打动,舍不得离开。</p><p class="ql-block"> 大美文祖,好客东张,等你来赴一场山水之约。</p> <p class="ql-block"> 立冬 </p><p class="ql-block"> 张方敏 </p><p class="ql-block"> 当一片片梧桐叶在寒风中翻卷落地,日历上的“立冬”二字便成了季节的注脚,宣告着秋的退场与冬的登场。这不是骤然的凛冽,而是一场温柔的过渡,像时光悄悄合上一本厚重的书,又缓缓铺开另一幅素净的画卷。 </p><p class="ql-block"> 立冬的清晨,总带着几分朦胧的诗意。薄雾缠绕着枝头,将远处的房屋晕染成淡淡的水墨,寒风掠过脸颊,不似深冬那般刺骨,却也带着清冽的凉意,唤醒沉睡的感官。庭院里的草木褪去了斑斓的盛装,只剩遒劲的枝干伸向天空,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冬日的轮廓,仿佛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的春暖花开。 </p><p class="ql-block"> 古人说“立冬补冬,补嘴空”,这一天的烟火气里,藏着最温暖的期待。于我而言,今日的暖意更添了几分牵挂与感慨——恰好孙子要期中考试,我一早便在厨房里忙碌起来,要做他最爱吃的韭菜猪肉水饺。择洗干净的韭菜带着清新的香气,与剁得细腻的猪肉末拌匀,用上刚买的调馅大师,淋上香油调味,馅料便有了灵魂。薄薄的面皮在手中捏褶、收口,一个个饱满的水饺排队站在盖帘上,像一个个蓄满期待的小元宝。 </p><p class="ql-block"> 恍惚间,记忆翻回几十年前的立冬。那时日子清苦,面粉是稀罕物,猪肉更是过年才能见着的“奢侈品”。立冬想吃顿饺子,得攒好久的面粉,韭菜是自家菜园里勉强种出来的,肉馅少得可怜,寻常人家难得见荤腥,更多是菜团子似的馅料,可就算那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有的用煎饼把煮好的素饺子一卷,一口咬下去,饼香混着饺香,老人们喝着饺子汤,嘴巴里念叨着原汤化原食,耶便是寒日里最实在的暖与香。如今不同了,日子越过越红火,面粉、猪肉随时能买到,想给孙子做顿爱吃的水饺,不过是举手之劳。厨房里炉火正旺,氤氲的热气模糊了窗玻璃,也暖透了心房,这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水沸下锅,水饺在汤中浮浮沉沉,这是立冬的仪式感,更是祖辈对晚辈的心意。盼着热气腾腾的水饺能让他吃得高兴,卸下考试的紧张,也期待着他能考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北方人家本就偏爱这立冬的饺子,它象征着“交子之时”的新旧交替,如今更裹着我对孙子的满满祝福,也裹着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心珍惜。 </p><p class="ql-block"> 立冬也是沉淀的时节。田野里早已收割完毕,裸露的土地在寒风中静静休养,为来年的耕种积攒养分。人们也放慢了脚步,告别了秋日的忙碌,开始整理一年的收获,规划冬日的时光。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捧一杯热茶,坐在窗前想着孙子吃水饺时的模样,想着过去与现在的变迁,时光仿佛也变得悠长而惬意。这份宁静,不是荒芜的沉寂,而是一种从容的沉淀,让心灵在喧嚣过后,得以回归夲真。 </p><p class="ql-block"> 寒风起,冬已至,但立冬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用清寒的姿态,提醒我们珍惜温暖;沉淀的时光,让我们积蓄前行的力量。在这个万物收藏的季节里,愿我们都能守住心中的暖意,像我守着一锅水饺的期待般,在靜谧中等待,在期盼中前行,静待冬日里的每一份惊喜与感动,也感恩这跨越岁月、愈发醇厚的幸福。 十一月七日晚</p> <p class="ql-block">  我依然是个农村娃 </p><p class="ql-block"> 文/李光民</p><p class="ql-block"> 我乃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生于百脉泉畔、赭山脚下。</p><p class="ql-block">绣江河水,滋养我成长;富饶赭山,抚育我长大。</p><p class="ql-block">我属于“出生就挨饿”的那代人,儿时充饥,全靠野菜、树叶与地瓜。</p><p class="ql-block"> 春日里,于山坡堤堰挖野菜;夏日中,在河沟水湾捞鱼虾;秋季时,割草、拾稻穗、揽(luan)地瓜;寒冬时,拾粪、搂柴、刨草疙瘩。</p><p class="ql-block"> 从小就养成勤奋坚忍、吃苦耐劳之性情,亦习得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之美德。</p><p class="ql-block"> 22岁那年,考学被录取前往省城。从上学到工作,一路拼搏奋发。</p><p class="ql-block"> 城市优越的环境与生活习惯,反复将我彻头彻尾地冲刷。</p><p class="ql-block"> 然而,农村的烙印在我身上根深蒂固,终究难以改变我这个农村娃。</p><p class="ql-block"> 尽管天天学着说普通话,可我依旧钟情于家乡的章丘话。</p><p class="ql-block"> 在喧嚣的城市,度过四十余载,但始终无法忘怀生我养我的老家。</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街坊邻居的老少爷们,忘不了大街小巷的旮旮旯旯,忘不了那桥、那井、那石碾、石磨,忘不了老家的一砖一瓦,忘不了赭山上的沟沟壑壑,忘不了稻田里欢唱的青蛙……</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退休赋闲,时间充裕,便隔三差五地跑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修缮老宅,留住儿时的记忆;整理院落,种菜种瓜。</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小伙伴们,常围坐在院子里,家长里短地开心拉呱。</p><p class="ql-block"> 回忆小时候一同去河里洗澡,结伴上山割草、逮蚂蚱,中午到树林里用黏竿粘蝉,晚上跑去王家坟偷摘甜瓜,和牛牌庄的孩子们打“山仗”,亮子的头上至今还留着一道长长的疤……</p><p class="ql-block"> 一聊起小时候那些趣事,便没完没了,犹如记忆的河流放水开闸。</p><p class="ql-block"> 每到此时,心情格外愉悦,倍感舒坦,这才恍然发觉,骨子里我依然是个农村娃。(2025年11月5日)</p> <p class="ql-block">  《游东张感怀》</p><p class="ql-block"> .穆宝盛</p><p class="ql-block">老年学舍习文翰,游学文祖览新庄。</p><p class="ql-block">古村石门三教阁,环山古柏郁苍苍。</p><p class="ql-block">鸳鸯比翼世稀有,名泉奔涌汇溪长。</p><p class="ql-block">野鸭嬉波鱼跃水,桐花满树雀鸣簧。</p><p class="ql-block">游客闻风来览胜,春秋花绽满山岗。</p><p class="ql-block">晚秋红叶层林染,绿水青山画景彰。</p><p class="ql-block">政策惠民兴僻壤,金山永续福绵长。</p><p class="ql-block">感恩党引康庄路,且把新篇代代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今日立冬 有文共享</p><p class="ql-block"> 文学班学员:靖绪安</p><p class="ql-block"> 立冬:万物藏息,岁暖安康</p><p class="ql-block">“霜降后十五日,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当《孝经纬》中的古老记述与公历11月7日或8日的时间节点相遇,便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立冬。作为冬季的起始,它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四立”,既是自然节律的转捩点,也是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文化符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农业生产、科学认知与健康养护。</p><p class="ql-block"> 一、立冬溯源:节气的起源与文化意蕴</p><p class="ql-block">立冬的由来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祖们根据地球公转轨道位置变化确立的时间标尺。西汉《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则将其正式纳入历法,明确了立冬太阳到达黄经225°的天文定位。“立,建始也;冬,终也”,古人以“立冬”为冬季开端,寓意农作物收晒入库、动物蛰伏冬眠,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阶段。</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生动诠释了时节变迁:一候水始冰,气温降至冰点,江河渐生薄冰;二候地始冻,土层凝结,大地封藏;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等大鸟渐少,海边大蛤外壳纹理与野鸡相似,古人便误以为其是野鸡所化。作为“四时八节”之一,立冬在古代是重要的节日,天子会率群臣北郊迎冬,赐冬衣、恤孤寡,民间则备好寒衣、祭祀祖先,以黑色为尚呼应冬季五行属水的古制,尽显对自然节律的敬畏。</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并非与立冬同步而至。中国幅员辽阔,“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仅与黄淮地区大致吻合,南方常有“十月小阳春”的温暖天气,北方则多雨雪降温,这种地域差异也造就了立冬丰富的民俗与生产生活形态。</p><p class="ql-block"> 二、生活图景:节气浸润的民俗与节律</p><p class="ql-block"> 立冬是刻在国人生活里的时间密码,从衣食住行到民俗庆典,皆蕴含着顺应时节的生存智慧。穿衣上,古人有“立冬备冬衣”的传统,现代生活中,人们也会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重头、背、腹、足的保暖,选择轻柔透气的材质抵御寒邪侵袭。</p><p class="ql-block"> 饮食习俗更是立冬最鲜活的注脚,南北方各有风味却殊途同归。北方盛行“立冬吃饺子”,因“饺子”谐音“交子”,寓意秋冬之交的时节转换,河南、河北的羊肉大葱馅、大连青岛的鲅鱼馅、天津的倭瓜馅,皆是对御寒滋补的追求。南方则有吃鸡鸭鱼肉补冬的传统,绍兴人立冬启始“冬酿”黄酒,潮汕人食甘蔗祈愿“齿不痛”,南京人吃生葱抵御湿寒,漳州人舂“交冬糍”祭祀土地神,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对冬日安康的期许。</p><p class="ql-block"> 除了饮食,立冬的生活节律也随之调整。中医主张“秋冬养阴”,此时宜早睡晚起,让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适度的户外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但需做好热身,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寒邪侵入。古人通过观风向预判时节冷暖与年成丰歉,“立冬西北风,来年五谷丰”“立冬吹北风,皮袄贵如金”等谚语,至今仍是人们感知自然的参考。</p><p class="ql-block">三、农业根基:时节指引的耕耘与收藏</p><p class="ql-block"> “万物收藏也”的节气本义,决定了立冬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地位。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立冬是秋收冬藏的收官节点,粮食需彻底晾晒入库,牲畜需备好越冬饲料,土地则进入休养期。而在现代农业中,立冬仍是重要的生产信号,指导着田间管理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北方地区立冬后需开展冬灌工作,利用封冻前的土壤墒情,为来年小麦返青储备水分,同时镇压土地防止冻害;设施农业则要加固棚体、调控温度湿度,保障蔬菜瓜果的正常生长。南方地区则忙于晚稻收割,抢抓晴好天气完成晾晒入库,同时播种油菜、小麦等冬种作物,为来年丰收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古人流传的农业谚语至今仍具参考价值:“立冬无雨一冬日晴,立冬有雨一冬淋”提示着冬季降水趋势,“立冬雪花飞,大雪积成堆”预示着后续降雪情况,这些经验总结与现代气象观测相结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双重保障。无论是传统的窖藏白菜、腌制冬菜,还是现代的冷链储存技术,本质上都对“藏”的智慧的延续,确保冬季食材供应与土地肥力养护。</p><p class="ql-block"> 四、科学视角:节气背后的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立冬并非单纯的文化符号,其背后蕴含着严谨的科学逻辑。从天文角度看,立冬时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渐缩短,正午太阳高度降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断减少,这是气温下降的根本原因。但由于地表在夏季积累的热量尚未完全消散,初冬时节通常不会过于寒冷,真正的严寒多在冬至之后到来。</p><p class="ql-block"> 气候学上,立冬标志着从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雨寒冻的冬季过渡。此时,亚洲高压势力增强,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北方地区率先进入寒冷期,南方则受准静止锋影响,多阴雨天气。这种气候转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塑造了不同地域的生态特征——北方河流封冻、树木落叶,南方草木仍有绿意,却也渐次进入生长停滞期。</p><p class="ql-block"> 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立冬习俗的合理性。冬季气温降低,人体新陈代谢减缓,适当进补能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力,与“立冬补冬”的传统不谋而合;而“扫疥”等古代清洁习俗,用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实则能预防皮肤病与瘟疫传播,契合冬季防疫的卫生需求。节气与科学的呼应,彰显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p><p class="ql-block"> 五、养生之道:中老年人的饮食与安康</p><p class="ql-block">立冬是中老年人养生的关键节点,此时气温骤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易高发,饮食调理需遵循“温补阳气、滋阴润燥”的原则,兼顾营养与顺应时节。</p><p class="ql-block"> 肉类选择上,羊肉是冬补佳品,《本草纲目》记载其“暖中补虚,开胃建力”,脂肪含量低且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适合手脚冰凉、气血不畅的中老年人;鸭肉性寒,能滋阴降火,对于“虚不受补”易上火的人群尤为适宜;鸽肉则能滋肾益气、调养气血,对大病初愈或体弱乏力者有很好的滋补作用。</p><p class="ql-block"> 蔬果方面,“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蕴含科学道理,甘蔗清热生津、滋补养血,其纤维还能增强牙齿自洁能力;梨素有“天然矿泉水”之称,熟吃可润肺止咳,适合冬季干咳人群;山药、白萝卜、白菜等蔬菜药食同源,山药健脾开胃,白萝卜顺气化痰,白菜清热生津,搭配煲汤或清蒸,既能保证营养又易于消化。</p><p class="ql-block"> 饮食搭配上,中老年人需注意“温补不宜过燥”,避免过量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可适当搭配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减轻肠胃负担;每日保证足量饮水,可适当饮用淡茶或温水,预防冬季干燥。同时,饮食养生需结合作息与运动,早睡晚起、适度锻炼,方能在冬季养护元气,安然过冬。</p><p class="ql-block"> 立冬是自然的休止符,也是生命的蓄力期。从节气起源的文化沉淀到生活民俗的烟火气息,从农业生产的时节指引到科学规律的深层契合,再到中老年人的养生智慧,立冬以多元的形态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在这个万物藏息的时节,愿我们顺应节律、养护身心,在冬日的宁静中积蓄力量,静待来春的生机勃发。</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