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黑河行记美篇,记录了7月27日我们在黑河市的游览。其中包括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中俄民族风情园、大黑河岛国旗广场和黑河口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b></p> <p class="ql-block"> 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区东南部,由黑河市爱辉区与腾冲市政府于2015年共同发起建设,2020年7月10日竣工开放。该公园以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主题,与云南腾冲市同名公园构成姊妹篇,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 公园分为主题轴线景观区和康体休闲活动区,我们只在主题轴线景观区游览参观。主题轴线景观区以“胡焕庸线”为主轴,东北端代表瑷珲,西南端代表腾冲,设置27个城市标识牌及入口景墙、胡焕庸雕塑、通体红色立方体浮雕等设施,展现人口分界线地理特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于1935年提出的重要人口密度分界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瑷珲更名为黑河,现多称“黑河~腾冲线”。该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呈东北~西南走向,倾斜约45度,全长约4000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胡焕庸线的核心特征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显著差异:线东南侧以平原、丘陵为主,集中了全国约94%的人口;线西北侧则以高原、山地为主,人口占比仅约6%。这一差异的形成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线东南部地势平坦、降水丰沛,适宜农业与居住;西北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自然条件限制人口聚集。此外,该线与气象、地貌、文化及民族分布等界线高度重合,例如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平行,并成为中原王朝历史控制范围与边疆民族活动区域的天然分界。</span></p> <p class="ql-block"> 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字肖堂,江苏宜兴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和首届理事,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黑河市瑷珲历史陈列馆</b></p> <p class="ql-block"> 瑗珲历史陈列馆(4A景区),1974年设立,1975年10月正式开放,是全国唯一一处以中俄东部领土演变历史为陈列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展馆采用遗址、建筑、陈列“三位一体”的展陈方式,展示黑龙江由内河变为界河及瑷珲城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陈列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瑷</span>辉区瑷珲镇萨布素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历经2000年改扩建、2008年免费开放,形成包含中俄艺术陈列馆、马占山历史陈列展、黑河商会历史陈列馆的”一主馆、 三分馆”的馆群格局。</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了中俄艺术陈列馆和瑷珲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有一种创作跨越千年时光,以江河馈赠为媒,将自然肌理与人文精神熔铸为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便是鱼皮文化。当柔韧的鱼皮褪去生命的鲜活,在匠人的巧思下重获新生,每一道天然的纹路,每一块拼接的形状,都诉说着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鱼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初鱼皮画的诞生,源于赫哲族等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对江河的敬畏与感恩。他们从鲟、大马哈等鱼类身上,剥离出坚韧的表皮,以剪代笔、以缝为墨,将狩猎场景、图腾信仰、神话传说镌刻于这特殊的画布之上。跃然“皮”上的图案,既是生活的写实,更是精神的图腾承载着这些民族的集体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鱼皮画不仅是文化遗产的见证,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将自然的质朴与艺术的精致完美融合,以独特的肌理质感和民族风情,在艺术的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 1642年,清太宗皇太极宣布已征服了贝加尔湖以东、鄂霍次克海以西地区。1643年,俄国人第一次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至海以南土地为中国所有。1858年中俄《瑗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包括库页岛,划归俄国。黑龙江由原来的中国内河,成为界河。 瑗珲,见证并经历了中俄之间过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瑷珲历史陈列》分五个展示部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第一部分“黑龙江~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遥远的古代起,源远流长、支流众多的黑龙江就哺育着自己的优秀儿女~中国历代北方诸多民族。他们在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流域广袤土地上,世代劳动、生息、繁衍,与血脉相联的中原各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 第二部分”十七世纪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b>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始,清政府统治下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满族、赫哲、费雅喀等黑龙江流域各族,遭到了沙俄哥萨克的严重侵扰。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清政府被迫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通过外交谈判,中俄两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里首次公开展出了珍贵的鄂伦春民族萨满服、神像、神偶,充分利用俄罗斯十七世纪原始档案资料、学术著述和形象资料,展现、复原了相关历史。</p> <p class="ql-block"> ▲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复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b> 第三部分“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b>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了对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管理。在约一个半世纪的和平环境里,黑龙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瑷珲发展成为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一部分除利用我国档案、 学术成果之外,还新收集、利用了多幅日、俄文图像资料,如俄罗斯内部出版物中的《十八世纪瑷珲街景》照片等。</p> <p class="ql-block"><b> 第四部分“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中俄《瑷珲条约》”。</b>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朝已由盛至衰,内外交困,面对强邻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又一次入侵,再也无力自卫和反抗。1858和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沙俄先后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两个条约使中国丧失了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 中俄《瑗珲条约》签订复原场景,中俄《瑷珲条约》又称《瑗珲城和约》,签订于1858年5月28日,有满、蒙、俄三种文本。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p> <p class="ql-block"><b> 第五部分“庚子俄难和重建瑷珲”。</b>《瑷珲条约》的签订并没有满足沙俄对中国的贪欲,他们在黑龙江左岸刚刚站稳脚跟,便开始越界掠夺我国漠河等地的黄金资源,蚕食我江东六十四屯土地。1900年又制造了震惊世界的“黑龙江上的悲剧”,攻占了我国东北。</p> <p class="ql-block"><b> “瑗珲被毀”开放式场景。</b>1900年8月4日,万余俄军进攻瑗珲。炮击过后,古城房倒屋塌,俄军涌入了城中。 副都统衙门口的下级官吏已无力回天,不能捍卫国土家园,准备自刎。一个清兵已是血流满面,奄奄一息,但仍试图拾起钢刀,准备再战。铁匠师徒,躲在门后,准备迎敌。母亲抱着被炸死的女儿,欲哭无泪。老太太抱着丈夫的灵位,与家园同存,视死如归。手握大刀的铮铮铁汉则集中体现着瑗珲军民誓死保卫家园,与敌拼争到底的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瑷珲卫国英雄园闭园,只在门外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俄民族风情园</b></p> <p class="ql-block"> 中俄民族风情园(4A景区),始建于2005年,头枕龙寿山,身依黑龙江,背靠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拍摄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闯关东》、《老农民》、《毛岸英》 、《玫瑰绽放的年代》、《大江作证》、《果河风云》等多部热播影视剧。</p> <p class="ql-block"> 契诃夫文化广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 ~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世界文学巨匠。1890年初夏,在去库页岛途中,乘船沿黑龙江(阿穆尔河)而下,登岸于中国黑河,其间他写信给家人由衷表达了黑河留给他的难忘印象,他写道,“我爱上了阿穆尔河,即使现在死去,也不觉得可怕了。</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民宅</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史实系列组画(桦林民族)</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族展区,这座建筑鄂伦春语叫“斜仁柱”,意思就是“用斜杆搭起来的家”。它高26米,宽22米,是按原比例放大了5倍,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斜仁柱,已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现作为鄂伦春民俗展厅。</p> <p class="ql-block"> 呐喊泉,喊声越大,喷泉喷出的水柱就越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大黑河岛国旗广场和国门景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黑河市大黑河岛国旗广场于2023年9月2日开工,10月1日落成。占地4000平方米,由56.74米高旗杆、15米×10米国旗(全国最大)、汉白玉旗台及大理石广场组成。旗杆象征民族团结,汉白玉旗台彰显对党忠诚,广场体现天圆地方理念,展现黑河包容开放的边境城市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坐在大黑河岛岸边,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观赏“一江两国”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黑河口岸位于大黑河岛,是中俄边境的重要地标和国家一类口岸。</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黑河口岸自1858年《瑷珲条约》后成为中俄贸易节点,</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82年正式恢复,是黑龙江流域最大、规格最高的口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口岸运输体系涵盖水运、公路及季节性冰上运输,全年通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