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一月三日,深秋的尾声悄然降临。清晨的徐州,万籁俱寂,凉风拂面,仿佛在低语着季节的更迭。几日前还沉溺于酷暑的人们,此刻终于体味到“一叶知秋”的深意——时光如流,四季已悄然走过大半。这一天,徐州老年大学摄影研修班的学员们,在指导老师朱远祥与班长杨震、付铁城、范利荣的带领下,满怀热忱踏上旅程,奔赴山东革命老区沂蒙山,开启一场融山水之美与红色记忆于一体的游学见习之旅。</p> <p class="ql-block"> 沂蒙,不仅是一片地理意义上的山川沃土,更是一个镌刻着革命光辉的名字。狭义上的沂蒙,源于1941年成立的“中共沂蒙地委”,涵盖今日的沂水、沂南、沂源、蒙阴与蒙山等地,深藏于沂山与蒙山的怀抱之中。广义而言,它以泰沂山脉、蒙山山脉和沂沭河流域为核心,以临沂市为主体,辐射周边十余个县市区,构成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不屈精神的红色热土。</p> <p class="ql-block"> 沂蒙根据地,是中国四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地处华北与华中之间的战略要冲,地位举足轻重。毛泽东高瞻远瞩,深刻洞察其“北控华北、南扼长江”的战略价值,果断作出“派兵去山东”的英明决策。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主力挺进山东;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领八路军第一纵队进驻沂蒙,革命星火自此燎原,抗日武装不断壮大,战略主动权逐步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p> <p class="ql-block">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武装并肩作战,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已扩展至12.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9.1%;党员发展至20万人,主力部队达27万,民兵50万,自卫团120万,为解放战争积蓄了雄厚的战力基础。这片土地,以血与火的奉献,书写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浸染着英烈鲜血的红色热土上,成长起无数共和国的栋梁之材。在沂蒙大地上,有共和国的三位元帅——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四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张云逸;还有十一位上将、六十三位中将、三百四十八名少将,都曾在这里与沂蒙儿女并肩奋战,生死与共,浴血疆场。正如毛泽东所咏:“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胜利的旗帜,是用无数先烈的生命染红的。</p> <p class="ql-block"> 在长达十余年的革命征程中,420万沂蒙儿女不畏艰难,前赴后继。120万人投身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人血洒疆场。他们与党同心,与军同命,铸就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她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为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在沂蒙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倾尽所有支援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其中,涌现出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缝衣纳鞋、筹粮运粮、救护伤员,甚至以乳汁哺育伤兵,创办战时托儿所,用柔弱之躯撑起支前的半边天。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军衣122万件,军粮1.17亿斤,动员参军20万人,救护伤员6万,掩护同志9.4万,瓦解敌军9.8万。她们践行着“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郎送战场”的誓言,以无私奉献铸就了“爱党爱军、艰苦奋斗、勇挑重担”的“红嫂”精神。</p> <p class="ql-block"> 明德英,一位普通的农村哑女,却用无声的行动谱写了最动人的英雄赞歌。抗战爆发后,她毅然投身支前。1941年,她冒死掩护一名被日军追捕的八路军小战士,并以乳汁救活重伤的他,助其康复归队。1943年初,她又与丈夫一同收留并悉心照料年仅13岁的八路军看护员庄新民,甚至杀掉家中唯一下蛋的母鸡熬汤喂养,使其重获健康。2009年,明德英被授予“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称号,她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东辛庄村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1939年,徐向前率领八路军第一纵队进驻她家,她倾心服务,无微不至。在党组织支持下,她与儿媳创办战时托儿所,精心抚养41名革命将士的后代。为了让孩子吃饱,她的两个儿媳在哺乳期将奶水让给托儿所的孩子,导致自家四个亲生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此后,她又陆续抚养45名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人的子女,都曾在她怀中安睡。人们尊称她为“革命妈妈”,她的胸怀,盛着整个民族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踏上沂蒙大地,深情感慨:“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他动情地说:“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在红嫂纪念馆前,徐州老年大学摄影研修班的学员们整齐列队,高举班旗,与群雕中的英雄母亲合影留念。班长付铁城动情地讲述“红嫂”们的感人事迹,学员们眼含热泪,心怀敬畏,深切体悟到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展室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一件件朴素的实物,无声诉说着战争年代沂蒙女性的坚韧与大爱。她们在炮火中缝军衣、在寒夜里熬鸡汤、在危难中掩护同志……指导老师朱远祥深情讲解,细述“红嫂”们的英雄事迹,叮嘱学员们要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与践行者。他鼓励大家用镜头定格历史,用影像讲述故事,将“红嫂精神”通过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传递到更远的地方,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取自沂蒙红嫂纪念馆和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