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石丹峡</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石丹峡,1958年12月出生于宜昌市,祖籍湖北咸宁崇阳县,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警官,现居住全国“桂花之乡”咸宁。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用心用情记录生活的点滴。退休后,先后在湖北省监狱局《警苑》报刊、海外菲律宾《商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月刊》、咸宁《九头鸟》、咸安《星星文学》赤壁《赤壁文学》、崇阳《溪流》、通城《书窗》《天岳》、通山《通山文学》、嘉鱼《南嘉文苑》、阳新《富川》、恩施《女儿会》等文学杂志及知名《乡土作家》公众平台发表散文随笔60篇。</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30日,正是我从沙洋调回到祖籍咸宁十八周年。在沙洋我生活工作整整40年,沙洋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那里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从青丝到白头,但我心中的思念之情始终如影随形。除家中二弟外,我们一大家人都陆续离开了沙洋。由于距离较远,家事繁多,我回沙洋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不等于我淡忘了沙洋,反而更激发了我对沙洋故乡的思念。今年是我退休后的第八个年头,便预先规划了回沙洋的时间,于国庆前夕,我们终于启程回到了沙洋故乡。</p> <p class="ql-block"> 清晨,天刚蒙蒙亮,老伴驾车和我从咸宁马桥上高速弯至武汉顺接学校同事胡老师一起回沙洋。自我离开沙洋畜牧场学校后我们几乎未见过,胡老师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好老师、好领导和好同事,也是我最敬重钦佩的一位大姐。车导航至沙洋南站,全程行驶不到三小时就抵达了指定地点,南站属沙洋官垱镇境内,也是我父母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沙洋黄土坡农场。农场随系统调整早已撤迁,而今机关场部破败不堪,人烟稀少,寂静无声,四处荒凉。</p> <p class="ql-block"> 车缓缓驶入场部机关,公路边左侧便是我家,家门口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几颗粗壮的桂花树也不见踪影,荒木杂草遮盖了整栋红砖瓦房,只露出屋顶不见墙壁,十分荒凉。刚下车,我偶然遇见似曾相识与我年龄相仿一位六旬左右的老者,我俩四目相对,显然他一眼认出了我,而我则想了大半天,最终认出了是曾同学。原来他家与我家住一排瓦房,初中同校同学高中同校不同班级,同学的轮廓还在,还是那么帅气。感到惊讶的是,在如此荒凉的故地竟然遇上了老同学,顿时我兴奋不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们互致问候,互加了微信。进入老房,我们小心翼翼地踏过草丛荆棘来到家门口,凄凉的场景让我一阵心酸:门前的杂木荒草密不透风,蚊虫肆意叮咬。只见房屋门窗破损严重,满地狼藉不堪,屋顶开了天窗,不少瓦片掉落地面,没有一件遗物留作纪念的遗物,此时此景,让我想到了过去,好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曾经和父母双亲一起生活的年代。我强忍悲痛,但眼泪还是不住地从眼眶流出。若父母大人在天有知,您们的大儿子回家看您们了!我心里在呼唤着双亲,我回来了,却始终不见您们俩老的回音。环顾四周,悲痛万分,我擦干泪水,拿起手机拍录了一段视频,留下永久珍贵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离开黄土坡,我们驱車赶往沙洋县人民医院看望久病的二弟。车行驶在沙洋的公路上,回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车很快进入沙洋城区。多年不回变化很大,沙洋的街道变宽了,楼房建的越来越高了,街道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井然有序,改建后的沙洋城区很多地方生疏了。提及二弟,父母俩老在世时最不放心的一个,二弟他当过兵,在部队擒敌格斗训练不慎腿部受伤,提前退役回农场工作。后因酒生事,遭受挫折,身体欠佳,难以自理,住院多年,由三弟担责料理。二弟乃一胞兄弟,我和老伴顿生难以表达的同情心和无力照顾的复杂心情。老伴头天在家把土猪排骨肉蒸好,在医院对面餐馆热好蒸肉,买好饭菜,中饭前,我们提前赶到医院看望二弟,看护医生带二弟至会见室,只见他步履蹒跚,神情呆滞,面无表情,但他知道我们的到来,老伴催促他趁热吃,二弟一声不吭低着头吃着,这让我又想起了父母双亲,想起二弟艰难痛苦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许,我们来到沙洋县城王朝大洒店,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同事沙洋畜牧场学校的老师们,我喜出望外,很是兴奋!一下子来了十几位老同事,有从咸宁、武汉、潜江、荆门赶来的老师,其中,有年过八旬的李老师、崔老师、邱老师、胡老师,还有不少六七十来岁的老师,见到老师们,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在学校一起教书的情景,那是多么难忘的一段的美好时光啊。特别是我们的李老师快九十了,她仍然声音宏亮,精神矍铄,满头银发,步履矫健。你可知道,我与李老师不仅同教一个班级,而且李老师她老人家还是我的启蒙老师呢。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的高中同学又是同事克勤也来了,她身材保持原样,性格开朗,酷爱锻练,现场为我们表演起了太极拳,动作标准规范,老师们热烈鼓掌,场面好不热闹。大家在一起畅聊过去,心生感慨;谈及未来,幸福美满。整个客厅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氛围。最让人感动的是,菊莲老师身患疾病,一直在家疗养,得知老师们要在沙洋聚会,她克服病痛,在其老伴的陪伴下从潜江前来参加难得的聚会。她消瘦多了,当她来到大家面前时,我竟然一时认不出来了。见到老师们的那一刻,她万分激动,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此情此景,让在场的老师们无不动容!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留下永恒的瞬间。这时,酒店服务员推开客厅门端来热气腾腾的菜肴,开席啰。</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多位老师建提议,到沙洋畜牧场学校旧址看看,老师们个个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我在之前也早已规划其路线,学校是必去之地。陈老师和张老师她们主动安排小车,加上现有的两部小车,我们浩浩荡荡向沙洋畜牧场进发,车出县城过汉江沙洋一桥,过江不远处是沙洋畜牧场旧址,畜牧场是沙洋农场的分场之一,沙洋畜牧场后更名沙洋熊望台监狱,前年10月底整体搬迁至黄冈。沙洋农场下设的分场分布于沙洋、潜江、天门、钟祥和京山五个县市,整个畜牧场在天门多宝镇范围内。畜牧场曾经是我下放、教书、招工和考干的地方,于我而言有其特殊的情感,故地重游,倍感亲切,感慨万千。快到校园旧址,小车停在学校南面水泥路旁,大家下车径直朝北走去。</p> <p class="ql-block"> 学校由三排红砖瓦房和一面围墙围城的方形校园,走在熟悉的泥沙路上,老师们的心情格外舒畅,同时心头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滋味。校园东侧是一小片水杉林和校公用则所,北面是教师住房和学生集体宿舍两栋红砖瓦房,紧挨校园的一栋保持原样,后一栋被拆除。南面是一个大操场,学生们上体育课,做广播体操和踢足球的场地,则改成了一块农田耕地,整个校园坐落于场部机关前右侧,清雅幽静,非常适合学生在校学习和老师教学。老师们进入校园内出人意料,甚感诧异:南北两栋的教室都住进了农场的职工,西侧一栋曾是学前班、小学、初中教师办公室、财会室、校长办公室及锅炉房,由于长期无人修缮,房顶部分瓦片掉落,无一人居住。我和另位年轻男老师住在靠南一栋教室中间一小间房,教小学的邵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住在靠北一栋教室两头。校园内的花园变成了住户的菜园,种上多种树木,唯独校园那颗留下的大樟树格外醒目,粗壮高大,枝繁叶茂,苍翠碧绿。那时,林老师的女儿很小,她既要上课又要带小孩一人忙不过来,我时常帮手抱一下。快出校门,只见一棵高大的柿子树的枝头上挂满了红彤彤灯笼柿子,让人垂涎欲滴,几十年过去,恍如隔世,让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场活动,来到我后期的单位沙洋四农场,后更名为沙洋荷花垸监狱,我们在四中队工作了近十八年之久,四农场和畜牧场同属天门多宝镇境内,场部机关距离多宝街很近,我们四中队离多宝街大约六七里地,我和爱人常骑自行车上街购买生活物资。中队范围不大,仅有三栋红砖瓦房,一个小伙房,另有水塔、鱼塘、抽水发电房、监院后是水杉林和中队仓库,靠南是一条土公路,中队四周全是农田,我们四中队就有几千亩农田,在中队带班值班很辛苦,“眼睛一睁忙到息灯”我们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工作了十几年,过着简朴而踏实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不觉间,大家来到了四中队,到达中队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下来。眼前的一切让我大跌眼镜,原来那个烟火气十足的中队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除监院之外,所有建筑物被拆除,不见一片瓦砾,荆棘杂志草丛生,依稀可见的树木肆意生长,中队成了虫鸟栖息的乐园,我小心翼翼地进入中队监号门前,大门用红砖砌成墙壁封闭,监门上端大白体大字“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清晰可见。我在监号大门前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我无悔于我的付出与奉献。 </p><p class="ql-block"> 此次沙洋之行,时间虽短,意味深远,永生难忘。沙洋我心中的海洋,沙洋我思念的故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