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申三百年祭》有感(三):人性光辉与阴暗的交织

江上清风

<p class="ql-block">  《甲申三百年祭》中的人物跃然纸上,如烈火淬炼出的青铜雕像,既有凛然不可侵犯的光辉,也有斑驳陆离的暗影。李自成起于饥寒交迫的草莽之间,胸怀救民水火之志,振臂一呼,万众归心。他自黄土沟壑中崛起,挟雷霆之势横扫腐朽,其志如炬,其行如风,点燃了沉沦已久的苍生之望。</p> <p class="ql-block">  他率军破城斩将,推翻腐朽王朝,其反抗之勇、为民之心,如破晓之光,刺穿三百年暗夜。彼时的闯王,是乱世中的一面旗帜,是寒门百姓眼中的希望。然而,当胜利的尘埃落定,紫禁城的金瓦映照在他脸上时,那原本炽热的初心却悄然冷却,化作权欲的灰烬。骄矜日盛,忠言渐远,部属劫掠,民心如沙漏般流失。</p> <p class="ql-block">  这命运的转折令人唏嘘,也令人警醒:人性从来不是单一的色调,而是光明与幽暗交织的复杂织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李自成——有奋起抗争的血性,也有被成功腐蚀的可能。初时慷慨激昂,终或困于声色权位,这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灵魂深处的永恒拉锯。</p> <p class="ql-block">  现实中的诱惑未必是江山美人,却可能是职位晋升的一瞬得意,是掌声如潮时的自我膨胀。如何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在权力面前守住底线,是贯穿一生的灵魂叩问。唯有常怀敬畏,方能不被浮云遮眼;唯有不忘初心,才可始终与民同行,不坠青云之志。</p> <p class="ql-block">  历史从不以黑白定论,它更像一面历经风霜的铜镜,映出人心深处的明暗交锋。李自成初起之时,肩扛的是亿万黎民的生死,脚踏的是积弊千年的残垣。那时的他,目光如炬,心系苍生,何其壮烈!可当宫阙巍峨、龙椅在前,那团曾照亮乱世的火焰,竟渐渐燃向私欲与享乐,烧毁了最初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个人的堕落,而是一场关于权力与初心的永恒博弈。乡间老语说得朴素:“人一得势,就容易忘了自己姓啥。”这话看似调侃,实则道尽人性的脆弱。谁敢断言,若置身于绝对权力的巅峰,仍能心如止水、行有所止?诱惑从不喧嚣而来,它常以温言软语,悄然侵蚀意志的堤防。</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的悲剧,不在兵败身死,而在功成名就后的迷失。他的溃败并非始于山海关的一战,而是始于对忠言的漠视,始于对百姓疾苦的麻木,始于那一声声劝谏被挡在宫门之外。当耳中只余颂歌,心中便再无黎民。</p> <p class="ql-block">  正因黑暗浓重,微光才更显珍贵。李岩明知逆耳忠言或招杀身之祸,仍毅然上《九策》,为民请命,为国谋安。他并非圣贤无欲,却将道义置于个人安危之上。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守,恰是人性中最动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住了李自成的成败,却不应遗忘李岩这样的清醒者——他们如暗夜星辰,虽不耀眼,却为迷途者指引方向。在众皆醉时独醒,在众皆谀时敢言,此乃士之风骨,亦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反观自身,虽无经天纬地之任,但在日常的职场与生活中,何尝没有属于自己的“甲申之变”?一次升迁、一句赞誉、一次众人的附和,都可能悄然松动内心的堤防。我们或许不会纵兵劫掠,却可能在得意时轻慢他人,在掌权时忽略弱者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考验,往往藏于细微之处——是否还能在掌声中听见沉默的叹息,是否还能在高位上俯身倾听底层的疾苦。一念清明,可挽狂澜;一念昏沉,足覆家邦。历史从不遥远,它就在每一次选择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因此,读《甲申三百年祭》,不只是回望三百年前的风云变幻,更是照见今日之我。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的剧本却总在轮回上演。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却可以筑牢内心的防线。</p><p class="ql-block"> 不必人人都做李岩式的忠臣,但至少,当阿谀之声四起时,能多问一句“这样做对吗”;当众人随波逐流时,能静心自问“我本心如何”。良知未泯,便是希望所在。</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英雄主义,或许并非揭竿而起的豪情,而是在诱惑面前,依然选择低头看看脚下的泥土,听听百姓的呼吸。李自成的失败,是一记穿越时空的警钟;而那些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的微光,才是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依然愿意相信的希望所在。</p><p class="ql-block"> 注:文中图片由百度ai生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