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一月初,恰是秋意最深最浓的时候。我与发小相约去一趟徽州,一行四人,一辆车,正好。自由行,可以放松心情,慢慢走,细细看,正适合我们老年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徽派建筑、徽文化发源地和独特城套城格局著称,核心景点包括许国石坊、徽州府衙、斗山街和渔梁坝等。</p> <p class="ql-block">1.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徽州古城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许国石坊立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为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设立。许国石坊,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全国仅此一例。1988年1月13日,许国石坊作为典型明代石坊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徽州府衙: 是中国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位于安徽省歙县,始建于隋义宁年间(617-618年),由越国公汪华迁徙至歙县乌聊山下。它历经元末明初、宋绍熙年间(1191-1194年)毁于大火后重建,并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后经正统、崇祯、乾隆二年(1737年)及道光末年多次大修。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间建筑规制进行修复,现存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等主体建筑,总面积约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形成中轴对称、左文右武的传统格局。后院融合徽派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3.斗山街:全长300多米的明清古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级保护区,因七丘相连状如北斗得名。该街保存明清时期徽派建筑群,涵盖汪氏家宅、杨家大院、许家厅、潘家大院等典型民居,现存叶氏贞节坊、千年蛤蟆井及徽州木雕砖雕遗存等历史景观,形成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文化景观。巷道以青石板铺就,两侧高墙窄巷、马头墙林立,体现徽商宅院天井式布局特色。</p> <p class="ql-block">4.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被誉为“江南第一都江堰”,兼具泄洪防旱、截流行船和美化环境等功能,是明清徽商的重要起航点,被称为“徽商之源”,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坝下紫阳桥为徽州最高古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许村古镇。</p><p class="ql-block">许村古村落是安徽省歙县一处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村落,始建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该村落以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群闻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许村历史上共出状元1人,进士48人,被誉为“学霸村”,近代还出现“一门五博士”的佳话。村落布局按“双龙戏珠”“倒水葫芦”风水设计,保留宋元建筑工艺如梭柱、彩绘,被誉为“徽派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高阳廊桥:又称许村廊桥,位于许村西溪上,始建于元代,由乡人许友山主持修建。初建为双孔石墩木桥,明代弘治年间改建为石拱桥,清康熙年间增建桥廊并重修,形成现存砖木结构的廊桥形制。桥身全长21米、宽5.3米,廊内设七间,双侧配置木质坐凳,中部南侧设佛龛,北侧置圆形观景窗及焚纸炉,屋面采用参差错落设计,中部三间天花绘有云龙飞凤彩绘。</p> <p class="ql-block">2.五马坊:五马坊是一座明代石牌坊,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为纪念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而立。牌坊名称“五马”源于古代对知府的尊称,因汉代典故“五马立脚”成为地方长官的代称。该牌坊最初为木制,成化年间毁于火灾后于正德年间重建为石质结构,采用四柱三间五楼式设计,宽8.2米,高9.7米,主体为花岗岩,檐部保留明代“哺鸡兽”脊吻装饰,是研究明代建筑的重要标本。</p> <p class="ql-block">3.大观亭:大观亭是一座明代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7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为三层檐亭榭建筑。该亭底层呈八边形,每边长3.5米,占地面积64.6平方米,跨街而建,南北设门形成通道,兼具交通与休憩功能。其建筑结构独特,原为重檐八角攒尖顶,后改为歇山顶,采用通柱式构造连接一、二层,东北角设木楼梯。</p> <p class="ql-block">4.大邦伯祠:大邦伯祠又名“敦本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纪念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而建。祠堂坐西朝东,采用三进五开间布局,面阔18米,进深60米,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是许村现存历史最久、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p><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采用砖木混合承重体系,门楼为四柱五檐砖砌结构,中进保留明代丁字拱内藏花工艺,全祠共用99根木柱支撑。</p><p class="ql-block">祠堂内悬挂许伯升“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的为官箴言,承载许氏家族“忠孝节义”家训,是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除以上4处,许村还有薇省坊、三朝典翰、云溪堂、大郡伯第、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墓祠、许社林宅、许有章宅、许声远宅等12处共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许村附近还是重要的菊花生产基地。去往许村的路两旁一片菊黄,非常壮观。</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宏村。</p><p class="ql-block">宏村之美在于其如诗如画的自然与人文交融,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灵动的水系设计和四季变幻的景致构成一幅水墨丹青,尤其在秋季,红叶、金稻与古村相映,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宏村背倚黄山余脉,呈“牛形”布局:雷岗山为牛头,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水圳如牛肠穿村而过,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南湖如镜,倒映徽派建筑与秋色,画桥横跨,重现《卧虎藏龙》诗意画面。</p> <p class="ql-block">月沼半月形池塘寓意“月圆则亏”,白墙黑瓦环绕,晨雾中炊烟袅袅,尽显古朴静谧。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户,兼具灌溉、防火与调节微气候之效,体现古人治水智慧。</p> <p class="ql-block">宏村村内有明清民居140余幢,主要景点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树、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p><p class="ql-block">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10月,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1.月沼。又称月塘,位于宏村中心部位,建于明永乐年间。当时宏村人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并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扩大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牛形水系蓝图,引西溪水绕村屋,其牛肠水圳九曲十弯,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建月沼池塘,以蓄条内阳水,供防火、饮用等。后经再次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p> <p class="ql-block">2.南湖。位于宏村南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p> <p class="ql-block">3.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总长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的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来水”,当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规矩,每天早上8点之前,“牛肠”里的水为饮用之水,过了8点之后,村民才能在这里洗涤。水圳是宏村营建智慧的体现,与村民的生活紧密结合。</p> <p class="ql-block">4.古树。宏村村口有两棵古树,一棵叫枫杨树,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北侧的红杨树高19米,围6米,需4、5个人才能合抱,树冠形状像一把巨伞,把这村口数亩地笼罩在绿荫之中。南侧的白果树高20米,形如利剑,这棵银杏有500多年的树龄,所以大家把这棵银杏称为村口“瑰宝”。这两棵大树是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这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翁辞世办丧事,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 <p class="ql-block">5.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p> <p class="ql-block">6.南湖书院。位于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并重建为“以文家塾”,即“南湖书院”。南湖书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书院。</p> <p class="ql-block">7.乐叙堂。位于月沼北畔正中,为汪氏宗祠,建于15世纪初。前进门楼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盘斗等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乐叙堂(汪氏宗祠)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p> <p class="ql-block">乐叙堂整个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面阔24.40米,进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全饲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正厅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实,呈棱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头科之间有"平身科",均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头科16朵,平身科18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柱子衔接处均有丁头拱承托,拱眼如单幅云。斗拱、梁架、梭柱等镂刻精细。</p> <p class="ql-block">8.德义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系二楼三开间建筑,厅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莲花门,室内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内有暗沟与水圳相通,水塘周围,设四时盆景,院内繁花疏木、绿阴丛丛,可称“露天花厅”。东侧墙上攀着一株皖南弥猴桃藤,院东西二个花园,一明一隐,内植果木繁花,鱼缸、水榭、一池碧水边倚。德义堂为徽派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9.树人堂。树人堂为清刺授奉政大夫诰赠朝仪大夫汪星聚于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树人堂也称民艺收藏馆,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孙汪森强的私人收藏馆,为弘扬徽州的历史文化,主人多年来从民间及博物馆收集了明清民间时期老作坊机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画、民俗用品、徽商书信用具、宏村族谱等,再现了当年徽州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p><p class="ql-block">树人堂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边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长流。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坊栏板。</p> <p class="ql-block">10.桃园居。桃园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因房东曾于院内植一稀有品种的桃树而得名。门楼上的砖雕刻得精细,而且层次比较多,清狮白象等动物形象生动,尤为独特的是门楼上部用水磨砖砌一弧形门额,类似室内厅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门额中间镶嵌一块大形弧形砖雕,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见的。</p><p class="ql-block">桃园居大厅门、窗主图案为宝鼎、宝瓶,窗户开口为挂络式,两边窗户上方各有两个守窗“童子”,窗栏板上的四只喜鹊、六只麒麟犹如活的一般,寓为“四喜六顺”,房门上部为“藤结花”,每扇门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为历史典故,其中东房门里扇“花心板”上为“羲之戏鹅”,其他典故有待考证,另外两厢的葡萄挂络,双狮雀替均属珍品,挂络中的飞马寓“飞黄腾达”之意。</p><p class="ql-block">桃园居四扇门的上半部从上而下为“蝙蝠奉寿”、“八骏马”和“人间仙境”(或称“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为“松鼠葡萄”,四扇门的腰板上分别雕有“岳飞刺字”、“王祥求鲤”(又称“卧冰求鱼”)、“季子挂剑”和“孔融让梨”四个历史典故,这四个典故又因此表现“忠、孝、节、义”四种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是西递。</p><p class="ql-block">西递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地处黄山南麓、黟县盆地南侧,村域面积10.7平方千米。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代初期。</p><p class="ql-block">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西递村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徽州三雕、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00年,以西递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25日,西递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西递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5月5日,西递村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2012年12月17日,西递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8月26日,西递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2021年12月,入选联合国首批“最佳旅游乡村”名单。</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300余幢,保存完好的有124幢。这些古民居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徽派建筑典范,西递村享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古民居有着丰富的体型轮廓,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其外部体型轮廓比例和谐,一般都是青瓦、白墙,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给人以清新隽逸、淡雅明快的美感。“马头墙”(俗称“封火墙”,原为防火需要)的设置是西递古民居的另一特色,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中保存较完好明清民居为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主要景点有胡文光牌楼、追慕堂、笃谊庭、敬爱堂、走马楼、旷古斋、瑞玉庭、笃敬堂、桃李园、西园、东园、惇仁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仰高堂、尚德堂、大夫第、迪吉堂等。2001年6月25日,西递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胡文光牌楼。</p><p class="ql-block">胡文光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俗称“西递牌楼”,座落于西递镇西递村口处,建筑占地长15.75米,宽8.1米,面积为127.6平方米。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做官三十二年,政绩卓著而恩赐其在自己家乡竖建。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用黟县青石建造,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装饰,中间两根前后雕有两对倒匍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牌楼为镂空浮雕,工艺精湛,神采各异,主要雕刻有“麒麟嬉逐图”、“鹿鹤同春图”、“虎豹呈威图”、“五狮戏珠图”、文臣武将、“八仙”,牌楼脊头三对鳌鱼触须晕动,造型别致美观。牌楼东西面匾额分别刻有“荆藩首相”和“胶州刺史”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2.敬爱堂。</p><p class="ql-block">敬爱堂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面积1800多平方米。堂前置飞檐翘角门楼;中设祭祀大厅,上下庭间开大型天井,左右分设东西两庑,配以高昂的大理石柱;后为楼阁建筑,楼下作为先人父母的享堂,楼上供奉列祖列宗神位。敬爱堂原为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个儿子为表示兄弟间互敬互爱,故将享堂改建成祠堂,取名“敬爱堂”。</p><p class="ql-block">敬爱堂祭祀大厅下庭的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规整的梁架。梁檩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p> <p class="ql-block">3.西园。</p><p class="ql-block">西园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原为四品官河南开封知府胡文照(号星阁)故居。大门是砖砌的八字门楼。院内住宅为三个三间单元的联株建筑,用砖雕漏窗隔成前中后三院,既为分开的独体,又是相连的完整。二进庭院住宅大门两侧墙上各嵌有一个石雕漏窗,左边“松石图”,右边“竹梅图”,其构思之生动,雕刻之精湛,为西递村三绝(砖、石、木雕)中的一绝——石雕。后进园门上有“种春圃”和“井花香处”两块石雕眉刻。</p><p class="ql-block">西园庭院建筑以漏窗借景传情。进入园内,右侧是三幢楼房一字摆开,它们由一个长方的庭院连为一个整体,中间用大的砖雕漏窗以及形态各异的门洞隔开,分为前园、中园、后园,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鱼池。</p> <p class="ql-block">4.东园。</p><p class="ql-block">东园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原为胡文照的祖居,现为胡贯三的后裔居住。东园门罩上方有“扇”形石窗,取抬头见“善”之谐音,左墙上嵌砌着“叶”形石漏窗,其意为主人要叶落归根。对面有一题额眉刻,叫“百可园”。东园包括正厅、前厅、凉厅三进厅堂。正厅为厚光堂,用于接见贵客之用;前厅为接待亲眷内宾,凉厅为书厅,既是主人书屋又是家庭塾堂。天井的墙壁上刻有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陈鸿寿所书行草“结自得趣”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5.惇仁堂。</p><p class="ql-block">惇仁堂建于康熙末年,为明经胡氏二十三世祖胡应海、二十四世祖胡贯三父子两代的故居。房屋呈五开间两厢二楼结构,现为胡贯三嫡系三十世儿孙居住。厅堂两侧各有两间卧房相通,古称“联珠房”;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俗称“母”天井;两侧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俗称“子”天井。这在西递村众多的古民居中独有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胡贯三之玄孙媳妇黄杏仙女士在此房办起了黟县第一所女子学校——西递崇德女校。</p><p class="ql-block">惇仁堂,位于“大夫第”后弄,“敬爱堂”上首,滨临前边溪。后半部平顶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为顶,并高于后半部,以确保天井光线直接照射到厅堂的太师壁。“惇仁堂”匾额高悬太师壁上方,是清嘉庆年间自称“菊叟”的汪承霈手书。厅堂上悬挂木刻楹联两副:“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p> <p class="ql-block">6.青云轩。</p><p class="ql-block">青云轩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一便厅(又叫书厅)的单元建筑,整个结构类似四合院,便厅居中,二楼结构,两侧平房,环绕一小庭院,院门临巷设有门亭。小院中陈放着有亿年以上的半块海蚌化石。便厅的满月形门框是用黟县青石砌成的,面对庭院花圃可谓“花好月圆”。厅堂正中的地面上置一小园洞,上放石盖,冬天掀盖,洞气送暖,酷暑掀盖,凉风送爽。原来地下有洞道相通,在梅雨季节洗刷地面的脏水可以进洞流入阴沟,可谓是建筑师独出心裁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7.膺福堂。</p><p class="ql-block">膺福堂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经胡氏二十五世祖,诰封从二品,户部尚书胡如川(尚火曾)的故居。膺福堂高大贴墙门楼,飞檐翘角,方柱月梁,砖雕精美,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大门入内置有仪门,每当主人家婚嫁喜庆或有身分的达官贵宾光临才启门迎入。据说,七品官以下的一般人只能从仪门两侧的边门出入。整个大厅宽敞高大,既堂皇又肃穆,由上下厅堂、三间房和左右两庑两间厢房组成的四合格局建筑,檐柱斜撑雕成倒匐的狮子,天井两边的厢房全用木雕花翮扇连接楼上楼下房间。</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是塔川。</p><p class="ql-block">塔川秋色与四川九寨沟、新疆喀那斯和北京香山并列为中国最美的四大秋色,被誉为全国四大秋色之一。村口及周围地带多植乌桕树,且古树参天,每到秋季,满山树叶色彩斑斓,粉墙黛瓦掩映其中,美不胜收。这里已成为众多摄影爱好者的必游之地。</p><p class="ql-block">塔川的秋天在11月初就会到来,我们去时正当其时。塔川的主要树种乌桕树,她的叶子比枫树红的要早,但叶子并不是一下子全红起来,是有个过程的。村中树木树龄不同导致叶子变色时间不同,树木地理位置不同导致阳光照射时间不同,同一棵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阳光照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树与树之间,同一棵树的不同叶子之间,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以至于最后落叶的时间都不尽相同。树上五颜六色的叶子,再配上好的天气光影,就可能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是黄山。</p><p class="ql-block">我20多年前来过一次黄山,云谷索道上云谷索道下,途经始信峰、北海景区、光明顶,只游览了猴子观海、飞来石等核心景点。这次我们的路线是从太平索道上到西海景区松林峰,再由西海大峡谷栈道步行下到谷底,再乘西海大峡谷小火车从排云溪站上行到天海站,经白云宾馆步行至玉屏景区,再从玉屏索道下。主要游览景点包括西海大峡谷和玉屏景区的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1.黄山太平索道。太平索道是黄山风景区北门核心交通设施,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中旅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索道全长3709米,高差1014.5米,采用双承载单牵引二线往复式设计,车厢容量101人,单程运行时间8分钟,运输能力达每小时600人,被誉为"亚洲最长、国内最大的往复式客运索道"。该索道上站位于西海景区松林峰,下站设于松谷景区松谷庵,运行期间可观赏飞来石、猴子观海、西海群峰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2.黄山西海大峡谷。又称白云谷,位于黄山风景区西部,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是黄山最秀丽深邃的景区,以破碎状峰林、云霞奇观和幽深险峻著称,1983年勘探开发,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海大峡谷的特色是景点集中,以奇秀著称。</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山体有别于前山那样群峰峭拔、以雄伟见长,而是刀劈斧斫般巨型石片垒积木似地堆积起来,形成破碎状的峰林,看似有摇摇欲坠之感,其实却壁立千仞,稳如泰山。</p><p class="ql-block">而且峰峦林立:石柱峰、石床峰、双笋峰、薄刀峰、牌坊峰、松林峰,还有无数尚不知名的山峰,围成一个巨大无朋的空间,既巍峨壮观,又秀丽奇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观赏,可谓是无处不景,无景不奇,移步换形,如入画图之中,令人慨叹。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黄山的秋景也这么美。</p> <p class="ql-block">3.黄山西海大峡谷的观光缆车。俗称“网红小火车”,是一条连接天海站与排云溪站的特色交通线路,单程票价100元,往返200元。该线路全长约700米,垂直落差近400米,运行时间约2分40秒至8分钟,轨道倾斜约35度,车厢分为上、中、下三节平台,最佳观景位置为车厢最下方的平台。小火车乘坐人数为60人/车厢,采用全封闭透明式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8米/秒,单向运力可达800人/小时。</p> <p class="ql-block">4.黄山迎客松。观赏迎客松是这次登黄山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天不作美。乘小火车上到白云宾馆,一见云雾蒙蒙一片,心都凉了。为了这次登山,事前还作了充分准备,反复查看天气预报,多次调整行程安排,但人算不如天算。黄山看风景全凭运气,天气好千好万好,天气不好等于白来。</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雾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百步云梯上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雾中的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黄山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位于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上方,倚青狮石破石而生,树龄约1300年,高10.2米,胸围2.16米,侧枝伸展如人臂迎客,姿态优美。其名称最早见于1859年黄山游记,1929年因《黄山指南》配图而声名远扬,1959年巨幅迎客松铁画进入人民大会堂后成为国家名片。</p> <p class="ql-block">5.黄山玉屏索道。玉屏索道是黄山风景区核心客运交通设施,采用单线循环脱挂抱索器8人吊厢式设计。索道全长2600米,高差871米,下起温泉景区桃花峰,上至玉屏景区迎客松附近,最大单向运量2400人/小时,单程运行时间8-16分钟。2015年改建后,索道长度由2176米延长至2600米,下站位置下移400米实现公路直达,新增全景玻璃吊厢和自动化控制系统。</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是婺源篁岭。</p><p class="ql-block">婺源篁岭景区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是一座依山而建、具有近600年历史的徽派古村落(婺源在民国初期以前一直隶属于徽州)。景区背倚石耳山,周边千棵古树环抱,万亩梯田簇拥,以“梯云人家”的独特地貌和“晒秋”文化闻名于世。2024年12月,篁岭景区被正式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1.晒秋文化:村民利用屋顶晾晒辣椒、玉米等农作物,形成四季变换的彩色景观,被誉为“上帝调色盘”,并入选“最美中国符号”。</p> <p class="ql-block">2.徽派建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如竹山书院、五桂堂等,白墙黛瓦错落山间,宛若水墨画卷。</p> <p class="ql-block">篁岭竹山书院由清代歙县籍篁岭人曹振镛捐资创建,旨在“仰承祖宗以绵世泽”,激励族人读书仕进。书院始建于清代晚期,清末因故倒塌,民国时期重建,延续了徽州地区耕读传家的传统。其创建背景与徽商重视教育的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曹氏家族对科举功名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书院为三进三天井两层结构,占地约300平方米,包括门厅、内院、前厅、后堂、后厅及厢房,规模宏大。门楼采用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砖雕刻有“喜上梅梢”“兄弟登科”等图案,寓意读书仕途。</p><p class="ql-block">建筑融合徽派风格与中西元素,内饰窗户、琉璃等材料由国外进口,体现改良特色。中心天井青石铺地,二层木楼设“大成殿”(供奉孔子像)和“读书乐”教室,楼道悬挂书法作品,兼具教育功能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书院大门左侧设“惜字炉”,象征对文字的敬畏;侧壁碑刻朱熹题写的“忠孝廉洁”四字,代表办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篁岭五桂堂是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内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五桂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曹姓家族建造。其名称源于先祖曹希例生有五子,寓意“五子登科,子孙满堂”。原主人为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曹永护和曹希例父子,该宅是篁岭曹氏家族的祖宅,至今曹家男性后人已繁衍至200多人。五桂堂为典型官宅,占地约200平方米,拥有一个院子和一个月牙形池塘,在临山崖建的篁岭古村中非常罕见。建筑分为前后两堂,前堂包括客厅和老爷房,后堂与厨房相连。门楼雕刻精美,有“五子登科”等图案,屋内木雕大气绝美,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精华。宅内还设有仪门(“二门”)、老爷房、小姐房、丫鬟房等,并保留有谷仓、织布机等传统生活用具。</p> <p class="ql-block">树和堂是篁岭古村内一座典型的徽派官厅建筑,主要用于权贵人物行礼教、会宾朋,彰显主人身份。 树和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约1800年代),采用双层构造,顶部带轩棚,整体气势宏大,凸显徽派建筑的庄重感。 其主人曹鸣远为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曾任抚州府临川知县,建筑本身象征其官位地位。 树和堂属徽派“官厅”类别,融合传统礼制与装饰美学,常见于徽州地区权贵阶层。 与其他徽派建筑不同,树和堂更注重实用性,服务于礼仪活动而非居住。 </p> <p class="ql-block">怡心楼是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内的一座代表性徽派建筑,原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茶商许畅芝所建的客馆。该建筑以朱砂红彩绘、飞金木雕为特色,2013年通过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迁至篁岭景区核心区域重建,现作为徽州婚俗文化体验馆向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怡心楼为两层砖木结构,采用徽派“四水归堂”天井布局,外立面以朱砂红为主色调,与当地粉墙黛瓦形成鲜明对比。建筑装饰精美,飞檐翘角处有龙凤、麒麟等吉祥图案,横梁雕刻“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等传统题材,二楼设有“落叶归根窗”,窗棂雕刻24片树叶象征游子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篁岭木雕最精细的建筑是竹虚厅,其木雕以图案精美繁复、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著称,堪称木雕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竹虚厅临街一面全部为木雕装饰,包括棂窗、美人靠、雀替和横梁外侧的额坊等,均为镂空雕刻,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六根横梁的外装饰面板分别雕刻了六幅经典图案:“赵子龙救阿斗”、“关公送嫂”、“九代同堂”、“文王访贤”、“周文王打猎”和“状元及第”。每幅图案人物众多、表情生动、器具繁复,是木雕极品。</p><p class="ql-block">木柱梁撑雕刻“福、禄、禧、寿”主题,门罩裂纹处雕有梅花和竹子,寓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及“竹报平安”。</p><p class="ql-block">竹虚厅初建者为明末崇祯年间知县曹元功,其木雕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高超工艺水平,即便历经日晒雨淋仍保存完好,堪称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木雕融合人物、花草、鸟兽等元素,通过线刻、浅浮雕、透雕等手法展现,装饰性极强,反映了徽商的财富与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作为婺源三雕(石雕、砖雕、木雕)的代表,竹虚厅木雕是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之一。</p><p class="ql-block">竹虚厅位于篁岭天街中心地带,是篁岭古村徽派建筑的精华所在,其木雕工艺的细腻与繁复程度远超当地其他民居,是篁岭木雕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3.梯田花海。篁岭号称有万亩梯田。春季油菜花开时来此旅游是绝佳选择。万亩梯田油菜花海,被誉为“上帝的指纹”和“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花海随山势盘旋而下,春日的油菜花海翻涌金色波浪,景象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垒心桥位于篁岭景区内,是一座全长约298米、垂直高度97-98米的高空悬索桥,其中间段设有48米玻璃栈道,因电视剧《欢乐颂2》取景而闻名,是兼具惊险体验与自然风光的标志性景点。垒心桥是俯瞰梯田花海的绝佳处。</p> <p class="ql-block">4.名木古树。</p><p class="ql-block">篁岭的另一特色是名木古树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红豆杉林。篁岭拥有100多棵红豆杉,最大的一棵树龄超过1000年,高达20米,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些红豆杉是第四纪冰川遗存物种,具有250万年历史。部分树木在雷击后仍能存活,被称为“千年树坚强”。</p><p class="ql-block">另外还有千年古樟,千年枫香。</p> <p class="ql-block">5.篁岭天街。天街是篁岭古村的核心区域,全长388米,已有580多年历史,沿街商铺林立,被誉为“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古村按照“天街九巷,三桥六井”的规制而建,九条巷道从天街分支,延展至村庄各个方向。天街连接起了篁岭的多个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6.篁岭水街。又称花溪水街,是篁岭景区内一条极具特色的坡面商业街区,以溪流贯穿、徽派建筑与四季花卉景观为核心亮点,融合自然野趣与江南水乡的仙气氛围。中央溪流自上而下贯穿街道,搭配水雾装置、四季花卉(如郁金香、紫藤)和古树(如千年红豆杉),营造清凉避暑的仙境感。沿街有许多网红打卡点:包括悬浮怪屋、石磨流水、许愿神树、流光森林等,夜晚灯光效果尤为惊艳。沿街还分布酒吧、茶社、香道馆、旅拍店等,与古村天街形成环线,兼顾传统民俗与现代休闲。</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是屯溪。</p><p class="ql-block">屯溪是黄山市的市辖区,也是黄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住宿宾馆窗外的屯溪夜景。</p> <p class="ql-block">晚上到黄山演艺城打卡,观看外场演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屯溪建于三江交汇处的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是屯溪最知名的景点,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p><p class="ql-block">屯溪老街全长约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由一条直街、三条横街和18条小巷组成,呈鱼骨架形分布。街区内有300余幢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错落有致,砖雕、木雕精美,展现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p> <p class="ql-block">徽州之行的美景可以用白墙、黛瓦、牌坊、古树、秋叶、云海、晒匾这些词来概括。这一路的徽州,看得越多,越发感到徽州的深沉和厚重。它像一本古书,我们这几日的翻览,不过才读了它的几页序言,几幅插画罢了。然而,即便是这浮光掠影的一瞥,徽州的古韵今风,似乎也已悄然地,印在我们这些过客的心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