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最著名的道观,当属山西永乐宫。这座巍然屹立于晋南大地的元代道教宫观,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建筑群,更以举世无双的壁画艺术闻名于世。其殿宇间一墙一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仙世界的门扉,令人恍若穿越时空,步入一场恢弘的信仰与美学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清殿内,《朝元图》如一幅横亘时空的画卷徐徐展开。壁画高4.26米,长94.68米,总面积逾400平方米,绘有286位神态各异的神仙。他们或庄严肃穆,或飘然若仙,衣袂飞扬间汇聚成一场朝拜元始天尊的盛大仪典。此画由元代画工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于1325年精心绘制,笔力遒劲,设色瑰丽,堪称元代壁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亦是中国古代宗教绘画的不朽丰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坐落于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城北约三公里的龙泉村东,占地372亩。这里曾是西周古魏国都遗址,如今却因一座道观而熠熠生辉。永乐宫为纪念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殿内千余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如星河洒落,构成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壁画艺术宝库之一。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座宫观,更是一方承载信仰与艺术的精神净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址位于芮城县西南二十公里的永乐镇——吕洞宾的出生地。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因三门峡水库建设,整座宫观面临淹没之险。自1959年至1965年,在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元支持下,永乐宫完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整体搬迁。从原址到新址,一砖一瓦、一画一壁,皆被精心拆卸、编号迁移,最终在城北两公里处重生,延续了六百余年的香火与文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12月,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与运城学院携手,正式揭牌成立“永乐宫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为这座八百年道观注入新的学术活力。永乐宫现存四座精妙绝伦的元代木构建筑,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依次排列,殿内壁画总面积达千平方米,犹如一部绘在墙上的道教史诗,静静诉说着信仰的深邃与艺术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壁画的搬迁,堪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自1959年启动,历时近五年,工程之艰令人惊叹。壁画附着于泥层之上,无法整体移动,文物专家们创新采用“分块揭取”法:先以纱布、宣纸覆盖保护表面,再用特制工具将壁画连同背后泥层小心剥离,切割为约0.5米见方的小块,逐一编号记录位置。迁至新址后,再依原样拼接修复,严丝合缝,几无痕迹,真正实现了“原物原貌”的重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场迁移不仅是国内首次大型古建筑与壁画整体搬迁工程,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中方文物专家与苏联技术团队合作,借鉴欧洲壁画保护经验,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工艺智慧,成功攻克壁画空鼓、起甲等难题。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文物整体迁移的先河,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声誉与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早在1961年,永乐宫便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座静卧于黄土高原上的道观,以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高度,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版图中一颗璀璨明珠,向世人昭示着中华文明的深邃与恒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内矗立着一通元代巨碑——《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立于元中统三年(1262年),通高5.65米,宽1.4米,螭首龟趺,气势恢宏。碑文由翰林学士王鹗撰文,大司农姚枢亲笔书写并篆额,楷书端庄古朴,笔意沉雄。此碑不仅是永乐宫创建的重要见证,更是研究元代道教发展与吕洞宾信仰的第一手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碑文详述了永乐宫的兴建缘起——为纪念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建;记述了吕洞宾的生平事迹——唐代永乐镇人,号纯阳子,后世尊为“吕祖”;并完整记录了元代重建永乐宫的过程。字里行间,信仰与历史交织,成为解读这座道观精神内核的关键密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山门为清代增建,硬山顶灰瓦,面阔五间,进深两椽,古朴庄重。门楣之上,南北两侧分别镌刻“众妙之门”与“道义之门”,寓意步入此门,即踏入道法自然、修身明德之境。正中悬挂“永乐宫”匾额,题写于1963年,墨迹沉稳,气韵悠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八仙过海”照壁位于清代宫门之内,是进入永乐宫后首入眼帘的景观之一。照壁以砖雕与石雕相结合,生动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场景,与永乐宫供奉吕洞宾的主题遥相呼应。虽为后期复建之作,非元代原构,却以其精湛工艺与文化意涵,成为连接神话与信仰的视觉桥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乐宫”三字匾额出自书法家郑林之手,题于1963年。郑林(1908–1987),原名赵汝森,山西永济人,不仅是革命家、政治家,曾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副省长、省政协主席,更是山西书法事业的奠基者。他创立山西省书法篆刻研究会,担任中国书协山西分会首任主席,以笔墨传承文化,以艺术润泽古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极门,原为永乐宫元代宫门,今作入口过渡殿,又称“龙虎殿”。殿内两侧壁画《青龙白虎星君图》威严肃穆,线条刚劲有力,神将怒目执戈,气势逼人,是元代“门神”类壁画的典范之作。步入此殿,仿佛穿越神域之门,迎面而来的是道教宇宙观的庄严开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无极门曾是永乐宫最初的门户,后因清代增建外门,遂成为宫内过渡空间。因其内绘青龙、白虎星君,象征四方守护,故得名“龙虎殿”。殿宇虽小,却承前启后,既是物理空间的转折,也是心灵旅程的起点——自此而入,步步登临神圣之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清殿,又称无极殿,乃永乐宫主殿,亦是元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殿内《朝元图》铺展四百余平方米,286位神仙列队朝元,仪仗森严,气象万千。人物神态各异,衣纹流畅如风,色彩历经七百余年仍斑斓夺目。殿顶藻井雕饰繁复精美,层层叠叠如星轨旋转,仿佛天地交汇之处,尽显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想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朝元图》的浩荡神列中,玉皇大帝、后土娘娘等主神身旁,常伴执扇玉女。她们姿态娴静,眉目清秀,手持团扇,立于神侧,既显尊卑有序,又添几分温婉柔美。这些细节刻画入微,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也让人窥见元代画工对神性与人性交融的深刻理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纯阳殿壁画以52幅连环画形式,完整讲述了吕洞宾从降生、求道到飞升成仙的传奇一生。总面积达193平方米,创作于1358年,采用青绿山水与堆金沥粉技法,金线勾勒,富丽堂皇。每一幅画面皆如一幕戏剧,情节跌宕,人物生动,既是宗教宣传的杰作,也是元代叙事绘画的巅峰体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重阳殿是供奉王重阳及全真七子的殿宇,殿内壁画《重阳帝君度化图》,记录了王重阳传教、收徒的经历,画风偏重“叙事性”。</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永乐宫壁画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历史艺术殿堂,永乐宫1961年就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珍贵之处就是壁画。但欣赏壁画需要晴朗的天气,否则黑蒙蒙看不清。再就是不经批准不能照相,管控非常严格。本文壁画图片均源于网络,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b></p>